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靡革匪因,靡故匪新”
随手点开了手机上的浙大校歌。很费劲地读着国学大师马一浮写的歌词,很受启发,受益匪浅。可惜,我只记住“靡革匪因,靡故匪新”这一句。
要解读这句话,先要理解五个较难理解的字:
1. 靡:有两个读音。
读mí时,义为,浪费,组词常见的如:奢靡;
读mǐ时,一般有两个义项:一个义为,无、没有,组词常见的如:靡日不思;另一个义,倒下,组词常见的如:望风披靡。
在这句话里,“靡”应该读:mǐ。义为:无、没有。《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 革:也有两个读音。
读gé 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去了毛,经过加工的兽皮,组词如:皮革、制革;二是,改变,组词如:革新、洗心革面等。
读jí 时,为古代所用的字,义为(病)危急。
在这句话里,“革”应该读:gé。义为:改变。《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
3. 匪:读音为,fěi ;有两个义项:一个义为,强盗,抢劫财物的坏人,组词如:惯匪、土匪等;另一个义,不、不是,同“非”,组词如:获益匪浅、匪夷所思等。
在这句话里,“匪”应该读:fěi。义为:不、不是。《诗经·邺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4. 因:读音为:yīn :有五个义项:一是,原因、缘故,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组词如,事出有因、内因等;二是,介词,因为、由于,如,会议因故改期,因病缺席等;三是,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因果关系,如,因雾气太重,高速路暂时关闭,{因为}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如,因为今天下雨,我没有出门;四是,沿袭,如,因袭、陈陈相因,{因循};守旧,不改变,如,因循守旧,又解释为,拖沓,如,因循误事;五是,凭借、根据,如,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
在这句话里,“因”应该读:yīn。义为:沿袭、因袭、继承。《论语·为政》:“周因于殷礼。”
5. 故:读音为:gù ;有七个义项:一是,意外的事情,组词如,变故、事故等,{故障}机器发生的毛病;二是,缘故、原因,如,不知何故、无缘无故等;三是,故意、存心,如,明知故犯、故弄玄虚等;四是,老、旧、过去的,如,故书、故宫等;五是,本来原来的,如,故乡;六是,死(指人),如,故去、病故等;七是,连词,所以,如,他有坚强的意志,所以能克服困难。
在这句话里,故应该读:gù。义为:老的、旧的、过去的。《韩非子·五蠹》:“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备:指政治措施。)
再细细研究“靡革匪因,靡故匪新”整句的意思。
这句可以这样译:
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革新,不要因循守旧,而革新又需要因袭。
也可以这样译:
没有变革不需要因袭,没有旧事物不需要革新。
有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物的新旧更替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史上有蒲松龄将旧的故事写成新的传奇,吴承恩用旧的传授谱写新的小说。人们就是不停地在旧的基础上创造新生的事物,同时,也不停地用崭新的心态追逝旧的事物。新与旧,革与因,故与匪,不是对立,而是相互交融,互为辉映。新,总是在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旧,若不与时俱进,只会走向终结。青年一代要靠老一辈的提携指引才得以成长,老一辈也需要不断汲取新生事物,适应社会。
近日,读民国时期的国文课本,从这些泛黄的教科书中,我们似乎领悟到“革与因”、“故与新”的辩证关系。从时间上看,这些教科书诞生于民国初期,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百年之前的课本依然魅力依旧,受人热捧。什么原因,因为这些教科书不能简单地视为“故书”。相反,这一时期的教科书借鉴了西方教材的编写经验,教材体现了儿童的需要,以及主动搭建教材批评的平台,使教材在现今依然富有生命力,许多观点值得编写教材人员的借鉴。
总而言之,这句话启示人们:要看到“革新”与“因袭”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新”与“旧”无法割裂,“新”中有旧,守“旧”要革新。许多时候,我们一提到创新,就忘记了传承;一提到传承,则忘记了创新。回望走过的路,常在两个极端之间,颠来倒去,严重地影响了前行的速度。
像我这种水平的人,读马一浮先生写的“浙大校歌”倍感吃力,很多句子不仅读得拗口,有些还根本读不通。然,反复斟酌,感觉含义深远,振聋发聩。理解肯定肤浅,但先辈大师的教诲,当时刻铭记于心:“靡革匪因,靡故匪新”!
http://s15/mw690/5354fa41gx6Cks4FTpc6e&690
相关知识
薄荷茶靡梨花白 薄荷荼靡梨花白讲什么
荼靡什么时候开花
茶靡花
茶靡花花语(茶靡)
荼靡花花语
荼靡是什么意思?
茶靡花花语的含义
荼靡花的花语 荼靡花的花语有哪些
荼靡什么意思
荼靡是什么意思 荼蘼的含义
网址: 解读“靡革匪因,靡故匪新”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69395.html
上一篇: 《后知后觉的爱情》花茶靡 |
下一篇: 普洱茶花饼全方位解析:从原料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