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西岭(中)、时增凯(左一)、宋美珍(右二)等专家在新疆昌吉中棉所试验基地考察“宽早优”模式和推广示范的“中棉所113”新品种。 资料图
“种了25年的棉花,以前一亩地能产300公斤就美得不得了,哪想到现在产量这么高?”新疆农六师102团职工贾锐军今年以“宽早优”模式种了300亩“中棉所113”,亩产570公斤,晚采两天的地块产量达到580公斤。11月初,记者在五家渠市绿农众力种植农民合作社里跟棉农们讨论什么样的棉花才叫好棉花,贾锐军觉得自己种的就算是好棉花。
谈到收入,贾锐军则低调很多。“成本也高着呢!种子、肥料,样样得花钱。今年售棉补贴还没下来,不知有多少。也就二三十万元的样子吧!”另一位棉农苏胜菊忍不住笑了:“你倒是算算,一亩地成本有多少钱?”——她种的也是这个品种,只是面积要少一些,收入多少自己心里有数,对贾锐军刻意“藏富”看不过去了。支吾之余,贾锐军在大家哄笑之中换个说法:“这么说吧!今年卖棉花的毛收入一百零几万。”
“这个数比较实在。”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新疆科研中心副主任时增凯说,棉花的性状发挥跟种植模式也很密切,这个品种是中棉所专门为“宽早优”机采种植模式选育的,种子、农药、肥、水等消耗量都会减少,节本增收算下来,一亩棉花大约纯收入1500元以上,比旧的品种模式多收入300元左右。
“宽早优”是什么模式呢?简单说就是在一个宽度单位的覆地农膜上种植三行棉花,而原来的“矮密早”模式是种六行,这样每亩的棉株数量就从1.5万株以上降到1万株左右。一般来说,株数足够多,棉花产量才会高,可是现在株数减少,产量为什么还增加呢?
中棉所石河子综合试验站站长宋美珍博士解释,这种模式减少了农膜上一半的种植孔,增温保墒效果显著,省水的同时能够提早结铃,相对延长棉花结铃期,结铃空间提高了30%以上,成铃率和铃重也提高了10%以上,增产幅度普遍超过10%。
不过,提升品质才是现在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宋美珍说,目前新疆棉花种植已普遍应用地膜覆盖播种、水肥一体化滴灌,棉花机采率也大幅度提高。传统的“矮密早”一膜六行高密度植棉虽然产量不低,但在矮化品种上进行机采,含杂率高的问题愈加凸显,难以满足纺织企业对棉花品质的要求,迫切需要更适合机采棉作业的良种良法。现在他们正在示范推广的“宽早优”一膜三行植棉技术,在棉花品质提高方面已经取得良好效果。
这种种植模式也深受加工企业欢迎。新疆丰汇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殿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加工企业眼里,含杂率低、一致性好的棉花才是好棉花。该公司现在对周边棉农实行订单收购模式,只要使用他们提供的中棉所为新模式配套培育的棉种,籽棉有多少收多少,收购价每公斤高出市场价两三毛钱。吕殿虎说,他们一年的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用这种订单模式加工出的皮棉因为品质好又受到下游纺织企业的欢迎。“每公斤籽棉给我增加一毛钱的利润,就是300万元哪!”
在“宽早优”种植模式推行较早的农七师,奎东农场农场主李洪跃是个种了40多年棉花的行家,对“好棉花”的理解更深一层。“种棉花的谁不想多产棉花多卖钱?可是光产量高行吗?棉花的绒长、衣分(籽棉上纤维的重量与籽棉重量的比)、比强(棉纤维的断裂比强度)、含杂率等等,这些质量问题都很关键。质量上不去,光高产还算不上好棉花。”老李掰着手指头跟记者一条条分析。
质量上去了,产量也不错,总可以算是好棉花了吧?“那也未必。”老李说,“种植成本高的话,还是不赚钱啊!要用多少肥料、多少农药?田间管理费不费时?生长期有多长?同样的人力可以管理多大的面积?这些都要考虑。”
农七师科技局原局长张国建接过话茬说:“所以‘宽早优’模式很关键啊!原来一个人管理50亩都费劲,现在一个人管理200亩不是轻轻松松吗?”
“确实。不过这种模式还有一个特点很多人都没重视,那就是废膜回收容易了。新疆全部实行覆膜种棉,实行新模式后农膜破碎少,容易回收。这才是绿色可持续啊!‘白色污染’的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下一代就没地可种了!”
宋美珍进一步解释说,这种模式不但播种省工,还显著提高机采棉品质、利于地膜和滴灌毛管的回收,能提高地膜回收率5%-10%。配合适宜的棉种,可以省去定苗、中耕和化控环节,人均管理规模成倍扩大,人均植棉年效益成倍提高,并且因为通风透光好,加上地膜的增温效应,棉花生育期提前,吐絮期集中,叶片脱落比“矮密早”模式干净,提高了棉田的采净率,明显降低了机采籽棉的含杂率。
好的模式要有适合的品种才能生产出好棉花。以“中棉所113”为例,它就是在积温偏低的北疆冷凉地区的较好选择。宋美珍说,这个品种可以称为划时代的品种,因为它打破了遗传学上早熟与高衣分、早熟与丰产、早熟与优质、优质与高产四个负相关,它抗枯萎、耐黄萎,抗逆性非常强,是一个集特早熟、优质、高衣分、抗逆性为一体的品种。
为了生产出不逊色于美棉、澳棉的中国好棉花,科研人员根据新疆的气候条件,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绿色增产增效团队首席科学家张西岭说,经过10多年的攻关研究,中棉所不但培育了适应新疆棉区的中棉所96A、中棉所96B等高产优质机采棉品种和新材料,还创新了以“宽早优”机采棉绿色高产优质高效模式为代表的综合性技术。
2017年,中棉所石河子综合试验站与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结合,把以“宽早优”模式生产的原棉交由纺纱企业、制衣企业试纺织布制衣,已试制批量200支纱线、面料和成衣投放市场。与我国市场上的大众棉制品相比(20~40支纱),质量明显提高。这批产品光泽如丝,免烫不折,水洗不变形,开辟了高品质原棉全产业链闭环运作先河,对我国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订单规模化生产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透露,目前“宽早优”植棉综合技术累计在新疆推广面积达到了2300万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正在引发新疆棉花种植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前不久,新疆昌吉州科技局邀请中国科学院朱玉贤院士等9位棉花专家,对中棉所在昌吉国家农业园区建立的新疆“宽早优”机采棉绿色优质高效技术集成示范田进行了现场鉴定。专家们认为,该技术充分挖掘品种优势、现代化装备(膜下肥水滴灌、精量播种、精准覆膜等)和温光资源匹配的潜力,实现了原本单一向“温”要棉到现在向光、温、优势品种和现代化装备挖潜的重大转变。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
编者按:11月20日-21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的2020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是一场农业科技界的盛会。农业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齐聚一堂线上线下累计79.7万余人参与关注。除了主论坛外,院士报告会、专题分论坛及周边活动内容丰富。为此,我们选取部分活动内容为读者精彩呈现。
11月21日,由华中农业大学承办的“科技人才与现代农业”专题论坛在江苏南京举行,这是2020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的分论坛之一。论坛以科技人才驱动现代农业发展为主题,从专家学者、科技人才供给方与需求方等多个视角,围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涉农企业人才需求、科教融合及产教融合培养强农兴农人才等方面展开。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邓秀新院士在“现代农业与农科人才培养”报告中,全面分析了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比较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解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存在的供需矛盾,并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中国农业大学柯炳生教授的主题报告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他结合实际案例,对于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产业振兴人才的来源,以及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小院”模式创新提出了见解和建议。作为人才需求方,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钟振芳分析了农业创新人才的需求形势,并分享了农业创新人才获得与培养方式的主要做法,提出了对策建议。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教授以“科教融合产教融通 培养强农兴农科技人才”为题进行了报告。他以大量数据为支撑,对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现状、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农业科技人才需求作了深刻分析,全面总结和提炼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特点和规律。
在论坛圆桌会议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乡村振兴人才供给与需求、人才驱动现代农业的路径对策等话题展开讨论,并围绕人才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深入务实的对接和交流。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晔表示,科技创新,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才驱动。以科技人才驱动现代农业发展,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发展质量,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强化人才发展保障和基础,营造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
可降解秸秆育秧基质盘,新型肠道特定位点靶向释放的宠物食品功能性添加剂……在11月21日南京国家农创园举办的农业科技成果路演交易活动中,一批农业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到聚光灯下,寻求资本助力。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4.5亿亩,水稻机插秧面积已达40%,当前水稻机插所用毯苗育秧秧盘主要为塑料盘,每年使用塑料秧盘50亿以上,年废弃10亿以上,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不仅如此,每盘秧苗还需消耗基质或营养土,连连的取土育秧会破坏土壤耕层,造成取土困难。路演现场,江苏省农科院展示了可降解秸秆育秧基质盘项目,农作物的秸秆生物发酵后制成可降解秸秆育秧基质盘,既是育秧盘,又是育秧基质,同时还为秸秆综合利用创造了一条新途径。
现在饲养猫、犬等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宠物食品也成了宠物行业的热点。活动现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中农宠物营养研究院院长吴怡带来了团队研究的最新成果——新型肠道特定位点靶向释放的宠物食品功能性添加剂。这种添加剂可在宠物肠道区域靶向定点释放,优化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从而实现精准、有效改善宠物健康。
当天,100多个农业科技成果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发布,现场10个成果持有团队进行路演后,其中5个团队分别与5家农业科技型企业和3家金融、创投机构签订意向合作协议,意向签约金额累计达2亿多元。本次活动由中国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长三角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联合主办,旨在通过南京国家农创园的国家级平台优势,帮助科研团队寻求投资方,帮助企业对接技术需求,帮助创投、金融机构推荐项目,促进科技、企业与金融的融合。
此次活动也是“全国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和新品牌官方发布平台”的首次发布。在农业农村部的支持下,“四新”发布平台由南京国家农创园承建,将通过搭建科研院所与企业、金融投资机构的供需对接平台,促使农业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源、金融资源的精准对接,有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发布、交易、落地转化。
在培养、打造一支覆盖全产业链的农村双创力量中,如何发挥科技的作用?农村创新创业者对科技有哪些需求,如何满足?11月21日,由南京农业大学承办的“农村双创与科技”专题论坛在南京举行,这是2020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的分论坛之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等农业科技专家代表、来自全国的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代表、互联网电商平台公司负责人与南京农业大学师生就“未来谁来种地”“科技改变农业”、“互联网+科技”推进乡村振兴等热点话题同台互动交流。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共商农村双创,共话农业未来,是聚焦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是凝聚智慧助力农村双创,用科技开启数字农业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他希望本次盛会能够碰撞出“农村双创”的智慧火花、点燃农村产业振兴的腾飞引擎、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参会各方能够不断深化彼此间的联系与合作,结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一起开创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作了题为《浙江乡村振兴新观察》的主题报告,他从总体规划、乡村治理、产业衔接、科技支撑、乡土人才等视角分享了浙江乡村振兴的经验与感悟。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作了《科技与农业: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主题报告,以历史视角剖析了科技进步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刻影响,并结合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分享了对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考。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家委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程国强作了题为《新农人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从发展思路、经济政策、宏观调控、人才队伍等视角分析了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浙江金华90后二代园艺人种出新品种柑橘,南农“鸽”硕士在南京建鸽业孵化基地,安家田间的90后小夫妻怀揣着农场梦,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将青蟹养殖技术落地到了河南省兰考县……双创代表们分享了各自创业的故事和创新的历程,互动嘉宾从政策、科技、市场等角度释疑点评,为创新者加速、为创业者赋能,气氛热烈。
论坛上,南京农业大学还宣布启动建设乡村振兴长期观察网络。乡村振兴长期观察网络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俞建飞介绍,乡村振兴长期观察网络旨在通过选择一批没有明星光环的“非典型”村庄作为长期观察点,以乡村基层干部、农村“双创”者、家庭农场主和种养大户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观察员,对各地乡村进行长期跟踪,了解三农政策落地情况,反映乡村民情民意,为三农政策和农业产业研究提供真实的一手材料,开展农情和科普教育等活动。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知识
如何滴好棉花出苗水,超高产棉花都是如何管理的?
棉花播种期间几个问题要关注好
棉花花束制作
一文讲透棉花的进水、用肥、化调
探秘棉花的奇妙之处(认识棉花的起源、特点与应用)
棉花种植知识(二)棉花种子处理
聊聊棉花的季节性规律
棉花氮素追肥的研究
棉花液氨追肥好 成本降低产量高
棉花的种子处理
网址: 什么样的棉花才是好棉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2337.html
上一篇: 成都二环变“花环”,美丽月季惊艳 |
下一篇: 2021年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