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打破重庆高山地区只能种植“三白”蔬菜的历史,他带动农户增收1亿元

打破重庆高山地区只能种植“三白”蔬菜的历史,他带动农户增收1亿元

今日,《科技日报》

“ 科特派在行动”栏目刊发文章

《他让重庆高山地区

只能种“三白”蔬菜成为历史》

聚焦报道重庆市科技特派员、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陶伟林

通过调整蔬菜种植结构

带动3074户贫困农户种植蔬菜

一起来看看详情吧!

有了高山避雨栽培、水肥一体化栽培等技术,重庆市武隆区高山蔬菜基地的农户不用再担心重庆夏季雨水多、湿度大,种植的蔬菜发生病虫害。

这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重庆市科技特派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鲁渝科技扶贫协作项目主持人陶伟林。武隆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7年以来,陶伟林通过调整当地的蔬菜种植结构、农业技术培训、引介企业进驻等多种方式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打破了当地只能种植“三白”蔬菜的历史, 带动全区种植蔬菜面积近10万亩,带动增收1亿元,带动3074户贫困农户种植蔬菜

调整结构

打破重庆“三白”种植历史

武隆区是重庆市高山蔬菜的主要生产地,全区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超过23万亩,主要分布在800—1800米的高海拔山区。陶伟林介绍,以前武隆本地的蔬菜种植以甘蓝、大白菜、萝卜“三白”蔬菜为主,还有少量种植辣椒的。由于长期的连作,甘蓝、萝卜等十字花科的作物根肿病严重,很多田地已经难以继续种植此类蔬菜、甚至荒芜。

“三白”蔬菜价格低,病害重,为此丰富蔬菜供应品种、解决当地十字花科蔬菜的根肿病问题,增加高山贫困菜农的收入,成为陶伟林派驻武隆的首要任务。

陶伟林正在田间地头查看蔬菜的生长情况

在实地调研之后,陶伟林根据市场需求,结合不同海拔高度的蔬菜生长规律,开始推动调整当地的蔬菜种植结构。通过在不同海拔高度进行分期播种,几年来共引进筛选了适宜高山生产的番茄、辣椒、黄瓜、油麦菜、四季豆、甜豆、花菜等 适应性好、市场需求大的蔬菜品种30余个

陶伟林说, 重庆山区夏季雨水多、湿度大,番茄晚疫病、辣椒疫病、黄瓜霜霉病等病害严重。在渝鲁科技扶贫协作框架下,山东省科技厅和重庆市科技局支持两地的蔬菜种植专家一起进行蔬菜种植产业化研究。他和山东省农科院蔬菜专家一起初选出适宜重庆高山夏季设施栽培的抗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3个番茄品种,以及4个优良甜椒品种和2个西甜瓜品种, 彻底改写了重庆不适宜种植甜椒和西甜瓜的历史。通过水肥一体化避雨栽培技术,番茄亩产达8000公斤,较常规栽培增产57%以上;辣椒亩产4200公斤,较常规栽培增产45%以上。

陶伟林在田间地头

武隆区双河镇荞子村的村民张思国算了一笔账,过去他主要种植甘蓝,每亩地的收入大约在1000—2000元之间。调整种植结构之后,大棚番茄成了主要种植的蔬菜,每亩地的收入提高到了七八千元,随着扩大面积,现在一年的总收入能超过15万元。

通过调整蔬菜种植结构,现在武隆区已经形成蔬菜品种依海拔垂直有序排布的种植结构,告别过去只能种植“三白”蔬菜的历史,所取得的技术成果还成功推广到重庆其他区县的高山蔬菜基地。

技术把关

避免蔬菜合作社投资亏损

重庆市武隆区桐梓镇长征村的刘贵华本做建筑生意,看中高山蔬菜的市场需求后成立了长征蔬菜专业合作社。2016年初,一场大雪造成重庆地区蔬菜供应紧张、运输困难,菜价普遍上涨。他进行市场调研后发现辣椒和蜜本老南瓜需求大、行情好、利润高,立刻购买了种子,准备在长征村“大干一场”,带领村民脱贫。刘贵华当时已经承包土地300亩、发展农户种植500亩,并与农户签订了保底收购订单,预计先期投入的资金超过40万元。

正在桐梓镇开展全镇加工辣椒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训的陶伟林来了,在考察了刘贵华预备开展蔬菜生产的种植基地,仔细地查看了合作社已经采购的南瓜和辣椒种子后,陶伟林急忙“叫停”。

当时刘贵华并不服气,和陶伟林争执了起来,陶伟林耐心地举出证据来劝他。当时采购的蜜本南瓜种子没有发票、合格证,发货地和购买价格都与正规的蜜本南瓜种子相去甚远,极有可能是假种子。辣椒的品种是制作豆瓣酱的专用品种,并不适宜在重庆鲜销。冰雪天气下的蔬菜价格高于平常,不能作为参考。如果按刘贵华的计划这40万元将血本无归。

陶伟林赶紧帮助刘贵华追加购买正品蜜本南瓜种子,联系豆瓣加工厂,对专业合作社进行技术跟踪,一年运营下来,合作社盈亏基本持平。 陶伟林说,农民靠种植脱贫致富,需要技术支撑,也需要企业带动,我必须为他们把好关。

陶伟林正在田间地头查看蔬菜的生长情况

除了帮助当地的蔬菜合作社,陶伟林还利用自身在重庆及周边地区的技术影响力先后引介5家资金实力雄厚、技术水平高、开发能力强的企业和业主到奉节县平安乡,武隆区后坪乡、双河镇等贫困地区,带领农民进行产业结构、种植结构调整,发展蔬菜生产、开发产品市场。

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

留电话、编手册

技术支撑农民脱贫致富

从2007年从事科技扶贫工作至今

陶伟林年均深入贫困山区和田间地头

工作日达170余天,深入田间地头调研

筛选品种、推广技术、开展技术培训

成了他工作和生活的重心

13年来,陶伟林采取集中课堂讲授、田间新品种新技术观摩学习和深入田间问题指导等多种形式,共举办技术培训班151班次,受训人数超过12750人次。他的电话和邮箱每到一处都留给农民们,随时接受农民的咨询。在他的悉心指导和带领下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袁华兵等78名农民,已成为蔬菜生产技术能手和脱贫致富带头人。

武隆区仙女山镇仙女村的农民李建勤,一直以种植四季豆为主。她说:“陶主任和农委组织我到海南三亚学习了新技术,由以前的一棵苗一窝,变为现在的5棵苗一窝,提高了种植密度。经过技术改进,亩产比以前又提高了不少。”

陶伟林在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诊断辣椒病害

陶伟林研发了 蔬菜嫁接防病技术、高山避雨栽培技术、高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高山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9套,累计示范面积22万余亩,直接经济效益达5.16亿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与利用科技种植蔬菜脱贫致富的热情。为了将零散的经验系统化,陶伟林十余次调研摸底,到山东、湖北等地学习交流,总结成了16套适宜重庆生态条件下贫困地区的适用技术;为了将技术普及推广,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编写了 《蔬菜建设与良种良法》《高山蔬菜结构调整与技术》等8套培训资料,印发85000余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他指导的潼南区太安镇灌坝村、朱家村,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已于2011年被确定为“重庆市蔬菜专业示范村”,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也由10年前的深度贫困村蜕变成 现在以蔬菜产业引领乡村旅游发展的明星村

陶伟林介绍,下一步他将继续沿着农旅结合的思路,引导观赏果蔬的种植,同时发展无土栽培等高品质、无农药的培育方式,提高果蔬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另外,还将运用电商打通中间环节,把更多品质优、价值高的农产品送进城市的餐桌。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雍黎 全程铂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重庆烟叶产业挖掘品牌潜力助农增收
年销售额超1亿元!他的奋斗史值得点赞
重庆涪陵:一朵鲜花让偏远穷乡变“花城 ”
海南:3亚吉阳区,带动农户增收花卉产业的发展
乡村振兴!西昌下出现代农业产业“五子棋”
韶关学院:小花朵带动大产业
从“论斤卖”到“按穗卖” 张家口万全鲜食玉米带动近万农户增收
部门镇街
嵩明发力花卉全产业链促群众增收
云南嵩明:发力花卉全产业链促群众增收

网址: 打破重庆高山地区只能种植“三白”蔬菜的历史,他带动农户增收1亿元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5073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应对低温雨雪天气蔬菜生产技术指导
下一篇: 兵团各师团持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