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大熊猫栖息地研究

大熊猫栖息地研究

本书以大熊猫栖息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阐释了大熊猫、森林、主食竹及三者关系的现状,揭示了大熊猫、森林、主食竹三位一体系统的稳定性维持机制及该系统在干扰压力驱动下的状态轨迹,并提出受干扰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途径与策略。

本书是一本研究专著,共分10章,可供进行大熊猫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及实施大熊猫保护的工作者参考。

前辅文1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体系研究1.1 关于栖息地1.2 关于保护1.2.1 自然保护1.2.2 自然保护区1.3 关于自然保护的技术和体系参考文献2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现状2.1 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概况2.1.1 大熊猫栖息地的地貌特点2.1.2 大熊猫栖息地的气候特征2.1.3 大熊猫栖息地的水系特征2.1.4 大熊猫栖息地的植被类型2.1.5 大熊猫栖息地的主食竹2.2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现状2.2.1 各山系大熊猫栖息地2.2.2 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急剧缩减2.2.3 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现象严重2.3 干扰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2.3.1 地震干扰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2.3.2 竹子开花2.3.3 火灾2.3.4 森林采伐2.3.5 放牧2.4 大熊猫栖息地研究进展参考文献3 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评估及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3.1 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评估3.1.1 大熊猫栖息地的选择3.1.1.1 研究方法3.1.1.2 大熊猫对栖息地的选择分析3.1.2 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评估3.1.2.1 大熊猫栖息地评估的意义3.1.2.2 大熊猫栖息地的评估标准3.1.2.3 大熊猫栖息地的评估指标选取3.1.2.4 大熊猫栖息地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3.2 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网络有效性分析3.2.1 研究方法3.2.1.1 研究区域和物种3.2.1.2 最小成本算法3.2.2 网络有效性3.2.2.1 保护大熊猫的现状3.2.2.2 核心栖息地和潜在保护栖息地3.2.2.3 保护大熊猫的潜在廊道3.3 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网络建设与保护3.3.1 研究区域3.3.2 研究方法3.3.2.1 对栖息地的评价3.3.2.2 费用 -- 距离分析3.3.2.3 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群的保护规划3.3.3 研究结果3.3.3.1 栖息地分布与破碎化3.3.3.2 保护现状3.3.3.3 最低费用分析与自然保护区群规划3.4 小结3.4.1 大熊猫的栖息地选择3.4.1.1 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比较研究3.4.1.2 大熊猫的栖息地选择机制3.4.2 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网络的有效性3.4.3 大熊猫保护区网络的建设与保护参考文献4 大熊猫栖息地优势树种研究4.1 材料与方法4.1.1 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对温度、氮素处理的研究方法4.1.1.1 样地设置与采种4.1.1.2 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特征指标的测定与统计方法4.1.1.3 温度对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萌发率的影响4.1.1.4 氮素对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的测定4.1.2 岷江冷杉更新、空间格局及种群结构的研究方法4.1.2.1 样地调查和气象数据的收集4.1.2.2 岷江冷杉种群年龄结构的分析4.1.3 岷江冷杉树干解析的方法4.1.4 紫果云杉径向生长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的分析4.1.4.1 野外取样4.1.4.2 样芯处理及径向生长分析4.1.4.3 树轮宽度指数年表的建立和公共区间的分析4.1.4.4 气候资料及分析4.1.5 珙桐幼苗对光照及氮素协同作用的生理响应分析4.1.5.1 实验设计4.1.5.2 指标测定4.1.5.3 光响应曲线测定4.1.5.4 光合生理生态指标测定4.1.6 数据处理方法4.2 结果与分析4.2.1 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对温度、氮素处理的反应4.2.1.1 种质状况4.2.1.2 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萌发率对比4.2.1.3 温度对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萌发的影响4.2.1.4 氮素对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萌发的影响4.2.2 岷江冷杉更新、空间格局及种群结构4.2.2.1 岷江冷杉的年龄结构及更新量4.2.2.2 生命表的编制及生存分析4.2.2.3 岷江冷杉年更新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4.2.3 岷江冷杉树干解析4.2.3.1 树高生长规律4.2.3.2 树干解析4.2.3.3 总生长量4.2.3.4 总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4.2.3.5 生长率4.2.3.6 形数4.2.4 紫果云杉径向生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4.2.4.1 紫果云杉径向生长情况4.2.4.2 紫果云杉年表统计特征分析4.2.4.3 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4.2.4.4 单年分析4.2.5 珙桐幼苗对光照及氮素协同作用的生理响应4.2.5.1 氮素和光照对珙桐幼苗生长的影响4.2.5.2 不同氮素水平对珙桐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4.2.5.3 光照对珙桐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4.2.5.4 氮素、光照交互作用对珙桐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4.3 小结4.3.1 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对温度、氮素处理的响应4.3.1.1 种实性状4.3.1.2 种子萌发能力4.3.2 岷江冷杉更新、空间格局及种群结构4.3.3 岷江冷杉树干解析研究4.3.4 紫果云杉径向生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4.3.5 珙桐幼苗对光照及氮素协同作用的生理响应4.3.6 大熊猫栖息地优势种水青冈的研究4.3.6.1 中国水青冈的起源与分布4.3.6.2 水青冈林更新、结构与生长特性4.3.6.3 对水青冈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参考文献5 大熊猫栖息地缺苞箭竹研究5.1 大熊猫主食竹及克隆生长5.1.1 不同林冠环境下缺苞箭竹克隆分株的数量特征5.1.1.1 研究方法5.1.1.2 研究结果5.1.2 不同林冠环境下缺苞箭竹克隆分株的形态特征5.1.2.1 地上构件形态特征5.1.2.2 地下构件形态特征5.1.3 不同林冠环境下缺苞箭竹克隆分株的生物量特征5.1.3.1 分株生物量和分株构件生物量5.1.3.2 克隆分株构件生物量分配5.1.4 缺苞箭竹克隆生长的大小依赖关系5.1.4.1 母株的生物量模型5.1.4.2 母株大小对当年生立竹的影响5.1.4.3 母株对地下茎的影响5.1.4.4 地下茎与当年生立竹的回归关系5.2 缺苞箭竹的多酚含量及与大熊猫取食关系的研究5.2.1 植物多酚类物质的研究概况5.2.1.1 植物多酚类物质的抗营养作用和对有害生物的防御5.2.1.2 植物多酚类物质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应用5.2.2 缺苞箭竹各器官总酚含量的分析5.2.2.1 多酚类物质在缺苞箭竹各器官的分布5.2.2.2 总酚含量与大熊猫采食的关系5.2.3 缺苞箭竹总酚含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5.2.4 缺苞箭竹总酚含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5.3 小结参考文献6 大熊猫栖息地的苔藓研究6.1 材料与方法6.1.1 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与积累6.1.2 标本的整理和鉴定6.1.3 名录的整理和区系成分的分析6.2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的结果6.2.1 科属种6.2.2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6.2.3 优势科属种6.2.4 与周围其他地区藓类植物区系的比较6.3 小结参考文献7 大熊猫栖息地群落结构稳定性维持机制研究7.1 大熊猫栖息地亚高山针叶林林窗研究7.1.1 研究方法7.1.2 林窗分析7.1.2.1 王朗自然保护区云冷杉林林窗干扰状况分析7.1.2.2 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云冷杉林对林窗的反应7.1.2.3 林窗研究在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中的意义7.2 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竹子和干扰的关系研究7.2.1 研究方法7.2.2 森林、竹子与干扰的关系分析7.2.2.1 样地 1 森林特征分析7.2.2.2 样地 2 森林特征分析7.2.2.3 样地 3 森林特征分析7.2.2.4 样地 4 森林特征分析7.2.2.5 森林、竹子和干扰关系分析7.2.2.6 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7.3 大熊猫栖息地亚高山针叶林结构和动态研究7.3.1 研究方法7.3.2 针叶林结构与动态分析7.3.2.1 林分特征分析7.3.2.2 树种大小和年龄关系分析7.3.2.3 森林结构和干扰关系分析7.3.2.4 森林结构和动态在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中的意义7.4 小结参考文献8 地震干扰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8.1 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可能影响与恢复对策8.1.1 震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重要性8.1.2 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可能影响8.1.2.1 地震可能诱发主食竹大面积开花8.1.2.2 地震使大熊猫分布区森林大面积毁坏、森林质量下降8.1.2.3 地震使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进一步恶化8.1.3 地震灾害后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对策8.1.3.1 震后重新评估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和重新规划、布局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群8.1.3.2 震后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的恢复8.1.3.3 震后大熊猫主食竹的复壮更新8.2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结构特征8.2.1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 TWINSPAN 分类结果8.2.1.1 重度干扰群落 (群落 E)8.2.1.2 中度干扰群落 (群落 T)8.2.1.3 轻度干扰群落 (群落 F)8.2.2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物种组成8.2.3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科、属、种的丰富度8.2.4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生物多样性8.3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8.3.1 分析方法8.3.2 生境条件的 PCA 分析8.3.3 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变量的相关性分析8.3.4 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变量的回归分析8.4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物种 -- 多度8.4.1 分析方法8.4.2 物种 -- 多度分布的置信区间检验8.4.3 物种 -- 多度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8.5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生物量及其分配8.5.1 木本植物生物量计算模型8.5.2 木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大小及其分配特征8.5.3 草本植物生物量的大小及其分配特征8.5.4 缺苞箭竹的地上生物量特征8.6 地震遗迹上不同类型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研究8.6.1 研究方法8.6.1.1 土壤取样8.6.1.2 测定仪器及测定流程8.6.2 水分特征曲线分析8.6.2.1 各样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8.6.2.2 不同土样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比较8.7 小结参考文献9 大熊猫栖息地社区发展模式研究9.1 周边社区的薪柴采集对森林的影响9.1.1 研究地点9.1.2 研究方法9.1.2.1 研究样地设置点的选取9.1.2.2 样带的设置9.1.2.3 数据处理9.1.2.4 数学模型的建立9.1.3 薪柴采集分析9.1.3.1 森林蓄积量与距离自然村的关系9.1.3.2 乔木相对密度与距离的关系9.2 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生态足迹的影响9.2.1 研究背景9.2.2 研究地点9.2.3 研究方法9.2.3.1 农户调查9.2.3.2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9.2.4 生态足迹分析9.3 生态保护项目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9.3.1 研究方法9.3.1.1 地面调查9.3.1.2 遥感影像分析9.3.1.3 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分析9.3.1.4 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格局分析9.3.2 栖息地的变化分析9.3.2.1 1999---2009 年木皮乡植被类型变化9.3.2.2 1999---2009 年木皮乡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变化9.3.2.3 1999---2009 年木皮乡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格局变化9.3.3 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变化的社会经济因子分析9.3.3.1 公路通车里程变化9.3.3.2 社区人口变化9.3.3.3 能源消费变化9.4 小结9.4.1 薪柴采集对森林的影响9.4.1.1 经济水平差距影响分析9.4.1.2 薪柴采集对森林乔木分布的影响9.4.2 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生态足迹的影响9.4.3 生态保护项目对于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参考文献10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模式、技术和实践10.1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理论基础10.1.1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最终目的10.1.2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关键10.1.3 林窗在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中的意义10.1.4 大熊猫栖息地区域复合生态系统10.1.5 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原则10.2 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模式10.2.1 封禁型大熊猫栖息地自然恢复模式10.2.2 补植型大熊猫栖息地自然恢复模式10.2.3 封造型大熊猫栖息地自然恢复模式10.2.4 林冠下造林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10.2.5 抚育间伐多代萌生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10.2.6 择伐补植残败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10.2.7 混交诱导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10.2.8 封禁培育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10.2.9 天然更新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10.2.10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10.2.11 人工重建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10.2.12 生态网格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10.3 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技术10.3.1 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恢复技术10.3.1.1 大熊猫主食竹穴播育苗技术10.3.1.2 大熊猫丛生主食竹竹苗造林技术10.3.1.3 大熊猫散生主食竹移母竹造林技术10.3.1.4 大熊猫主食竹幼林管护技术10.3.2 栖息地优势乔木林混交恢复技术10.3.2.1 栖息地恢复树种生态习性交叉选择和混交技术10.3.2.2 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种植点配置技术10.3.2.3 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整地技术10.3.2.4 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造林抚育技术10.3.3 主食竹 -- 优势乔木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技术10.3.3.1 乔木优势树种和主食竹种的选择10.3.3.2 主食竹 -- 优势乔木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混交技术10.3.3.3 主食竹 -- 优势乔木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造林密度与株行距选择技术10.3.3.4 主食竹 -- 优势乔木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整地技术10.3.3.5 主食竹 -- 优势乔木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造林技术10.3.3.6 主食竹 -- 优势乔木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抚育管理技术10.3.4 退化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和改造技术10.3.4.1 退化大熊猫栖息地改造类型10.3.4.2 退化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改造方式10.3.4.3 退化大熊猫栖息地的改造技术10.4 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实践——以四川平武县为例10.4.1 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植被基本情况10.4.2 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破坏状况10.4.2.1 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森林采伐历史10.4.2.2 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的采伐方式10.4.3 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森林植被恢复情况10.4.3.1 1952---1980 年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森林植被的恢复10.4.3.2 1980---2004 年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森林植被的恢复10.4.3.3 2004---2008 年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森林植被的恢复10.4.4 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森林植被恢复的效益监测参考文献彩图

相关知识

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与恢复对策
2025年前 修复大熊猫栖息地30万亩
退化栖息地如何恢复?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有了方案指导
提升大熊猫栖息地质量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成都今年完成大熊猫栖息地人工修复1420亩
生态保护项目对大熊猫栖息地和当地社区的影响
大熊猫小种群面临灭绝风险 栖息地破碎化现状亟待改善
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首次人工修复栖息地,将碎片化的栖息地串联成片
大熊猫:全球物种保护的中国范例(守护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和花在哪个别墅

网址: 大熊猫栖息地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6443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幻想与光的艺术交织 「东京下町巡
下一篇: 《大熊猫栖息地植被保护与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