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老归侨的故事(第229篇) 彬村山中“印尼村'

老归侨的故事(第229篇) 彬村山中“印尼村'

老归侨的故事(第229篇)

彬村山中“印尼村"

文/梭罗河      图/网络

海南省彬村山华侨农场位于海南岛东部的琼海市境内,是国家为安置归难侨而兴办的国营农场。创办于1960年,先后安置了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

1960年,印尼发生大规模排华事件,大批华侨归国。其中有665名华侨乘坐果戈里号轮船回归祖国母亲怀抱,其中160多名印尼华侨来到琼海,在国家为安置归难侨而兴办的彬村山华侨农场扎下根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印尼帝汶岛的归侨村民依然保留着原来的生活习惯,说一口纯正的印尼话,用印尼话交流,唱印尼歌,跳印尼舞,制作印尼菜肴和风味小吃,沿袭着印尼当地的婚丧和宗教习俗,这个小村庄因而被人们称为彬村山的“印尼村"。

彬村山“印尼村”人口约400人,其中归侨、侨眷占90%以上。多国文化的激荡包容、印尼风俗习惯的不断沿袭,形成了彬村山独特的魅力、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1989年,香港《桥》杂志社记者专程到此采访报道。1991年,原印尼雅加达中华中学校长,前全国侨联名誉主席张国基先生挥毫为该村题写村名。由海南电视台摄制的专题片《海南印尼村》在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播放,“印尼村”的名字由此声名远扬。

精致细腻的石雕大象立在门口,迎接人们的到来。

走进印尼村,印尼特色的村门、民居、安静的基督教堂,掩映在绿荫丛中,街道整齐干净,路牌典雅明晰,奇花异草、椰树互为景色,田园谧境,好一处世外桃源!

在彬村山华侨农场“印尼村”的村口,有一片茂密的树林,其中,有一排高大的木棉树十分引人注目。

半个世纪以前,归侨们把他们从印尼带回的木棉种子播下,同时也把自己的根植于这片土地上,木棉树成了“印尼村”的魂。

木棉树和“印尼村”一起成长,见证着“印尼村”人爱国爱乡艰苦创业的历史。目睹着村庄的每一步变化。

除了美景,侨文化更具有吸引力。

咖喱鸡、黄姜饭,各式糕点,在这个”印尼村',沿袭了半个多世纪的味道如今仍旧天天上演。印尼人喜欢吃的各种糕点,在印尼村中随处可见,可谓“无糕不成宴”。

“印尼村"家家户户都十分喜爱制作糕点。印尼糕点制作讲究,口感独特、色香味俱全。每逢佳节,各式糕点齐齐上阵,螺壳糕、中国糕、菊花糕、南瓜糕、榴莲糕、菠萝糕、星星饼......

行走在"印尼村',找一家咖啡馆,点上品种繁多的糕点,喝上一杯当地咖啡,体验一把闲适的南洋生活,好惬意哦!

“印尼村”的徊廊餐厅,村里的广场旁,闲暇时分,节假日里,还会上演印尼民间歌舞。一声“出来跳舞啰”,不出几分钟,归侨们就身着印尼民族服装纱笼到村里的广场上,男女老少,包括年逾古稀的老归侨,伴着录像机播放的印尼民歌载歌载舞,即兴而发,自娱自乐,不亦乐乎。

半个世纪过去,“印尼村”的村民服饰未改乡音未变,兴家致富的同时仍保留了原来的生活习惯。色彩斑斓的印尼风情的建筑,热情奔放的印尼歌舞,品种繁多的各式印尼精致糕点和美食,都在传递着幸福的味道。离开印尼,又似在印尼,历经沧桑的印尼老归侨,如今在印尼村过着幸福甜蜜的美好生活。

相关知识

彬州水口镇大车村:800亩菊花喜迎丰收 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蔬果村的故事
四川:“石头村”的脱贫故事
插花村的同名村
谊景村社区“侨胞之家”举办 “诗情花意 感恩有你”母亲节插花活动
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花明泉村:会稽山麓揆文奋武的江南古村
《二龙湖·“村”暖花开》1080P高清
连江梅洋村:一条“赏梅之路”的三十年变迁
罗城村的“花之恋”
第35届陈村迎春花市开幕

网址: 老归侨的故事(第229篇) 彬村山中“印尼村'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5402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异域风情浪漫之旅:海南岛印尼村!
下一篇: 10款型美面点制作,中式面点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