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9-17 00:00来源: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
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源于后河村的集体山林, 1984年改为国营后河林场,1985年3月,建立后河县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升为省级保护区,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河保护区分布着保存完好珍贵稀有树种群落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具有很强的特有性、典型性和珍稀性,同时后河保护区原始古老的自然性、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对于研究和认识地球的形成、生物的进化、植物群落的发生和发展规律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后河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特别是稀有珍贵树种群落及华南虎、豹、黑麂等国际极度濒危动物及栖息地为主要任务。
一、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后河保护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中南面,属于湖北、湖南两省交界的武陵山东段余脉的一部分山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9′-110°41′,北纬30°2′-30°9′。保护区南面与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东北与五峰镇接壤,西与湾潭镇相邻,南北最长为10.4km,东西最宽为18km,总面积 10340km2。
(二)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保护区内地层全为沉积岩,其中碳酸盐岩分布尤广,出露较好,属江南地层区。地质构造表现褶皱,断裂甚为明显。区内群峰起伏,层峦叠嶂,所有山地均属云贵高原武陵山脉北支脉尾部地带。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倾斜,海拔1500m以上的山峰多达20余座,最高峰独岭海拔2252.2m。
2、水文
后河保护区地处湘鄂边缘,河流属长江流域的澧水水系。区内主要河流百溪河由西到东横贯保护区全境。百溪河源于后河保护区的天生桥,由西向东折北,汇新奔河、灰沙溪、杨家河流经后河、水滩头等村,至百溪河村雷打石流入湖南澧水。源头至水滩头为后河,以下为百溪河,统称百溪河。
3、气候
后河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带,其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热同季,暴雨甚多,垂直气候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年均气温11.5℃,年降水量1814毫米,无霜期211天。
4、土壤
后河保护区土壤分为6类,即: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水稻土。其中红壤分布在海拔较低,排水良好的缓坡或台地;黄壤分布在红壤性土的上部;黄棕壤分布在黄壤带之上,为保护区分布最广的土壤类型;山地草甸土分布在保护区山顶局部缓坡地带;石灰土在保护区从山脚至山顶都有分布;水稻土在保护区内分布面积不大,仅在河谷两岸有零星分布。
二、资源现状
(一)生物资源
1、野生植物资源
后河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鄂西南山地丘陵栲、楠、松、杉、柏林区。区内自然植被共分成4级10个植被型,34个群系,以森林植被为主,其中又以阔叶林为主,其次为针叶林。
保护区内有维管植物193科817属2087种,其中蕨类植物有31科71属194种,裸子植物有6科18属25种,被子植物有156科728属1868种。列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18种,其中I级5种,包括珙桐、光叶珙桐、银杏、钟萼木、穗花杉, II级有13种。特别是区内由古老、孑遗、珍稀树种组成的原始性质的群落,包括300多种维管植物,其中乔木70余种,灌木和藤本120多种,古老、孑遗、原始等珍稀濒危植物10多种,如珙桐、金钱槭、领春木、天师栗、红椿、银鹊、青檀、连香树、水青树、白辛、香果树、篦子三尖杉、华榛等。在北纬30‘的纬度圈内,如此大面积集中分布形成群落的情况实属罕见。
2、野生动物资源
由于后河保护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植物种类多且资源丰富,为大量的珍禽异兽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和繁衍环境,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 4纲25目74科307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51种,湖北省新记录种20种。
(1)兽类
保护区内有各种兽类87种,隶属8目23科57属,占全国总种数的12.2%。从种类数看以食肉目、偶蹄目和啮齿目为主,具有明显山地森林兽类的特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有17种,其中属I级的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黑麂4种,II级保护动物有黑熊等13种。
(2)鸟类
后河良好的栖息环境,为南北方一些鸟类到此繁衍后代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鸟类南北种相混杂的过渡分布带。区内有各种鸟类125种,隶属13目33科。占全国鸟类总种数的10.6%,其中湖北新记录种17种,还有黄眉柳莺等19种为“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确定的保护对象。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33种,其中I级保护有金雕1种,II级保护的有白冠长尾雉等32种。
(3)两栖爬行类
后河保护区有两栖动物24种,隶属2目8科,有爬行动物38种,隶属2目9科,湖北新记录种有1种,特别是平鳞钝头蛇国内仅有少数地区分布。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中国大鲵1种。
3、森林资源
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0072hm2,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97.4%,其中森林面积9442hm2,森林覆盖率为91.3%。在有林地中,有林地面积为9355hm2,占99.1%;有林地按起源划分为,天然林面积7292hm2,占有林地面积的78.0%;人工林面积2063hm2,占22.0%。活立木蓄积量291969m3。
(二)旅游资源
后河保护区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森林、民俗等为一体,是观光旅游、疗养、避暑的理想处所,旅游潜力无限。境内山峦轮廓优美,林海翠绿浩瀚,气候清爽宜人,云雾弥漫澎湃,奇花异草四季飘香,珍禽异兽追逐嬉戏,是一座大自然的迷宫,为开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山地景观
后河主峰独岭海拔2252.2m,山势险峻,雄壮伟岸。保护区门户关门峡,峡谷深600m,两岸悬崖对峙,峡底最窄处不到30m,仰望天空有“一线天”之感。位于保护区长滩河心石柱,高近20m,径约3m,河心石中流砥柱给人以不畏激流,安然自若之感。
2、水域景观
后河贯穿整个保护区,百溪河、新奔河等7条河流,从南北两个方向汇入后河转百溪河流入湖南的澧水。“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泉”。
3、生物景观
保护区一望无际的林海,林内古树参天,藤蔓缠绕,苔草铺地。以水丝梨林为代表的常绿阔叶林古藤缠绕,青苔附枝;以光叶珙桐、曼稠林为代表的常绿落叶混交林,色彩斑斓;以连香树林为代表的落叶阔叶林,树干通直伟岸。豺、黑熊等猛兽在林间出没,黑麂、斑羚在灌草丛中游憩,松鼠欢快地跳跃于枝头,金雕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画眉、柳莺的动听啼鸣不绝于耳,尤为壮观的是,傍晚时美丽的红翅绿鸠百鸟归巢奇观。
4、人文景观
土家人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土家族传统的吊角楼和独特风味的佳肴别具一格,富有土家特色和巴人遗风的“跳丧舞”、节奏明快的“摆手舞”、古朴的“五峰南曲”等别具神韵,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三、保护区自然生态特性
后河保护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气候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明显蕴藏着丰富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愧为鄂西南地区的“绿色宝库”。
(一)典型性
1、地理位置典型性。在中国地势的三大阶梯中,保护区正处在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武陵山脉为东西走向,又是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带。在地理上,后河正处于地势带与自然地理带的焦点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植物群落地带性。后河保护区珍稀植物群落所处地带的森林植被类型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特征形态,特别是大片珍稀植物群落保持着原始状态,具有中亚热带明显的地带典型性。
(二)多样性
后河保护区与一些低纬度自然保护区相比,动植物种类相对是比较丰富的。比较突出的是珍稀动植物种类数量比重较大,仅列入国家保护和国际公约保护的野生动物就占区内脊椎动物的23%,这是该地区生物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佐证。
(三)稀有性
后河保护区的主要珍稀动植物资源,如珙桐、连香树、华南虎、豹、金雕等在全国分布已很少,而在后河的珍稀濒危物种丰富且及其集中。特别是在北纬30º地球圈内,这样小面积集中分布形成“稀有珍贵树种群落”,更是非常稀有的。
(四)自然性
后河保护区形似瓶状,四周高峰林立,峭壁断崖,仅关门峡一处与外界联系,地理环境特殊,地质历史悠久,地形复杂,加之交通不便,保护区内人烟稀少,致使区内生态系统多样性至今仍保存完好,核心区基本呈原生状态,具有良好的自然性。
(五)脆弱性
后河保护区面积偏小,外部环境复杂,动植物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脆弱性。
四、保护价值
1、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据专家证实,后河保护区是华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保护区,现保存完好的“稀有珍贵树种群落”和华中地区甚至全国面积最大、原始性最强的常绿阔叶树水丝梨纯林及大面积的珙桐、光叶珙桐林,被评为“中国仅有,世界罕见”。由此可见后河保护区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完好地把后河的生物资源保存下来,对展示华中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是长江中游生态保护的屏障
保护区地处长江中游,其植被的好坏直接影响长江中游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并对长江水质的影响明显。区内森林植被对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了重大作用,该区已经成为长江中游生态保护的屏障,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
3、有效促进社区发展
后河保护区高质量的森林生态系统,将给鄂西南山区的动植物生长、繁育提供一个得天独厚的场所,其巨大的蓄水、保土、保肥、减灾增产、调节气候等功能,将在其范围内及其周围控制地区全面发挥出来。特别是随着保护区建设,区内基础设施将得到很大改善,保护区综合实力也将得到大的提高,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及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五、主要保护对象
(1)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
(2)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特别是稀有珍贵树种群落及华南虎、豹、黑麂等国际极度濒危动物及栖息地;
(3)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自然景观。
六、保护目标
保持区内森林生态系统及其自然景观的完整性,保护珍稀森林群落,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区域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近期目标
从实际出发,着重进行保护工程、科研监测工程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用五年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体系,建成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生态环境稳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雏形。
1、最大限度地保持后河保护区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使之免遭人为干扰和破坏,特别要保护好古老、珍稀、特有的孑遗物种资源。
2、逐步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扩大生物的生存空间。
3、做好科研监测工作,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和繁衍创造条件。
4、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尽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保护区科研体系。
5、加快保护区机构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步伐,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
6、搞好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快保护区管理局及各管理站的建设速度,使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做到目标明确,阵地稳固。
7、在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保护区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二)远期目标
逐步扩大稀有珍贵树种群落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群落,建成具有区域特色、布局合理、配套协调、并能充分发挥多项功能的开放式自然保护系统,确保自然生态平衡,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使其免遭破坏和污染:保护生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保证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持续发展,永续利用;探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途径,促进生物圈进入良性循环与自然演替,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
七、主要保护措施
1、组织强有力的保护队伍。设立公安分局和3个管理站,每站配备1-2名森林警察和2-3名保护管理人员。同时,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地域特点,在管理站下设11个护林点,每个护林点配备1-2名专职管理人员。
2、在进入保护区的主要公路道口,设置2个检查站。依法对出入保护区的人员、车辆进行严格检查,严禁携带枪支、易燃品及其它危险品进入保护区,保障区内动植物资源的安全。
3、发挥群众义务保护的积极作用。在保护区周边地区组建群众义务保护组织、联防组织和护林队伍,以乡规民约、保护公约的形式,组织群护群防,形成共同保护、相互监督、齐抓共管的局面。
4、对专业保护管理人员实行管理目标责任制。要求做到“五无”,即:无火警火灾、无乱砍滥伐、无乱捕滥猎、无乱采滥挖、无毁林灭荒。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5、制定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按不同功能区制定不同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具体办法,落实以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
6、加强防范。加强公安机构建设,设立公安分局,并在各保护管理站下设派出机构,定期巡护、检查,积极制止乱砍滥伐林木,非法狩猎和采挖中草药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八、生态旅游
1.以积极保护为主,开发建设服从于保护,旅游活动只能在实验区进行,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不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2.旅游与科普相结合。通过开展以森林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旅游,让游客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成为集科普考察、宣传教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3.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完整性的同时,突出重点,讲究特色,合理布局,分期建设。
4.旅游区景区景点规划必须以有效保护自然及人文资源为前提,充分发挥景源的美学、文化及艺术价值;通过适度的景点开发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和山野情趣。
5.把生态旅游建设成为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基地,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保护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
九、效益评价
(一)生态效益
1.涵养水源
森林可以对降水进行三次再分配,并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后河自然保护区的年降水量为1586.6mm,按径流量为降水量的65%计算,每年涵养的水量为 966万m3。
2.保护土壤
据有关资料,每公顷林地可减少水土流失量为240T/年,以此计算,保护区减少水土流失量为224.5万T/年。
3.净化水质
据监测,后河自然保护区水质良好,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保护区没有污染源,是一片净土。同时,大气降水经过森林土壤的自然过滤和离子交换作用,也起到了水质净化效果。
4.净化空气
据测定,每公顷森林释放氧气量为2.025T/年,吸收二氧化碳 2.805T,吸收二氧化硫152kg,吸收尘埃9.75T。后河保护区茂密的森林释放的氧气量达18943.9T/年,吸收二氧化硫1422T/年。
(三)社会效益
1.保护水电设施
后河保护区的河流大部分汇入澧水,由于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对于延长下游水电设施寿命、确保水电站的正常运转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促进经济发展
在生态旅游区和实验区发展旅游业和多种经营,可以为保护区内和周边地区的群众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保护区社区共管的良性循环。同时,为投资经营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对促进后河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腾飞具有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周边群众将会认识到,保护区建设的好与坏,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达到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的目的。
3.提高知名度
随着自然保护事业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和游客将纷纷踏至,通过科考、探险、游憩、绘画、摄影、录像和宣传等活动,后河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将蒸蒸日上,高知名度带来的各种正效益将不可估量。
4.加速信息交流
随着保护区科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化和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对外交往,扩大人员交流,加速信息传递。对提高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科研水平、繁荣自然保护事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经济效益
保护区的经济效益来自于生态旅游业和多种经营业。随着生态旅游规划和多种经营规划的实施,保护区年经营收入 1429.6万元,实现利润632.86万元,上缴税收95.6万元,不仅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同时使保护区及其周边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能为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劲。
总之,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尚具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将后河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保护区,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生态、社会公益事业。
相关知识
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后河 栽培植物光叶子花(2)
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已有24属46种兰科植物!湖北五峰多措并举加强兰科植物保护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电话,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址
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研学推荐】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
湖南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保花”惊艳盛开
网址: 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6558.html
上一篇: 森林生态科普 |
下一篇: 嘉兴发现珍稀濒危物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