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圆又可爱,快进来吸熊猫!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北京动物园熊猫馆又迎来了游客高峰。虽然,公园在节日期间熊猫馆采取了限制客流、分时段放行参观等措施,但游客的热情丝毫不减,这也充分显示了“国宝”的无限魅力。
事实上,全世界人民都喜爱大熊猫,这可能有下面三个主要的原因:一是它具有美丽的形象,可爱的神态,有趣的动作,拨动着人们慈爱的心弦;二是它神秘的身世,独特的科学价值,吸引着人们去研究和探索;三是它稀少的数量,濒危的处境,激发起人们保护这一稀世珍宝的责任感。▼▼▼
大熊猫“黑白驳”的体色人们已经非常熟悉,这种毛色图案在竹林中十分显眼,有助于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而在冬季的雪地上,这种毛色又成了它们的保护色。那么有没有其他颜色的大熊猫呢?在西安动物园就曾展出过一只棕色和白色相间的雌性大熊猫,名叫“丹丹”,来自陕西秦岭。▼▼▼
这是世界上科学界首次发现体毛为棕色的大熊猫,这种棕色的体毛可能是一种原始性状的表现,是它的一种返祖现象。有趣的是,后来通过与正常体色的雄性大熊猫自然交配、利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使“丹丹”怀孕,并产下的三个幼仔的毛色均为黑白相间,并没有任何棕色。
大熊猫的食性是其最为奇特和有趣的习性之一,除了偶尔开一次“荤”,捉到竹鼠吃外它几乎完全靠吃竹子为生。▼▼▼
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种植物中,竹类就占一半以上,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9%。它的前掌上的5个带爪的趾是并生的,此外还有一个第六指,即从腕骨上长出一个强大的籽骨,起着“大拇指”的作用,这个“大拇指”可以与其他5指配合,就能很好地握住竹子,甚至抓东西、爬树等。▼▼▼
但它却还保留着食肉动物的那种较为简单的消化道,没有食草动物所具有的专门用于储存食物的复杂的胃和巨大的盲肠,肠胃中也没有用于把植物中的纤维素发酵成能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共生细菌或纤毛虫。为了获得所需的营养,唯一的办法就是快吃快拉、随吃随拉。
在北京动物园,大熊猫主要的食物仍然是以竹子为主,通常有白夹竹、早园竹、苦竹等以满足不同的需要,竹子通过冷藏运输到达动物园后直接储存在熊猫馆的冷库中,经过清洗和解冻后才会送到大熊猫口中,保障食物的新鲜。在投喂的过程中,饲养员会通过“插、藏、放”多样的形式手段,让大熊猫自己寻找食物,增加动物的运动量,增加取食兴趣,同时为了保障大熊猫健康快乐成长,窝头、竹笋、苹果、胡萝卜等每日都是定量提供。一只大熊猫一天能吃25—35千克竹子,竹笋5千克, 0.8—1.2千克的窝头,冬天吃得更多一些。▼▼▼
有趣的是,虽然这些食物大熊猫都吃,但进食是有次序的,相比较而言,它最喜欢吃窝头、竹笋、红枣这些精饲料,而将竹子放在最后才吃。更有趣的是,它还能像一个拒绝吃药的小孩一样,轻易地把混在食物里的药挑出来,饲养员只有把药夹在红枣里,才能让它乖乖地吃下去。此外,每只大熊猫过生日的时候,饲养员都会为它准备各种造型的窝头蛋糕,再用粽叶、胡萝卜、苹果、红枣作为蛋糕的装饰。
在野外,大熊猫平常都是过着独居的生活,它的种群通常也是由零散的个体所组成的。▼▼▼
大熊猫的面部缺乏表情,一般通过视觉、嗅觉和听觉来保持种群之间的通讯联系,其中嗅觉最为重要。在它的肛门两侧各有一片裸露的区域,是肛周腺的所在地,这种腺体可以分泌一种闻起来带酸味的物质,它常在高大的树干基部或者其他显著的物体如石块、土堆等,用肛周腺的分泌物涂抹,同时也用粪便和尿液等,作为互相之间识别的标记,表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
我们平时很难听到大熊猫发出的声音。其实,大熊猫成体的叫声可以表示占有领域、寻觅配偶、抚育幼仔、受到了威胁的恐惧等等,包括嗷叫、低嗷、哼叫、吠叫、强吠、吼叫、尖叫和嘶叫等叫声,还有呼气、鼓鼻、咂嘴等声音。大熊猫初生幼仔的叫声比较单调,只有“吱吱”、“哇哇”和“咕咕”等三种,表示饥饿、身体不适或者需要排便等生理现象。▼▼▼
到了9月龄时,还会发出呻吟、鼓鼻,以及类似牛叫和犬吠等叫声,其意义已经接近成体。随着其月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它的叫声变得越来越复杂。
目前在北京动物园里生活着10只可爱的大熊猫,分别是居住在亚运馆里的吉妮(雌)、古古(雄)、萌萌(雌)、萌大(雄)、萌二(雄)和居住在奥运馆的点点(雌)、萌兰(雄)、福星(雄)、萌宝(雌)、萌玉(雌),其中萌宝和萌玉是一对双胞胎姐妹。
这些“宝贝儿”每天都受到很多游客和网友的关注,北京动物园也在场馆设施改造、动物饲料的调整、饲养管理规章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其他动物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精力的照顾和保护。熊猫馆分为室内与室外两个展区,连接室内室外的窗门是打开的,动物可以自由出入,室内展厅的玻璃房里设置了空调系统,可以随时确保室内的恒温,当室外气温超过26℃以上,工作人员会将窗门打开让大熊猫自由选择休息的地方。在室外展区有树木、草丛、木质栖架等可以遮荫,而且运动场还有水池,工作人员会打开喷头,不论大熊猫是想泡澡还是玩水,那都是没有问题的。为了夏日防暑降温,工作人员还会为大熊猫准备解暑的绿豆汤,它们也都很喜欢。
在北京动物园,每只大熊猫都有一位专属饲养员。他们不仅负责大熊猫丰容工作,还坚持每日开展行为训练。▼▼▼
这是很重要的日常工作,不仅可以锻炼动物的力量,增强饲养员与大熊猫之间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动物和饲养员间的协作更和谐,体检时,饲养员就可以帮助动物在非麻醉前提下完成抽血等项目,减少对动物身体的伤害。
除了北京动物园,我国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及各个大型动物园等很多地方都有大熊猫展出。▼▼▼
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也随着我国对大熊猫的保护力度的增加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种群数量由上世纪全国第二次调查所发现的1114只、2000年-2004年第三次调查所发现的1596只,回升到2015年第四次调查所发现的1864只。▼▼▼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更是将大大推动大熊猫栖息地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促进栖息地斑块间的融合,对于增强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协调性和完整性,合理调节种群密度,实现大熊猫种群稳定繁衍具有重大意义。这些显著的成果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濒危野生动物保护行动中一个标志性的成功范例。
(本文所有大熊猫图片,均为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