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宝莲花,虽然叫“花”,但并不像中国传统的花卉纹样,来源于大自然中的某种植物,有特定自然形态作为造型基础。
宝相花是一种想象的纹样,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佛教密切相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图案形式逐步丰富。随着佛教艺术世俗化,衍生到众多工艺美术领域,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化图案。
“宝”来自于端庄大气、浪漫华贵的造型,在佛教艺术大量应用而承载了“仙”气,恰当概括了宝相花的寓意。
从形态看,宝相花以正面平视的盛开状莲花为主体,吸收大自然中多种植物花卉的造型特征。
《中国历代服饰艺术》中这样解释宝相花:“由盛开的花朵,花的瓣片,含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和叶子等自然素材,按放射对称的规律重新组合而成的装饰花纹,我们称作宝相花”。
可见宝相花的造型来自于大自然多种花卉形态美、意象美的提取与整合,其中包含了莲花纹、忍冬纹、石榴纹、云纹、牡丹纹、联珠纹的造型特征。
从结构看,宝相花纹采用“中心对称式”,以纹样中心为视觉中心点安排纹样,圆心向外层层扩展,或以形首尾相随,向心或者离心,花瓣呈对称放射状,整个造型以十字、米字格划为四、六、八、十二偶数等份。
圆满的造型,对称的形式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来自古人对自然世界的朴素认知,似乎象征着整个和谐圆整的宇宙世界。
公元前2年的东汉时期,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到结束南北分裂局面的隋唐,中国佛教飞速发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杜牧此诗中可以一窥当时的社会动荡,而佛教兴盛。
此时,佛教的象征符号——莲花纹,在魏晋南北朝强大的本土艺术——南朝艺术风格作用下,又与希腊文化等异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嫁接和融合,在唐代的敦煌石窟(主要集中在莫高窟),演绎出繁缛复杂,华丽端庄的宝相花纹样。
北朝时佛教美术发展迅速,也是敦煌石窟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已出现莲花纹与其他纹样的简单结合,在藻井、椽间、边饰中使用。
隋代南北统一的政治局面,产生了全新的民族装饰风格。一些西方纹样的框架结构被中国传统纹样吸收,成为充满活力的一部分。
此时敦煌石窟的莲花纹,保持着莲花盛开时的自然形态,吸收了西域的明暗凹凸画法,又融入中国绘画中的晕染法,产生多重层次感和立体感,为繁杂多变的宝相花纹样做了铺垫,是莲花纹向宝相花纹演变的重要时期。
唐代是敦煌装饰图案发展成熟期,无论是内容的丰富变化和形式的华丽精美,都大大超越以前。
初唐至开元中期,是莫高窟宝相花纹的发展和繁盛期。
石榴纹、葡萄纹等新纹样出现,莲花纹也吸收了忍冬纹、牡丹纹、石榴纹等造型特征,莲花瓣衍变成为桃形侧卷瓣或者云形对勾瓣等,作放射状构成,形成造型丰富、结构对称的宝相花纹。
初唐以后的艺术,浪漫豪迈,艺术表达对形式美有了更高的要求,装饰艺术到达抽象表达的高峰。
敦煌石窟的宝相花纹花蕊往往是一个大花朵形状,常见有梅花、莲花等,瓣形丰富,周边大多用一整二半团花、半团花形式,花瓣向外伸展,层层交错,带着强烈立体感。
唐代开元中期后,莫高窟的宝相花纹由前期的生动抽象发展到饱满写实,与牡丹花受到国民喜爱和绘画艺术的发展紧密相关。
唐人对牡丹的无比热枕,宝相花纹逐渐增加了牡丹花纹特征,花纹、花瓣和花心都开始模仿写实的牡丹花纹样,造型细腻,花瓣圆润,似乎也不再严格遵循中心对称造型。
宋代,受到当时文学书画的影响, 宝相花的风格变为清秀自然。元代,宝相花纹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粗犷大气。明朝的宝相花形式简单,并且演变地更日常。清朝,由于西洋文化的发展, 宝相花也变得精致、繁复。
宝相花是中国传统纹样和西域纹样融合、再构的结果,是唐代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之花。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艺术健康的机体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深入了解它的转变也利于给今天的设计创造提供启迪。
相关知识
佛艺纹样
「佛山花艺设计招聘信息」
「佛山花艺设计师招聘信息」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
乔家大院建筑装饰雕刻纹样特征分析及提炼.pdf
张艺蓉白描水墨作品展《佛与花》苏州首展
佛系生活指南
传统纹样的当代活化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天赐荣华: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发展史
网址: 佛艺纹样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6657.html
上一篇: 唐松草:自然之美与室内绿意 |
下一篇: 柔和唯美荷花后期作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