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taijie19720521

taijie19720521

BBC《地球脉动》1-11集解说词

100年前地球上只有15亿人

现在我们这个脆弱的地球上熙熙攘攘生活着60亿人

地球上也还有一些地方至今人迹罕至

我们这个节目将带你前往那些最后的荒野

去看看你从未见过的那些地方和那里的野生动物

1.从南极到北极

情况将会怎么样?

南极洲的冬天

气温降到零下70摄氏度

唯独帝企鹅留下来

因为它要守护着最珍贵的东西

都有一只企鹅蛋

没有食物,没有水

而且连续4个月见不到太阳

这样艰难的时光是其他任何动物都不会经历的

太阳离开南极,照亮了远在北极的天空

三月来了

阳光回到了北极驱走了长达4个月的黑暗

北极熊出来了

它整个冬天都在洞里度过

北极熊走出洞穴意味着春天来了

居住地下几个月之后终于出来

它从斜坡上滑了下去

这样做可能是为了清洁皮毛

也可能纯粹是为了好玩

它的孩子们第一次看到这个明亮耀眼的新世界

妈妈呼唤着它们

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急于到妈妈那儿去

妈妈到现在还没有给它们喂奶

奶是它们长到这么大以来唯一的食物

当时听不到也看不见

它们的妈妈已经5个月没有吃东西了

体重只有原来的一半

转化为奶来喂孩子

给它既带来温暖也带来麻烦

而它要在那儿捕猎海豹来喂养孩子们

它必须在冰面融化之前到达那里

但是现在仍然是零下30的低温

小熊还需要在洞穴里避寒

北极熊出洞已经6天了

春天来得很快

即使在这种时候暴风雪也可能突然袭来

所以呆在洞里更觉得安全舒适

但妈妈必须让它们出来活动

它已经饿得没有多少力气了

但不会持续太久

第10天

妈妈已经领着孩子们离开洞穴一两公里远了

该是让它们经受考验的时候了

孩子们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但还没有妈妈那样的紧迫感

看来它们终于做好了远行的准备

它们必须走

因为离海岸不远处的冰面已经开裂

现在妈妈可以开始捕猎它们赖以生存的海豹了

但同时它也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危险的新世界

差不多有一半的小熊出洞后第一年在冰上死去

大地融解而位移

极区冻原的冬季风雪几乎失去了踪影

这是加拿大北部的荒野

大自然在这里上演的场面最宏大的戏剧之一

每年有300万只迁徙的北美驯鹿从北极冻土带经过

它的壮观场面只有从空中才能尽收眼底

有一些驯鹿群每年迁徙3000多公里寻找鲜嫩的草场

这是动物界距离最长的陆地迁徙

它们一直不停地运动

新出生的小驯鹿出生的当天就必须站起来奔跑

但这些驯鹿并不是单独旅行

还有狼

如影随形地跟着迁徙队伍

它们的目标是那些刚出生的小驯鹿

这样可以引起恐慌

这样狼就更容易瞄准单个目标

混乱之中一只小驯鹿和妈妈失散了

这只驯鹿虽然幼小

它的速度可以超过狼

在这个赛场上它们各有优势

追赶一千多米之后狼就会放弃

太阳永不西沉

太阳光一闪即逝

没办法照到地面促使树林生长茁壮

树木才能顺利生长

这些低矮的灌木丛是林木线的开始

往南就是针叶林

动物无法吃针叶树的针形叶子

所以这片森林无法维持动物的生存

雪地上没有留下任何动物足迹

北极的冬天

雪像一张巨大的毯子覆盖着大地

春天从南方悄然来到之后

针叶林也揭开了自己的面纱

这种广阔的森林带环绕地球一圈

占地球树木总量的三分之一

甚至改变了大气的构成

太阳的热力越来越大

在北纬50°地区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景象

所以阔叶林取代了针叶林

也较容易消化

所以动物们可以在这里分享来自太阳的能量

这里的森林生机盎然

但是美好时光不会很长

冬天的寒霜会让树叶脱落

动物们没有食物了

动物们要么迁徙,要么冬眠

否则会面临几个月的饥饿

豹,是世界上最珍稀的猫科动物

这里是俄罗斯东部的落叶林区

冬天的到来使捕猎变得十分困难

而且没有植被可供隐蔽

仍需要依靠妈妈生活

鹿常常成为牺牲品

豹也不得不吃腐肉

生活在非洲的豹不可能在这样的地方生存下来

但分布在俄罗斯的这些豹有很厚的皮毛用来御寒

这里的野生豹数量只有40只

和其他许多动物一样

它们也因为滥捕和栖息地被破坏而濒临灭绝

豹的命运说明了自然生命传续的脆弱性

是否能生存下去

这便是其中的一只母豹

都要仰赖太阳的能量而存活

在日本,樱花盛开宣告春天来了

太阳的能量让大地变得姹紫嫣红

但地轴是倾斜的

正是这种倾斜形成了四季

季节的更替带来不断的变化

太阳的热量在北方减弱

美国的落叶林开始凋零变得光秃

以迎接寒冷黑暗的冬天

有些生物依靠枯枝败叶茁壮生长

但大部分物种必须为阳光极少的冬天做特别的准备

大批动物不得不一起长距离迁徙去寻找食物和温暖

向朝鲜半岛南迁

以躲避西伯利亚的寒冬

这个迁徙的鸟群数量竟如此众多

但地球上也有的地方没有四季

这里的气温一年到头变化不大

所以这里的森林生长十分茂盛

能够供养如此多的生命

赤道森林只占地球表面的3%

但它的动植物却超过全球动植物总量的50%

丛林天际热闹非凡

这里有猿猴、鸟类和几百万种的昆虫栖息

我们无法确知

丛林的特质跟着变化

居住着完全不同种类的动物和植物

只有不到2%的阳光会照射到地面

这里依然生气蓬勃

光是极乐鸟的种类就有42种之多

一种比一种更令人称奇

很容易找到营养丰富的食物

这让雄性六线蜂鸟有时间去做其它的事情

比如整理自己的表演场

一切必须整洁一新

一切就绪

但却无人观看

华美极乐鸟用叫声吸引雌鸟

它运气不错

可是它用什么东西真正吸引雌鸟呢?

它还要考虑考虑

很难不感到泄气

也和对陆地上一样

海洋中生命最丰富的地方是海浪和洋流

同时又阳光充足的海洋表层水域

南非好望角附近的海域就是如此

它是一片十分富饶的水域

海狗们开始产仔

食人鲨的袭击可以在瞬间完成

通过放慢40倍的镜头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大型食肉动物所使用的技能和它巨大的力量

它会紧追不放

但急转身却不如海狗灵活

这是灵活与力量的较量

海狗产仔后食人鲨便会迅速行动

食人鲨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巡游数千公里

前往食物丰富的不同海域

烈日直射热带地区水域

驱动全球天候系统的运行

水汽从温暖的海洋蒸发出来

升空之后形成暴风雨

过海跨州进入内陆

引发世界上最大的沙尘暴

给亚马逊丛林带来养分

经过印度洋的海风带着湿气向北吹去

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温度会下降

它携带的水分凝结成云

然后变成给大地带来生机的季风雨

这样由太阳提供动力的气流把湿润的空气

带到了各个大陆的中央地带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但水在陆地上的分布却极不均衡

沙漠占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而且这一面积每年还在扩大

这是非洲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

现在是旱季

它们不顾一切要去寻找水源

动物都在为同样的原因而远行

非洲水牛也加入了远征的队伍

为同样急迫的原因而迁移

奥卡万戈沼泽进发

但水很快就会到来

危险的沙尘暴阻挡着行进者的步伐

此时母子很容易失散

它们的避难所是前面几公里处的一片森林

它们才能休息

象群大部分已经安全到达了

最后,掉队者终于从沙尘中出现了

精疲力竭的小象还是被沙尘弄得睁不开眼

妈妈尽一切努力来帮助它

这时沙尘暴减弱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大象同样幸运

它又渴又累

极力沿着妈妈的脚印往前走

可惜它走错了方向

奥卡万戈三角洲有了水

它来自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安哥拉高原的降雨

经过近5个月才流到这里

让斑鸻可以饱餐一顿

鲶鱼随波逐流行进

捡食任何鸟类没有吃到的漏网小虫

这是各种动物的季节性盛宴

数量不等的鸟群最先到达

接着是黑鹳

紧跟鸟类而来的是非洲水牛

经过几周跋涉,它们的行程结束了

水流过奥卡万戈三角洲

卡拉哈里很多地方变成了美丽的天堂

水给我们这个星球带来生命力

在这里展现的最为充分

动物向奥卡万戈三角洲的心脏地带移动

踩出纵横交错的小道

一直延伸到有水的地方

确实,这是非洲少有的景象

充满生机的水世界

有些动物完全适应这里的环境

一种羚蹄可以向外扩张的羚羊

让它们能在水塘上快速奔跑

其他动物则是不太喜欢改变

埃及狒狒淌水时担惊受怕

水给所有的动物带来了一个丰饶的季节

鬣狗

这是非洲最珍稀的哺乳动物之一

但却是非洲大陆效率最高的食肉动物

它们的秘密是团队精神

黑斑羚是它们最喜欢的猎物

队伍分散开来

从空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它们的部署

对猎物形成包围圈

它们似乎把黑斑羚围在中间

做好攻击准备

它们的耳朵能够觉察到最轻微的响动

围捕开始了

三只鬣狗围捕一只黑班羚

没有成功

为首的鬣狗把黑斑羚驱赶到埋伏在两侧的鬣狗圈里

根据对黑斑羚逃跑线路的预测

加入到侧翼队伍中做最后的攻击

成功失败在此一举,一对一

鬣狗有耐力,黑斑羚有速度

跳进湖里是一种绝望的做法

黑斑羚游泳技术不高

鬣狗知道它们的猎物要么上岸,要么淹死

这是一场等待的游戏

它们已经在森林里捕到了猎物

这是呼唤大家去分享

这只黑斑羚是一个幸运儿

这么大的鬣狗群一天只捕猎一次

所有猎物都是共享

这只黑斑羚躲过一劫

大象的长途旅程快结束了

它们已十分疲劳

领头象已经闻到了水的气息

鼓励象群做最后的努力

小象们已经精疲力竭

但它们的妈妈已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知道它们离水已经不远了

它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这些大象的生命被太阳引起的一年一度的雨季和旱季的节律主宰着

太阳再次升起

驱走了长达4个月的持续黑暗

帝企鹅再也不用蜷缩着身体

雄性帝企鹅仍然带着整个冬天它一直细心呵护的企鹅蛋

蛋也孵化了

其它的鸟还没有归来

但帝企鹅在历经漫长黑暗的冬天之后

已经让小企鹅领先一步到达

现在这些小企鹅已经准备好

它们急不可耐地要充分利用南极短暂的夏天

2.雄伟高山

冒险挑战地球上最高的崇山峻岭

攀上大山就代表征服了山岳

但是我们终究都只是过客

这是冰冻严寒的异域

整个地球地势最低、最炎热的地方

它的地势低于海平面100多公尺

但是大山却在这里孕育成型

显示地底深处正在剧烈地翻腾之中

这里就是伊索比亚的丹纳吉尔凹地

坐卧于地球表面的巨大裂缝之中

浩大的陆块在这里旱地拔葱似得窜起

岩浆穿越这道地壳的大裂缝滚滚地涌出

创造出一连串的年轻火山

这座火山名叫额利特阿尔勒火山

它是迄今为止地球上连续爆发时间最长的火山

已经沸腾了100多年

也是由这种火山的力量形成的

7000万年前

融化的火山岩浆从地壳中涌出

形成了宽800多公里的岩石山

这就是今天的非洲屋脊

千百万年的雨水冰雪

雕刻出了一座座锥形山和一条条峡谷

这些近5000米高的山峰上

狮尾狒

它们是埃塞俄比亚高原独有的动物

它们睡觉的悬崖只有攀岩高手才能到达

狮尾狒们自然有自己独有的才能

以及无所畏惧的性格

仅有爬高的本领是远远不够的

就可以知道它们是如何面对挑战的

早晨是理毛时间同时也是交友的好机会

但和其它猴类不同

还会不停地交谈

交流感情是一种好方式

但这种社交活动不能持续太久

它们有很多事情要做

绝大多数猴类无法在这里生存

可吃的昆虫也很少

但狮尾狒是一种独特的动物

它们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几乎完全吃草的猴类

它们的群落也是所有猴类中最大的

狮尾狒的数量多达800只

它们像角马一样在高原上吃草

它们和野山羊一起吃草

这种野山羊也是埃塞俄比亚高原独有的动物

这种野山羊通常十分胆小

它们就会放松警惕

你可能会认为食草动物会各有各的领地

但它们却结成特殊的、互惠互利的组合

危险就会减少

白天不敢贸然进攻

高原就变得异常危险

吃草结束了

它们还会进行最后的交际活动

早期预警系统让所有狮尾狒都保持警惕

也在悬崖上平安结束

伊索比亚火山群都是休火山

其它地区的火山却仍在爆发中

位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是地球上最长的山脉

它主要是由火山形成的

这条巨大的山脉长达近8000公里

从赤道一直延伸到南极

安第斯山脉的南端矗立着巴塔哥尼亚山脉

现在是仲夏时节

但安第斯山脉中的气候是地球上最不稳定的山地气候

暴风雪会毫无征兆地发生

气温急剧下降

必须能很快经受住暴风雪的袭击

确实是一日四季

安第斯山区独有的种类

而且行动隐蔽

它们在野外大胆成群活动的情景极为罕见

妈妈带着四个孩子

妈妈必须在这个短暂的夏天

教会孩子们在这片山区生存下去的本领

确实是一件不小的成就

不过它的这片领地食物丰富水源充足

虽然小美洲狮体型已经长得和妈妈不相上下

但它们还是要依靠妈妈提供食物

它们才能自己寻找猎物

它们活不过第一个冬天

所有的生命都悄然遁迹

再往北还有别的危险

摧毁着它前面的一切

美国的落基山脉地区

一座座山坡被摧毁

巴塔哥尼亚到阿拉斯加的漫长山系的一段

尽管落基山脉的冬天天寒地冻

但它仍然给一些动物提供了避难之地

一头母灰熊从洞穴里钻出来了

它们是第一次走到外面的世界

陡峭的山坡为小灰熊提供了保护

有时雄灰熊会吃掉幼熊

但体重大的动物很难爬到这里

雄灰熊的体重可能超过母灰熊的一倍

不过,即使母灰熊到达这里也有困难

却没有把雪甚至把生活当回事儿

母亲却左右为难

它已经六个月没有吃东西了

奶,也快干了

它必须离开这个能给小灰熊提供保护的安全山坡

离开这片山区

否则它们一家会有饿死的危险

夏季揭露了落基山脉的原始风貌

山峰露出了鬼斧神工的形态

山区动物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够成功登顶

好像没有什么生机

但是,那里是有动物的

那是一头大灰熊

在满是碎石的山坡上看到大灰熊好像很奇怪

很难想象是什么把它吸引来这里

熊应该吃得饱饱的准备过冬

聚集在荒芜一片的山坡上

它们是在寻找非常特别的食物

躲避低地的炎热高温

现在都栖息在石缝之中

熊把蛾当做食物好像会吃不饱

可是蛾身富含着脂肪

那对于熊每年对抗寒冬的生存之战会很有帮助

不过战争时间要长得多了

这些松动的巨石都是大山的脆弱骨骼

只会非常缓慢得崩解

都会受到风霜冰雪的侵蚀

在1500万年前在非洲隆起向北漂移

撞上了欧洲陆块的南部边缘

这些山峰是受到蚀刻后的古代海床遗迹

当时的海床横跨在两个大陆之间

但是这只是阿尔卑斯山的山脚下

它的中央山脉隆起到3英里高

覆盖着永不融化的积雪

马特洪峰的顶峰太过陡峭积不了雪

勃朗峰则是欧洲西部的最高峰

阿尔卑斯山参差错落的山形

是伟大的山体雕刻师冰川的杰作

流动的巨大的冰河挟带着岩石向山下流去

碾磨出一条条深深的山谷

这是地球上最为强大的蚀刻冲刷力量

所冲刷出来的冰洞

正像流经它的河水一样

冰层本身不断地在移动中

以万夫莫敌的恢弘气势冲向河谷

阿尔卑斯山冰川看起来好像非常巨大

但是和分隔印度次大陆与西藏的那些高山冰川相比

实在是相形见绌

这是位于喀喇昆仑山地区漂石遍布的

巨大的保特罗冰川的顶端

它是地球上最大的高山冰川

长约70公里宽约5公里

这个充满冰雪的山谷如此巨大

你在太空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

这一地区是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山峰最集中的地方

它们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山峰

它们吞噬的生命比任何山峰都要多

这些山峰和它的冰川都十分陡峭

地形也十分复杂

只有那些最出色的攀爬动物才能深入其中

捻角山羊聚集在这里进行一年一度的交配

雄山羊必须经过争斗获得交配权

稍有闪失就会丧命

雪豹

这是喜马拉雅山区最珍奇的动物

这是一只正要回到洞穴的母雪豹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野外如此近距离拍到雪豹

它在爱抚一岁的小雪豹

在这里可以看到周围的一切

在如此危险的山坡上

只有雪豹才能捕捉到如此灵活的猎物

带着孩子的母山羊是容易捕获的目标

雪豹巨大的前爪很容易抓住猎物

而长长的尾巴则帮助它保持平衡

雪豹居高临下悄然接近猎物

但一无所获

金雕在悬崖上盘旋寻找体弱或受伤的猎物

金雕的翼展宽达2米

它可以轻易地抓住一只小山羊

雪太大,它只好放弃

创造了机会

恶劣气候正好可以减轻雪豹接近猎物时的声响

让它进入攻击范围

是一种孤注一掷的行为

狼的狩猎获得成功

其他动物也可以因此分得一点残骨剩肉

风雪让雪豹捕猎成功

但由于为此而走了太远的下山路

它感到有点吃力

小雪豹必须耐心等待

它才可能学会在这样崎岖的山坡上捕猎的本领

自己去捕食

雪豹几乎是谜一样的动物

是这片雪域高原的象征

所以很少有人看到过它们

喀喇昆仑山位于长长的喜马拉雅山脉西端

这些地球上最高的山峰

和其他山峰一样

它们也是大陆板块碰撞的结果

5000万年前

印度板块和西藏板块相互碰撞

而且它们还在上升

它们甚至左右着世界的气候

从印度方向吹来的风温暖湿润

喜马拉雅山迫使它上升

于是就产生了季风

季风雨以降雪的形式出现

中国境内

有一种动物正在野外忍受着严寒的冬天

此时其它大多数熊类正在冬眠

但是大熊猫没有足够的体膘让自己冬眠

它的食物完全依赖竹子

但竹子的营养价值很低

不足以让它像其它熊类一样储存脂肪

这里绝大多数动物都随着季节变化上山或下山生活

只能生活在这里

因为它吃的竹子只在这样的海拔高度生长

这些森林不会给它们带来困难

金丝猴也是中国独有的动物

所以它们与其他猴类不同

它们可以生活在海拔更高的地方觅食

这一片高海拔的山坡就成了它们的世界

显然也是层数越多越好

不过金丝猴还有另一个选择

如果它们啃腻了树皮和其他过冬的食物

它们可以下到更温暖更低的地方

春天到来之后再返回

雪消失了

树开花了

樱花

杜鹃花

它们构成了花的海洋

用自己的美丽色彩装点着新的季节

春天的这些森林吸引各种各样的迁徙动物

繁花之下另有一番景象

这是雉类的交配季节

棕尾虹雉

还有血雉

麝趁着短暂的春天尽可能多的摄取食物

这只雄麝嗅到了可以正在交配期的雌麝的气味

小熊猫是一种在野外难得一见的动物

过去它被认为属于浣熊类

但现在人们认为它是一种小型山地熊

它的更大更著名的近亲回到了自己的洞里

一只大熊猫正在给一只一周大的幼崽喂奶

防止宝宝染病

它一连三周都不会离开

因为小宝宝太小太弱了

因为竹子的营养非常少

小家伙还没有睁开眼睛

它要等到三个月以后才能完全睁眼

熊猫幼崽的成活率很低

母熊猫艰难喂养幼崽的动人过程

充分反映出山地生活的艰难

在我们这个星球最高的山峰上

没有生物能够在那里长期生存

它是世界的屋脊

每十个人就有一个丧命

呆的时间也不能长

鸟儿都飞不过的高山

是在进行地球上最艰难的迁徙

它们必须飞越喜马拉雅山

上午狂风在山峰上呼啸

蓑羽鹤必须飞到足够的高度才能躲过风暴

它们遇到了强烈的气流

它们必须返回,否则就是死亡

新的一天,新的机会

互相呼唤着

它们已经很弱

它们利用上升的暖气流帮助自己升高

这是它们第一次飞越喜马拉雅山

这也是它们最后一次

金雕一直在等待着它们

把年轻的蓑羽鹤从鹤群中分开

却被另一只抓住

即使是一只年轻的蓑羽鹤

金雕必须极力地控制住它

雌蓑羽鹤不能再等待了

它必须和越来越恶劣的气候赛跑

其他同伴继续艰难地飞行

每扇动一次翅膀都非常吃力

最后它们终于飞过了路途中的最大障碍

但和所有登上高山的运动员一样

它们不敢在那里停留较长的时间

   作家王蒙讲过一个民间故事:一人说《水浒》中有个好汉叫李达,另一人说那叫李逵。于是两人赌20块钱,去问一位古典文学权威。不想权威竟判读李达者对。读李逵的人当然有意见,说权威荒唐。谁知这权威讲出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你不过是损失了20元钱,而我们害了那小子一辈子,他从此认定好汉乃是李达,还不出一辈子丑吗?”
  本来我就替那读李达的无知者悲哀,认定权威可恶,没想到王蒙先生居然对这故事还很是欣赏:“这个故事的最深刻之处是在于告诉我们:对谬误唯唯诺诺随声附和,恰恰是——至少客观上是——对谬误的最大惩罚。”改变了权威的恶意。
  这真是仁智不同啊!故事是很深刻,但我总以为它告诉我们的是:有些人喜欢耍他的“大聪明”,而这“大聪明”实在又是于人有害——至少很失为人敦厚或是缺少向善之心。不知一向宽容的王蒙先生,怎么会面对一个仅仅是无知之人,一下子变得如此地不宽容了呢?
  其实以华夏之大,有“大聪明”而又耍“大聪明”的人多的是。下面几则也都是抄来的,把它们聚在一起,可以看出国人不仅聪明,且各有千秋。但无论如何,我对这些是不会像王蒙先生那样欣赏的。
  话说春秋战国时,孔子一行被困于陈蔡,饿得要死。得知附近有家餐馆,孔子就让弟子仲由去找点吃的。不想,那掌柜的见圣人门徒来,狂言道:“我写一字,你若认识,就免费招待,包吃包喝。”然后写了一个“真”字。仲由一看不禁乐了:这不过一个“真”字,有何难的?谁知那掌柜的听了,竟骂圣人的门徒为白痴,还令手下人将仲由乱棒打出。学生逃回,向老师禀告一切,孔子出了阵。掌柜的也太小看圣人,仍写一“真”字考孔老先生。圣人一看说:“这是'直八’。”那个掌柜的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称赞:“果然名不虚传,学问大得可怕。”一顿酒足饭饱,仲由忍不住问老师:“明明是真字,你怎么认'直八’?”圣人长叹一声:“不能认'真’的地方,你偏要认'真’,只有活活饿死。”
在不能认“真”的地方认成“直八”,固无不可,可倘若大家都这么做,那世上便会失去“真”字,仁人志士也就毫无意义可言了。
  从前,有甲乙二人争论,甲说四七二十八,乙说不对,是二十七。两人相持不下,以至于扭打,后来又都要求到县官那里打官司。县官听说来由,命人将甲打了30大板,然后将甲乙逐出。甲不服,返回问县衙为何要判自己挨这顿板子。县官乐了:“那人已经荒谬到说四七二十七,你还同他争,不该打吗?”
  同荒谬人相争,似乎有些荒谬,然任其荒谬,也难免跟着遭殃,“文革”即是例证。
  甲说:“泰山石敢当。”乙说:“不,是秦山。”二人打赌向丙咨询,丙说:“是秦山。”乙赢了,欢呼雀跃而去。甲不解,遂问丙:“你不认识泰字?”丙答:“当然认识。”甲更不解:“既然认识,为何说是秦山,故意让我输呢?”丙笑了:“你输一回有什么要紧,可让他念一辈子白字呢!”
  这不过是展示了丙的险恶内心,用邵燕祥先生的话说,这丙假充外行。 

网址: taijie19720521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6440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成都新建公园陆续开放 市民有望看
下一篇: 走在成都街头时注意点,别踩到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