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植物保护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植物保护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标志,对带动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植物保护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构建有竞争优势、特色鲜明、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质量,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植物保护专业办学实际,特制定《植物保护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植物保护专业为农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含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和农药学三个二级学科。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前身是农学系植物保护专业,始建于1959年并于同年开始招生。1965年以后以植保教研组的形式存在。1980年成立植物保护系,1983年恢复招收植物保护本科生,1993年植物病理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开始招生。2000和2003年昆虫学科和农药学科相继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2年和2004年分别开始招生。2003年12月植物保护系并入草业学院,在学院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重组的过程中,将原草原保护教研室并入植物保护专业,使植物保护学科的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研究领域得到拓宽,专业优势更加明显和突出,学术地位得到较大提高,并于2004年批准设立作物保护和草地生物多样性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以来植物保护学科一直被甘肃省教育厅确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学科。一个以农作物及牧草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和综合治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完整的专业体系和多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格局已全面形成。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植物保护专业按照省教育厅对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和重点学科应承担人才培养和科研双重任务的目标,紧紧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目标和主要建设内容,不断凝练研究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条件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建设

植物保护专业建设以三个二级学科建设方向为主体,本着突出研究特色,提高研究水平,使研究成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建设目标,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在三个二级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拓展、交叉和融合,形成了昆虫生态及害虫综合治理、植物病害综合治理、害虫抗药性及生物农药、植物病原与微生物多样性等四个稳定的学科方向。

2、师资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植物保护专业共有教学科研人员23人,其中:

师资队伍职称结构:教授6人(26.09%),副教授8人(34.78%),副研究员1人(1.51%),讲师6人(26.09%),助理研究员1人(1.51%),实验师1人(1.51%);

年龄结构:35岁以下8人(34.78%),36岁至45岁8人(34.78%),46至55岁5人(21.74%),56岁以上2人(8.70%);

学历结构:学士3人(13.04%),硕士5人(21.74%),博士15人(65.22%);

学缘结构:所有教师分别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兰州大学等,涉及专业有生态、植保、森保、昆虫分类、遗传、害虫治理等。

高层次教师:省级领军人才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

本专业现有教师23人中有19人不同层次(本科、硕士或博士)的接受过本专业教育,比例为82.6%(19/23);接受过本专业教育的教师比例为84.62%,中青年教师(≤45岁)中具有博士学位者的比例为43.5%(10/23);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6人,比例为(26.09%)。

“十二五“期间,植物保护专业教师累计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自然科学类专业3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部委级项目3项;近三年有省级三等奖3项,其中省高校科技进步奖3项,省科技进步3等奖2项;人均在《国家权威学术期刊参考名录》来源刊发表论文6.5篇(149/23);本专业教师本专业教师均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积极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近三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均为优秀,1人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人获甘肃省教学名师奖,3人为甘肃省领军人才,体现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风貌;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取得良好成绩,其中校级以上课程比赛8人次,1人在课件大赛中获1等奖,2人获2等奖,在讲课比赛中2人进入前20名。

3、课程教材建设

“十二五”期间,植物保护专业加强了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在“十二五”期间在进一步加强原有5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 鼓励教师积极进行与实验教学相匹配的课程建设(如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双语课程建设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期间1门专业主干课程被列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教学研究成效显著,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厅级奖2项,主编“十二五”规划教材5部,发表教研论文12篇。

4、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招生、生源、考研、就业等)

植物保护本科专业是甘肃省唯一一所从事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硕士、博士专门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目前在读本科生共457名。“十二五”期间专业招生人数呈现出稳中有增的趋势,就业率总体保持稳定,考研率总体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表1)。近三年,植物保护专业一志愿报考率为20.33%以上(含),近三年本专业甘肃考生录取平均分2011年为463.2分,比校平均(460.3)多2.9分;2012年为470.1分,比校平均(475.43)少5.33分;2012年为446.5分,比校平均(451.09)少4.59分;“十二五”期间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49.4%,年底就业率为90%,本科生考研率为25%。

表1 “十二五”期间(2011-2015)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招生及就业情况统计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合计

招生规模

101

133

99

115

110

558

考研率

37%

24%

18%

22%

23%

24.8%

就业率(初次)

39%

49%

41%

53%

65%

49.4%

就业率(年底)

93%

96%

86%

84%

-

90%

十二五期间,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质量调查总体反映培养质量较好,就业面向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就业岗位适应性较强,有较好的发展机会。毕业生中,30%左右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30%左右的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30%左右的毕业生到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工作,就业稳定度较高、工资待遇也满足毕业生的期许、就业质量较高。毕业生中现有1名全国享誉盛名的知名校友(张永军,西南大学863项目主持人)和1名省级专家、学者(李彦忠,兰州大学,全国百篇优博论文获得者)。

5、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植物保护专业现有5个功能实验室,总面积1004.4 m2,其中本科生教学实验室265.2m2,植物病理室(218.4 m2)、昆虫学室(261.6 m2)、农药分析测试室(1113.6 m2),另外,设置有仪器室(20 m2)、养虫室(200 m2)。

植物保护专业一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实习基地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感和事业心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实施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从多种途径保障实践教学。首先是充分利用由农业部核批的“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认证单位”在全省建立不同作物及不同生态环境有害生物防治试验点,积极吸收本科学生参与田间药效试验,每年接受试验任务50余项,参与学生达到100人次以上;其次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建立了以校内作物、草坪、花卉、林木、温室作物等为基础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新建的地下害虫饲养与观察基地,结束了长期没有该重要实验条件的历史;第三是与兰州工业研究院、甘肃省动植物检疫局、甘肃省农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等单位合作,新建立了农药鉴定、病虫检疫及农药残留检验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加强了兰州五一山、榆中兴隆山、天祝草原站等原有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和作用。这些基地与平台基本能够满足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需要。

)存在的问题

1、“十二五”期间,植物保护专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除承担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承担农学、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草业科学等专业的教学任务,可是不多但课头多,教师疲于教学,无暇专注于教改等其他方面的研究。

2、因1982-1983年集中大批量留校教授接近或达到退休年龄(4人)与任职调离(2人)、出国不归(3人)叠加而致,且减少者均为该学科骨干,造成本专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缺少学术造诣高、国内同类学科公认、有一定影响的的专业带头人,尤其是农药学科的沈慧敏教授的退休造成了农药系无“领头羊”的队伍状态,农药系现只有44-46岁的3个副教授,且连续5年未招聘到人选,该方向学术梯队断层严重。

3、教学改革有待大力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不够深入,缺少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及教学科研研究平台。

4、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相对较高与生源志愿率较差的矛盾有待彻底解决。

5、专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有待提高,专业改造和专业内涵建设还有待深化,特别是人才培养与产业相结合的深度还不够。

6、本科生入学志愿报考率及一次性就业率偏低的问题有待彻底扭转等。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政策机遇良好。中央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明确了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的定位和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特别是近两年国家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因此,植保工作迫切需要大发展,实现新突破,加快构建新型植保体系。另外,除省植保站以外,市、县植保站大多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乡、村基本没有相关机构及人员;全国的各高校、研究院所、2400多家农药企业、大型农场、甘肃省的数百家制种企业都需要植物保护人才。因此,植物保护人才需求巨大。

2、特色农业前景广阔。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优化,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随着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对农产品有效需求增加,“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草食畜、马铃薯、果品、蔬菜等全省性主导产业;制种业、中药材、酿造原料等区域优势产业及食用百合、球根花卉、油橄榄、食用菌、小杂粮等地方特色产品,到2020年,全省优势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3300万亩以上,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以上。我省独特的产品品质为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而特色农产品特别是无公害农产品及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均需要大量具有“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的专业人才。

(二)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关键时期,也是学院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阶段。随着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通知,植物保护专业建设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多年来不同时期的“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使得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植物保护专业自1983年开始招生培养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以来,立足西部,同大西北的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事业紧密结合,培养的学生如今已遍布省内外各个领域,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随着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通知,国家在规划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蓝图,以及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最后关键阶段,植物保护专业迎来了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机遇。但植物保护专业国内各农业院校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发展速度都远超我校植物保护专业,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面临前所未有良好机遇和重大挑战。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专业面临的发展形势,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十三五”期间,积极推进植物保护专业建设和教学教育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引进培养杰出学者和优秀人才,建设高层次师资队伍,为建成甘肃省特色专业和教育教学基地奠定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人才基础。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书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特色铸品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面向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爱心、责任、服务、奉献”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及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全面提升植物保护专业的整体水平。

(二)发展思路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基础理论研究为支撑,走学研产结合的路子,加强与国家和西部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把植物保护专业建设成特色明显、具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三大功能,确保在甘肃省内植物保护专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龙头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在校内成为科研、教学和管理综合实力较强的专业。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2016年至2020年五年的建设与发展,依托学校在植物生产领域所具有的办学优势,进一步完善与学校专业发展定位相适应的数量适宜、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满足社会需求的本科专业体系,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将植物保护专业建成为校级特色专业。

(二)具体目标

1.本科专业规模目标

在“十三五”期间,将稳定现有植物保护本科专业,把着眼点放在优化资源、提高培养质量上,为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建设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奠定基础。

2.本科生规模目标

“十三五”期间,本专业将在稳定现有招生规模的基础上,略有增长,每年稳定招生120人,全日制本科生在校规模稳定在480人左右。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3.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新引进教师和实验教学辅助人员4~6名。到2020年,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能力强,能支撑本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的教师队伍,使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培养校级优秀教师1~3名、省级教学名师1~2名,力争打造出国家级名师。

积极组织、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国际、国内、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五年内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50人次。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学科点讲学、作学术报告、开展合作研究。选派3~5名教师到国内外大学的科研院所学习、进修和考察。

4.课程与教材建设目标

加强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教材建设,在十三五期间新增省级精品课程1~2门,主编“十三五”规划专业教材4~5部。

5.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标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基地、教学科研基地和研发平台建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创造良好条件。具体为:

(1)加强和完善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建设。新建校内外基地2~3个,特别是建设固定实践教学基地1个。

(2)建成1个研究型通用实验室。

(3)力争增加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省级重点实验室。

6.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目标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此,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紧密围绕改革培养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等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国家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就是要发挥国家级项目在教学改革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上的示范作用、在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上的激励作用和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调动地方、高等学校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在高等教育战线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形成共同关注、共同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十三五”期间,植物保护专业通过积极实施和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初步形成具有西北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积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在甘肃具有示范性的特色专业;配合“卓越计划”的实施,形成一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业支撑点;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形成一批满足终身学习需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视频课程和一批可供高校师生和社会人员免费使用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新模式,形成有利于中青年教师学术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的新机制,实现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常态化、制度化。

7.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目标

加强教学教改研究,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教学研究项目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教育厅级1项。

8.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学科竞赛成果目标

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就业见习和社会实践渠道,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十三五”期间,充分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努力拓宽学生就业见习和社会实践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彻底扭转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低的问题。

五、任务与措施

(一)专业建设

“十三五”期间,植物保护学科本着突出研究特色,提高研究水平,使研究成果主动适应西北及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建设目标,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凝练学科方向,将原重点建设的四个学科方向中“害虫抗药性及生物农药”调整为“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生物农药”,形成以下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1.昆虫生态及害虫综合治理

本研究方向利用学校所处地区的区位优势,针对青藏高原及中西部干旱地区的害虫种群数量控制生态学理论和综合治理技术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① 开展主要作物及果树害螨的发生为害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既保护天敌又可有效控制害螨的药剂及施用方法,提出以保护利用天敌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技术。

② 开展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改变下主要害虫(地下害虫、根蛆类害虫、蚜虫、蝗虫等)的发生规律的研究,探索新条件下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控技术。

③ 系统研究入侵性和检验性害虫(烟粉虱、苹果蠹蛾、马铃薯甲虫等)的入侵机制和种群数量控制的生态学基础,为其种群的数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2.植物病害综合治理

本研究方向结合甘肃省农牧业生产实际,围绕西北地区特色和优势作物主要病害开展工作。

① 研究马铃薯窖藏主要病害病原物的致病机理、马铃薯晚疫病的灾变规律及防控技术。

② 开展加工番茄、西(籽)甜瓜、啤酒花、啤酒大麦、孜然及高原夏菜等经济作物病害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

③ 研究大黄、当归、黄芪等甘肃省主要中药材等特色植物病害和无公害生产技术。

④ 研究果蔬采后病害的发生机理、病原物的潜伏侵染、寄主与病原物互作、采后抗病性的诱导以及采后病害的非杀菌剂控制技术,为果蔬采后病害的控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途径。

3.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生物农药

① 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是阻碍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已成为作物增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以甘肃省主要农业有害生物(叶螨类、蚜虫、白粉病菌、苹果腐烂病菌,等)为对象,利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抗药性产生、发展、衰退的机理和基本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为有害生物抗药性的监测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② 生物农药是克服有害生物抗药性,保证人畜、食品和环境安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本学科紧跟生物农药研发前沿,先后从昆虫体内分离获得对害虫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顶孢霉菌株,筛选出了抗菌谱广的2种枯草芽孢杆菌和1种深绿木霉,从有毒植物苍耳中获得了对蔬菜病害有良好防效的抑菌物质,从黄花蒿和黄花棘豆中获得了对杂草有抑制作用的化感活性物质,从地下害虫和土壤中分离、诱集到8种昆虫病原线虫。将以前期工作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杀虫抑菌范围,建立和配套生物农药开发的基础设施和转化条件,深入开展微生物农药和植物质农药的开发研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研制出微生物和植物源农药品种1个。

4.植物病原与微生物多样性

① 在植物病原微生物方面,开展我国寒旱区霜霉菌、黑粉菌、白粉菌等类群的分类及生态区系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病原菌的快速诊断技术。

② 在微生物多样性方面,应用微生物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系统研究高寒地区土壤微生物和植物内生细菌的形态、种群、功能以及遗传多样性,为保护和开发我国高寒地区特有的微生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中最核心的内容,2016~2020年,本专业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将学术梯队建设置于专业建设的重要位置,不断推进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的提升和优化。

采用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机制,抓紧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进一步优化学术队伍结构,五年内争取建立一支数量适度,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培养和造就3~6名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学科带头人。

合理利用学校人才建设相关政策,在教育部西部人才培养计划的带动下,积极组织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学习、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邀请外籍专家来学科点进行合作研究、作学术报告,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继续实施和完善“生产开发(典型工程)—科研(解决产业生产中出现的难题)—教育(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人才)—人才输送(通过毕业实践的生产和科研,实行用人单位与学员的双向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特点,在加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拓宽专业口径,坚持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设立“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加大对本科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创业训练;建立教师到生产企业学习交流、生产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

(四)本科教学工程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教学工程”定位于植物保护本科人才培养,突出本科教学改革,特别是要针对目前植物保护专业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薄弱、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上,通过“十三五”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力争取得明显成效,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十三五”期间,通过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重点抓五个方面:一是抓基础,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二是抓龙头,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三是抓保障,推进优质资源建设共享;四是抓重点,强化实践教学;五是抓关键,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五)实践教学改革

根据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开展社会服务等不同层面需要,充分利用农科楼实验室调整的契机,统筹安排,优化配置实践教学与科研的硬件设施,改善实践教学与科研环境,提升实践教学与科研水平。

不断探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使教学内容既能及时反映学科的新成就、新理论和发展动态,又能突出作为应用型学科的地方特色。

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多元化的教学科研、就业见习基地,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到2020年,建成各类稳定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就业见习基地8~10个。

(六)课程与教材建设

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并以课程项目建设建成校级重点课程2~3门,校级精品课程2~3门。

组织落实校级、部省级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建设工作,到2020年,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教材2~3部,参编教材5~10部。

(七)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

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以省级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和导向,通过实施校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强化优势,凝炼特色,努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升。

结合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设立的“双语”教学建设专项基金,努力提升“双语”教学水平。

(八)创新创业教育

(1)落实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对指导学生依据学生今后升学考研、就业创业的规划预期进行“分门别类”指导,对规划考研的学生在其学业、实验能力具备、研究能力养成、考研目标院校的选择等方面予以指导和建议,对规划毕业后就业创业的学生给予学业、学习能力的养成、基本技能的具备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2)有完善的学生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行动计划。在1-2年级学生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引导学生在入学后做好个人大学生涯规划,树立明晰的学习目标,对今后考研、就业、创业等选择做好规划和预期,从而使大学阶段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在3-4年级学生中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求职方法和技巧教育以及开展考研宣传和经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对就业创业、考研做好充分准备。

(3)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教师以及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工作,坚持每年对学院辅导员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专业培训,增强辅导员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能力和辅导能力;从学院教师中选拔部分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感兴趣的教师进行培训;聘请1-2名优秀校友兼任大学生就业指导导师,每年定期来校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进行辅导。

(4)积极为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及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聘请创业校友担任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与在校生分享创业经验,为学生创业提供实训指导;组织学生参加“甘肃省大学生创业大讲堂”、“兰州市就业服务进高校行动”等活动,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教育学习和实训平台。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利用教师的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开展创业活动。建立“创业意愿学生信息库”,引导库内学生组建创业团队,组织库内学生与来校企业开展面对面座谈活动,请我院校外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对入库学生进行创业辅导,有针对性的对入库学生进行辅导和培训;每年度举办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一次,对具有可行性的创业项目学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每年度坚持组织2-3支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5)每年度开展就业指导月、就业服务月活动,并届次性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考研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九)校企协同育人

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力度,与国内相关企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力争招收联合培养学生并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班,以提高培养水平和毕业生就业率。

(十)教学质量监控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三三三”教学管理体系,即三线联动(教学工作线、学生工作线、督导工作线),三级监控(校、院、系)和三方评价(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社会评价)。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及完善评价体系,为保障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基础。

加强对综合性设计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相关知识

植物保护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植物保护学院专业解读
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植物保护专业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介绍
学植物保护后悔死了?为什么千万别学植物保护专业?
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属于什么大类 哪个门类
千万别报植物保护专业 原因有哪些
植物保护专业解读:守护植物的医生
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

网址: 植物保护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655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云南省暨昆明市2022年国际生物
下一篇: 濒危植物与保育遗传研究组对植物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