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铃草多数为多年生草本,有的具细长而横走的根状茎,有的具短的茎基而根加粗,多少肉质,少为一年生草本。叶全互生,基生叶有的成莲座状。花单朵顶生,或多朵组成聚伞花序,聚伞花序有时集成圆锥花序,也有时退化,既无总梗,亦无花梗,成为由数朵花组成的头状花序。花萼与子房贴生,裂片5枚,有时裂片间有附属物。花冠钟状,漏斗状或管状钟形,有时几乎辐状,5裂。雄蕊离生,极少花药不同程度地相互粘合,花丝基部扩大成片状,花药长棒状。柱头3-5裂,裂片弧状反卷或螺旋状卷曲。无花盘。子房下位,3-5室。蒴果3-5室,带有宿存的花萼裂片,在侧面的顶端或在基部孔裂。种子多数,椭圆状,平滑。
风铃草喜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的气候。喜轻松、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壤土。
风铃草全属二百多种,几乎全在北温带,多数种类产于欧亚大陆北部,少数在北美。我国近20种,主产西南山区,少数种类产北方,个别种也产广东、广西和湖北西部。
生长环境
注意越冬预防凉寒,需要低温温室。长江流域需要冷床防护。小苗越夏时,应给予一定程度的遮荫,避免强烈日照。
主要方式
风铃草以播种繁殖为主,种子细小,覆土不宜太厚、发芽适温为20—24℃,亦可分株或扦插育苗。花后结成蒴果,第果有种子多粒。种子极细小,可以晒干贮藏,春季或冬末春初,在塑料棚内保温播种,以利花期错开高温暑热。按小粒种子要求,整地要细致,深翻碎土2次以上,刮平地面,淋足水,然后将咱子均匀撒下。播后不再覆土或薄盖过筛细土。幼苗期用喷器喷水,并视苗的生长情况,进行间苗补苗。也可将种子保温播在沙盘内,发苗后即施复合肥。当苗高10厘米左右时,移植至圃地或上盆定植。圃地定植的株行距以20厘米x40厘米较宜,移植后淋足定根水,以后按一般管理。也可秋季播种,一般当年秋播的幼苗需培育至第二年春夏间,方可开花。分株多于秋季进行,培育一冬后,翌年即可开花。扦插多于春季摘取基部萌发的新芽,插入湿沙床上,经常喷雾保湿,发根后进行移植。
生殖方式
风铃草这个属的生殖方式是值得一提的,本属植物几乎无例外地是雄蕊先熟的,花未开放,花粉已散出,花柱还未充分伸长,柱头未张开,这时已经粘满花粉,待花冠开放后,花柱才伸长,柱头张开,露出柱头面,因此柱头不容易接受同朵花的花粉,从而很好地保证了异花授粉。但是,某些种又有着无性生殖方式;如 C. punctata, C. albertii 等一些种,有着长长的横走根状茎,保证了营养繁殖。而另一些种,如 C. colorata, C. cana, C. canecens 等,则有无融合结籽现象,花药退化,无花粉,花也不开放,比正常开放的花更迅速地结出种籽。有趣的是,有性、无性两种生殖方式存在于同一植株上,但有的植株的果实全部由无融合生殖而来,而这种果实在大小、形状和宿存的花萼裂片形状等方面均与两性生殖结出的果迥然不同,甚至会被误认为是不同种的植物,C. microcarpa C. Y. Wu, 就是根据这种植株发表的。
繁殖:用 播种繁殖。当 种子成熟后立即播,次年植株可以开花。如秋凉再播,多数苗株要到第三年春末才开花。
发芽期----准备阶段
穴盘:建议使用大穴盘,如,200号穴盘,用穴盘培养风铃草可节省苗床空间,因为风铃花发芽时间长,幼叶的生长缓慢。
风铃草基质PH值:5.5~6.0
发芽期----第1阶段
胚根在10-12天内出现
外观特征:第1阶段后期,胚根已经出现。
饱和水份:在基质中播种。水份必须保持在基质上部,不要覆盖种子。
湿度:在胚根出现前应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
基质温度: 60~65°F(15~18℃)
基质EC:<0.5
发芽期----第2阶段
外观特征:第2阶段后期,根长1.27-0.64厘米,子叶已经出现。
水份:基质应润湿,但不应饱和,防止水分过少而萎蔫,如果有必要,应在新生幼苗上覆盖一层粗粒蛭石来保湿。
基质温度:见第1阶段
施肥:风铃草只需少量施肥,如要幼苗快速生长,可在施用30-50PPM钙氮肥的基础上再施钙肥。
基质Ec值:0.5~0.75
风铃草光照:短光照可以改善作物的生长。发芽不需光照。
发芽期——第3阶段
外观特征:第3阶段末,根系深入穴盘,出现几片真叶。
水份:基质应稍稍润湿,但不应浸透,防止种苗过分干燥而萎蔫。
基质湿度:见第1阶段
化肥:见第2阶段
基质Ec值:见第2阶段
光照:见第2阶段
发芽期——第4阶段
外观特征:第4阶段末,根系 充满盘穴。水份:在两次浇水期间,
保持基质稍微的干燥,但不要使植株因缺水而萎蔫。
基质温度:58-60°F(14-60℃)晚间,65-70°F(18-21℃)白天。
施肥:见第2阶段
基质Ec值:见第2阶段
光照:见第2阶段
风铃草生长期
与海棠相似,风铃草开始生长很慢,但在根系长成之前,就应该将植株移至最终生长的盆钵中。
基质:选择排水性能良好的多孔基质,在秋冬季节,温度和光照较低.基质慢慢变干的条件下,这一点尤其重要。
基质PH值:5.5-6.0
水份:在两次浇水间可让基质稍干燥一点,但不要使植株因缺水而萎蔫。
温度:夜间58-60°F(14-60℃)白天65一70°F(18-21℃),当活跃的根系生长出现时,夜间温度可降至50-55°F(10-13℃),低温度可持续至上市季节。
施肥:如要植株快速生长才需施肥,施用100-50PPM的氮肥。
基质Ec值:1.0.Stella系列对盐敏感,如有需要,可不定时的降低Ec浓度。
光照:风铃草喜长日照,每天14小时光照可以自然开花,如果要提早花期,需4小时间断黑夜30天的处理。出现15片真叶时进行光处理。如果光照开始时,植株太小,只对初生长处理,次生长将处于生长力旺盛状态。
生长调节和摘心:风铃草不须生长调节和摘心。在生长早期,风铃草外观零乱,但在后期生长中植株会自然整齐紧凑。
常规害虫: Thrips,Spidernites。
常见病害: TomatoSpotWiltwirus,lmpatiensNec-roticSpotVirus。
种植安排:风铃草是喜凉植物,应在冬季生长数月,第二年春天完成生活史,光照时间至少每天14小时,观赏期长,从现蕾至开花大约需30天,如果进行长日照处理,应在11月播种,在自然条件下,一,二月播种,夏季可长成。
风铃草易发风铃草冠腐病,病原为白绢薄膜革菌,在潮湿、低温的土壤条件下最易侵染。病株茎秆呈现灰白色而腐烂,以至死亡。发现病株应及时拔掉烧毁,病穴用石灰粉或50%退菌特1000倍液浇灌。
病害
锈病:主要危害风铃草的叶片、茎部和芽。叶片发病呈黄绿色的疱状水斑,后逐渐扩大,疱状斑破裂后露出红褐色夏孢堆,病斑周围的叶组织变为淡黄色,茎部和芽处的症状与叶部相似。受害植株生长衰弱,严重时叶子焦枯。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用25%的粉锈宁400-600倍液防治。
白粉病:真菌性病害,常危害叶片,也危害枝条、花柄、花蕾、花芽及嫩梢等。表面常出现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变为灰色,受害植株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开展、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结合修剪,剪除病残枝并集中烧毁。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并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提高植株的抗病性。选用抗病品种,发病初期或在未发病时进行预防,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每周喷一次,连续2-3次,交替使用,对白粉病有效。
叶斑病:初期在叶片上呈水浸状坏死斑,后迅速变深褐色,病斑上长有明、暗相间的同心轮纹,外围有黄色晕圈。发病初期及时剪去病斑或病叶,并集中烧毁。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14%络氨铜水剂350-500倍液,每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
虫害
苗床害虫:苗床主要害虫有缕站、螃蜡、地老虎等,对苗床和苗木危害极大,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消毒。
蚜虫:通常集中在嫩芽、嫩叶、嫩枝上刺吸汁液,造成植株受害部位萎缩变形。蚜虫还分泌蜜露污染植株,并诱发煤烟病等病害。
防治方法:可用万灵600-800倍液或25%鱼藤精乳油稀释800倍液喷杀,也可用40%速扑杀乳油800-1000倍液喷杀。每周喷一次,连续2-3次。
红蜘蛛:多在叶背刺吸叶汁,常造成叶片变色甚至卷曲。
防治方法:可用40%三氯杀螨醇兑水1000倍液喷杀。
蓟马:以成虫或若虫寄生植物上取食幼芽、嫩叶、花和幼果。被害植株生长缓慢,嫩叶被取食后卷曲,芽梢和花受害则凋萎。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用25%鱼藤精乳油或40%乐果800-1000倍液,或高效蓟蚜清或蓟马灵800-1000倍液进行防治。每周一次,连续3-4次,交替使用,效果显著。
阅读全文
相关知识
如何水培风铃草?洋桔梗切花如何水培
风铃草和铃兰花有什么区别?
风铃草的花语与传说
新手绿植推荐——风铃草
家庭园艺盆栽丹麦风铃草栽培技术
风铃草有什么作用?风铃草应用价值介绍
智利风铃草
广州文化公园的风铃草花盛开
风铃草盆栽养殖方法介绍
风铃草是一年生还是多年生?(探究风铃草的生命周期及种植方法)
网址: 风铃草(桔梗科风铃草属植物)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39814.html
上一篇: 红果参(桔梗科草本植物) |
下一篇: 桔梗科(Campanulac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