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花地园林:花落花开春不改

花地园林:花落花开春不改

芳村地区水网发达,土地肥沃,向以种植花卉闻名,明代就有“天香茉莉素馨国”的美称。《番禺县续志》上写道:“花埭(即花地)在珠江南岸,距广州十里许,居人以栽花为业,士大夫名园亦在焉。”清代有花地八大名园之称的醉观园、留芳园、纫香园、群芳园、新长春园、翠林园、余香圃、合记(也有说是评红园),分布在花地河及其支流大策溪两岸,楼台远近,浓荫隐隐,美不胜收。今天虽然都已不复存在,但它们的芳名,却依然留在尘封的史籍里,留在了古人的诗文中。在八大名园之外,还有杏林庄、听松园、醉红园、桂香园、翠香园、萃华园、福林园、太湖园、寿春园、茂林园、迦南园、同乐园、广香园、积善园、荣香园、杏芳园、长安园、余庆园、厚福园、万生园、两宜园、万春园、厚成园、永隆园、惺园、鹤围圃、知道园、兄弟园、太湖园、寿春园……

花地的园林建筑,可谓百花齐放,千态万状。与西关园林的园主大多是富商不同,花地园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缙绅士人休憩雅聚之所,另一类是种植和贩卖花木的花圃。

一人一车的摄制组如何拍出户外大片

展开剩余92%

清代的广州芳村花地──翠林花园

六松园

六松园是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芳村私人园林,是潘有为的六松园。潘有为的父亲潘振承,在十三行赫赫有名,经营同文行,曾被法国杂志评为18世纪的“世界首富”。潘有为虽出身商人家庭,但他本人是乾隆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参与《四库全书》的编制。上京任职前,潘有为在花地修建了一座园林,给父亲养老,名六松园,亦称东园。

清同治《番禺县志》称六松园“擅园林花竹之胜”。《番禺县续志》又载:“六松园在花埭栅头村,乾隆间潘有为筑以奉亲者,风亭水榭,并有老荔两株,自闽移至。”园林建筑并不特别出色,但胜在布局精妙,水木亭阁,参差有致,庭前有溪,溪上有桥,过桥见山,绕山有径,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古松翠竹,丹荔疏柳,步步是景,倒映在荷池水中,美得叫人心醉。

大诗人张维屏曾寄寓此地,他在《东园杂咏》诗序中,描述该园的景致:“园在珠江之西,花地之东,潘氏别业也,虽无台榭美观,颇有林泉幽趣,四尺五尺之水,七寸八寸之鱼,十步八步之廊,三竿两竿之竹,老干参天,留得百年之桧,异香绕屋,种成四季之花,炎氛消涤,树解招风,夜色空明,池能印月。”潘有为自己也写了不少咏六松园的诗,其中咏荷池的诗中有“堂北池宽卷万荷,堂南觞咏一亭多”之句。

1902年,芳村花地的一个花园

一群诗酒朋侪在六松园结诗社,你唱我和,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亦曾亲赴六松园,与张维屏商量大计。那段风光月霁的日子,让人在读史之余,亦为之心驰神往。

但到了清末,园子日趋没落,部分园地被人买下,更名为群芳园。民国初年,群芳园由芳村坑口村人利积良代理经营,变成一个花圃。园子的大门有一副楹联:“群花春来红拂阁,芳草到时绿映堤”。抗战时期,群芳园更加衰败荒芜,那些风亭水榭,先后废圮,无人收拾,最后变成民居。

六松园留下的唯一实物,只有一座花岗岩单孔拱石桥,名福荫桥,保存在醉观公园内。粗砺的桥面,没有什么雕饰,但布满岁月的斧凿之痕,仿佛是潘有为、张维屏这些诗人衣袂飘飘,从前世走来,今生化作这座石桥,精魄长在,水石俱香。

1900年,花地的一个花园

杏林庄

在距离听松园不远处,便是闻名遐迩的杏林庄。园址在今镇东直街尾。主人邓大林,香山县(今中山市)人,进士出身,据说曾做过一任山东县官,园林建起后,有同僚送给他几株杏树,邓大林感其盛意,为园子取名“杏林庄”。但另一个说法,出自邓氏自述,似乎更为可信:邓大林的父亲是个郎中,在省城悬壶行医。邓大林在《自题杏林庄·序》中说:“昔先君子卖药羊城,于小市街(今解放南路)创佐寿堂,余食旧德,戊戌(1838)蒲月,楚江上公赐以‘岭南亦有杏林庄’额,因渡烟雨通津,拓一弓地以安丹灶,名曰杏林庄。甲辰(1844)冬杪落成,一时名士,珠玉挥毫。”又称:“丹药济人有如董奉,此庄所以名杏林也。”

杏林庄宏敞精致,号称有八景:竹亭烟雨、通津晓渡、蕉林夜雨、荷池赏夏、板桥风柳、隔岸钟声(大通寺钟声)、桂径通潮(河涌与白鹅潭通)、梅窗咏雪。一批文人骚客,结成杏林庄诗社,风雅琼筵,群士坛坫,殆无虚日。他们的诗文,以浓浓淡淡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杏林庄的美丽图画,比如清代诗人陆朝瑞的《题杏林庄》咏道:

太湖石畔小红桥,转过莲塘柳絮飘。

一个小亭千个竹,隔堤疏种美人蕉。

石山、小桥、竹亭、堤岸,这些都广义的建筑物。通过植物随四季时序的变化,以动态的竹子、柳絮、流水,与凝固不动的亭子、小桥、堤坝,互相烘托,互相映衬,共构一个虚实有致的景观空间。

园中还筑有一“藏春阁”,用来收藏邓大林绘画的杏林八景图。陈澧有《藏春阁》诗咏:“小阁号藏春,窈窕有春意。瓶花与盘石,一一工位置。阁外春更浓,两树小桃醉。”又有《竹亭》诗咏:“一径缭而曲,转入深翠中。竹影与苍苔,满亭绿漾濛。天然妙入画,几折阑干红。”《水榭》诗咏:“幽轩俯清池,三面绿阴裹。其中设胡床,醉眠无不可。但觉花影移,不知夕阳堕。”这些诗句,把园林设计与文人趣味融合在一起,追求物我相通之境,很容易唤起我们的感触。

不过,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到清末民初,杏林庄便渐渐衰败了,被“天佐堂”药店做了泡制膏丹丸散的工场,风雅道衰,池台湮替。1950年代,兴建广州文化公园时,把杏林庄的几块太湖石移置于公园内的品石轩。郭沫若到广州时,曾慕名观赏,题下“品石轩”名额,并附诗一首为记。“文革”期间,太湖石和郭氏题字,俱不知去向。

醉观园

居八大名园之首的醉观园,在花地河东岸。初时醉观园也属六松园的一部分,潘有为去世后,六松园大部分归了伍氏所有,易名为馥荫园。后来又逐渐分成几个园子,醉观园即其中之一。光绪年间,醉观园的主人是新兴县天堂圩村的梁炽权(又名梁老八),他把园子传给了儿子梁日华,在醉观园里传授园艺,培养了不少花匠。

醉观园在花地河、上市涌与大策溪之间,占地约一万平方米,碧流环绕,船只可直抵园门,园中小径弯弯曲曲,假山虚虚实实,花卉红红绿绿,乔木灌丛,郁郁芊芊,高低疏密,极有章法,采风、通风、湿度、温度,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在梁氏的精心培育下,醉观园的牡丹花,冠绝一时,饮誉珠江三角洲,许多富绅大户都专程前来买花。

以前芳村有设花局的习俗,每逢正月十五上元诞、二月二日土地诞、三月北帝诞、天后诞、四月浴佛诞、五月端午节、关帝诞、七月七姐诞、盂兰节、八月中秋节、九月北斗星君诞、孔子先师诞、十月中元诞、十二月下元诞,各个园林都会摆设花局,陈列各种琪花瑶草、名贵盆景,互相争奇斗艳。为了炫耀豪华,有的园主甚至会用贵重的酸枝木做花架,用真金贴在花木上。远远望去,真如笼罩着一片翠烟赤焰,把水天都映红了。

纫香园的一百多个花木品种,群芳园的六株百年罗汉松,留芳园的梅兰菊竹四君子,余香圃的岭南盆景和生榄,合记园的兰花,都为老一辈花地人所津津乐道。而醉观园的花局,总是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花锦世界,万紫千红,让人一见倾心,再顾销魂。

为了吸引更多人前来观赏,园主还特意在莲花池上修建了一座“醉观楼”,供应粤菜和西点,红烧鲥鱼和多汁牛扒,任君选择。据说这是芳村的西餐西点第一家,后来又请名伶演唱粤曲,把观花的视觉享受、赏曲的听觉享受与馔食的味觉享受,融为一体,真让人应接不暇,乐而忘返,正体现了岭南园林那种世俗物质享乐的特色。“醉观”之名,亦别有寓意:登斯楼也,当有三分酒意,近看红花绿树,远看游船帆影,惊叹景色迷人,故曰“醉观”。那些画舫笙歌,村箫社鼓的热闹日子,也成了花地人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余香圃

在私家园林中开茶楼,醉观园并非独此一家,八大名园之一的余香圃,园内也有一家茶楼。余香圃在花地河畔,与翠林园、新长春园隔涌相望。园主罗耕印,后交由花地村人罗滔打理。其园林建筑不见记载,大约并不怎么出众,倒是园中出产的生榄,驰名遐迩,爽脆可口,食后甘凉,有生津止渴之效。“余香”的园名,便是取山榄食后,齿颊有余香之意。在大门有一副楹联:“余地半弓闲插柳,香烟一缕自烹茶”,把“余香”二字,嵌于联首。民国年间,余香圃的山榄曾用飞机运到南京,售价每颗白银二毫,不是一般人家可以品尝。

芳村的山石园林

翠林园

清代在合约街有一座观音庙,庙前是大名鼎鼎的“花圩”。每逢圩期,各乡的村哥里妇,撑艇的撑艇,挑担的挑担,运鲜花来摆卖,只见红紫盈筐,琪花压担,远远近近,香透了一条花地河。在观音庙右侧是新长春园,园主黎超海,顺德陈村人。庙左侧是翠林园,园主卜耿裳,花县(今花都)人;两个园子都以培育名花出名,尤以牡丹为最佳。

翠林园的建筑,亦有可观之处。在园中漫步,廊有曲迴,石有参差,花有浓淡,树有疏密,也是一个可供人观赏、游憇的空间。据称,晚清时代不少南来北往的官员和士人,都曾慕名搭船南渡,前来翠林园游玩。张维屏便曾于道光年间携家眷来游,并写下了《泛舟花地》诗,序曰:“九月十四则皆内子泛舟花地,载酒东园,儿女暨诸孙皆侍,越日遍游大通寺、翠林园、五眼桥等诸胜。”

追寻芳村园林之魂

花地处处是花。这是张维屏咏《花埭》的诗:“东风吹送柳条斜,几处园林傍水涯。花地花农花样巧,贫家生计在生花。”在花地园林之中,福林园、茂林园、翠香园、合记等,都以种花为主,是著名的花圃,而建筑则无甚可记。抗日战争时期,几乎所有园林都受到日军蹂躏,凋零殆尽。1956年,八大名园中的留芳园、纫香园、群芳园、新长春园、翠林园等,均并入醉观园,易名为醉观花园,做了花卉盆景生产基地。1983年,醉观花园再易名为醉观公园,成为芳村地区最大的公共园林。

1858年,芳村花地翠林花园

芳村园林是岭南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是其鼎盛时期。由于芳村多水少山,因此园林也多是依水而建,布局以水为主。水可以使园景变得生动活泼,亭台远近,浓阴隐隐,倒映水中,池中植荷,水上架桥,以湖石假山点缀,古木盘错拳曲,石山透漏疏通,更添一种深远不尽之意。园林中的建筑,无论厅、馆、楼、轩,还是亭、廊、舫、榭,都有特定的意义与作用,厅堂是主人会客、宴集之所;轩是主人偷闲躲静,读书、写字、作画的地方;榭是专供观赏湖沼水景之处;廊是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通道,有分隔空间、引导游览线路的作用,就像把一颗颗珍珠串起来的锦绳。

说起园林,人们常把岭南园林与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相比较。二者各有千秋。苏州园林疏瘦幽深,清高玄虚,追求一种出尘避世的氛围,而岭南园林则带有浓厚的世俗物质享受色彩,丰满、繁复、花团锦簇,令人目不睱给,既体现了豪华富丽的建筑艺术,也反映着最物质化的生活艺术,玩赏之余,又颇实用。

岭南园林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运用了大量舶来品材料,最常见的是西洋花纹地砖和意大利进口的彩色玻璃,这是因为广东与海外交往密切,贸易频繁,在审美趣味上,也深受海外文化的影响。

那些古榕曲池,那些高台芳榭,风雨廊桥,还有错落的假山,蜿蜒的溪流,青青的草木,与云气、虹影、水色、烟光,互相交织,构成风情各异的小世界,有一种花落花开春不改的感觉,很是让人流连。每个建筑细节,都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讲究阴阳平衡,整体和谐的审美趣味,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尽管时代风云变幻,但在岭南园林中所传达的精神生命,却生生不息。

读本号文章,品岭南往事:

关注本号,请按以下步骤操作,谢谢!

相关知识

花地园林:花落花开春不改
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花落花开》全国巡演
【中国花卉报】园林股份三十年|初心不改,为美丽中国画卷添彩
鲜花养护:春鹃花的​养护要点以及园林用途
春鹃花的​养护要点以及病害防治、园林用途
青州花卉批发 春源园林 时令草花松果菊 山东大型花圃种植 现货
赵建花:当好农民种好地
2020年春花卉学A(SPOC)(园林1703
春季报恩最美之花 北京热门赏玉兰地盘点
鲜花养护:春鹃花的​养护要点以及病害防治、园林用途

网址: 花地园林:花落花开春不改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152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庭院花木的配置
下一篇: 在江南园林欣赏“花”式洞天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