大豆花荚期管理措施
现在正值大豆花荚期(大豆开花结荚的时期,一般在7月下旬到8月中旬约25天时间)。大豆开花结荚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交错进行的时期,对光照、水分、养分都有强烈的要求。茎叶和根系生长非常迅速,叶面积系数接近全生育期最大值。花芽不断分化成花蕾。花蕾开放后,不断形成幼荚。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干物质积累在此期最多。茎叶内贮存的物质和叶片的光合产物源源不断地向花荚输送。此期是吸收养分、水分最高的时期,也是根瘤固氮的高峰期。
大豆花荚期的主攻目标是促进多开花、多结荚、防止早衰、控制徒长、增花保荚、减少脱落,为丰产奠定基础。在前期苗全、苗匀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加强水肥管理。对播种偏晚、土壤瘠薄、群体偏小的大豆,要利用初花阶段长枝叶的一段时间,努力促,有条件的可浇水以调肥,可叶面喷肥,分枝期未施肥的可追施少量氮肥,对前期长势旺,群体大,有徒长趋势的大豆,要在初花期及早控制。尤其是今年花荚期雨水多于往年,应注意及时清沟排渍,同时要注意病虫害防治,如造桥虫、豆天蛾等。
现阶段其主要措施是:
1、追施花荚肥 夏大豆由于播种时季节紧,基肥往往不施或很少施,到大豆结荚时就会看出脱肥现象,表现为花荚少、脱落多、叶子黄、植株细弱。实践证明开花结荚期追肥,对以后增花保荚、减少脱落,提高产量效果明显,一般可增产15%以上。施肥方法:在大豆初花期(长势差的提早、长势旺的延后),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如果土壤供肥力强,植株生长健壮,应少施或不施,以免引起植株疯长,造成倒伏或增加花荚的脱落。配合花期追施氮肥,叶面喷施磷、钾肥和硼、钼等微肥,具有更好的增产效果,而且花荚期追施磷肥,有促进品质、促进成熟的作用。一般喷施2次左右,每次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00克、钼酸铵25克、硼砂100克(先用少量温热水将钼酸铵和硼砂溶解),加水50公斤稀释后均匀喷施于植株及叶片的正反面。
2、抗旱排涝 大豆开花结荚期是大豆需水的关键时期。因该期正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植株干物质迅速积累、叶面积系数显著扩大的时期,而这一阶段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日照长,蒸发量大,如果水分不足,植株就会出现萎蔫现象。结荚期光合作用最强,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是大豆生殖生长的主要时期。豆荚的大量形成必须有足够的水分,这一时期浇水可增产15-30%。但灌水切忌大水漫灌,否则易使根系窒息腐烂、土壤板结,并在土壤干燥后引起龟裂,损伤根系,也会导致植株倒伏。灌水方法以沟灌为好,小水沟灌至土壤湿润即可。近期正是花荚期,雨水过多,若排水不良,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也会造成大量花荚脱落。因此,这个时期,应注意及时清沟排渍、中耕散墒,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涝害,使土壤保持良好的通透性,以利于根系发育,增加侧根。
3、防止徒长 由于今年雨水大,有些地方出现了大豆徒长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可以利用人工打顶处理。打顶是利用破坏顶端优势,把光合产物由主要用于营养生长,改变为主要用于生殖生长,增加产量。在水肥充足的条件下,打顶起到了防止徒长、提高光合作用的能力,为减少花荚脱落和提高产量奠定了基础。打顶一般以盛花或终花期,摘去主茎顶心2cm即可,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和瘠薄地不宜打顶。二是应用激素,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株高,防止徒长倒伏,调节代谢,是减少大豆落花落荚的有效措施。常用激素有多效唑。在始花后7天左右喷施,长势好的宜适当提早在始花前施用。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100克,加水50公斤水稀释后均匀喷施其叶片的正反面。
4、防治病虫 大豆花荚期,如处于高温多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的情况下,易发生豆荚暝、豆天蛾、造桥虫、霜霉病、轮纹病、紫斑病和斑疹病等病虫害;在高温干燥时则易发生蚜虫、红蜘蛛为害。必须密切注意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及时防治。夏大豆在花荚期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弱,此时若喷施化学药剂,易使花蕾脱落,秕粒增加。如果在夏大豆花荚期发生病虫害必须用药防治时,最好选在下午4时以后进行,并严格控制药量与浓度。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大豆品质研究室主任 梁慧珍
相关知识
【doc】黑龙江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优质高产抗病向日葵品种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遗传育种研究室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与特色经济作物重点实验室科技岗招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植物保护研究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真菌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葡萄病害创新任务科研助理招聘启事
热带园艺研究所
热区经济作物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剂的研制和应用
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云南高原特色经济作物专用生物肥料创制及应用”获得重要进展
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戴富明 研究员 经济作物、蔬菜、花卉、林果病害的诊断、病原学以及控制技术研究
网址: 经济作物研究所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14093.html
上一篇: 经济植物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 |
下一篇: 经济作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