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演唱的中文版的《如何》,可能一般听众只对高潮部分那几句“万里迢迢”有兴趣,而我等IBKPP在开车通勤的几个月反复循环这首歌之后,除了旋律之外,感觉歌词真是越品越妙。
一 、“桥”的意象从何而来
最先引起我关注的是“你在小桥边的叹息”,剧中完全没有“桥”这个意象出现,让我们很难找到歌与剧的对应。《以爱》是一部精心设计、处处暗含巧思、没有多余意象的一部剧,那“桥”这个意象在歌词中的出现是不是稍显突兀?
其实,跳开剧来谈,“桥”是典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中国地域广、水域多,有水就有桥,与“桥”意象相关的名句数不胜数: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当然不止古典诗歌,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桥能沟通南北、使天堑成通途,所以从隐喻色彩上说, 桥也可以指心灵的桥梁、情感的沟通。与爱情有关的桥, 莫过于白蛇和许仙相遇的断桥,与有情人做快乐事,未问是劫是缘。 安意如在《油纸伞与桥》的文章中说过“在我心中,油纸伞与桥,是勾连缘分的东西。”另一座与爱情有关的桥,恐非天上鹊桥莫属,牛郎织女一期一会,引起世间多少爱而不见的痴男怨女心心念念,秦观《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歌词中“你在小桥边的叹息,初次遇见时的心悸”描绘的正是这样一种初次相遇、一眼万年的缘分,你在“小桥边”又“叹息”什么呢?叹息初次遇见时的心悸、叹息一切如烟而逝、叹息为何相遇却不能相聚。桥、愁、思念,构成了一幅典型的具有中国意蕴的画面。
二、为何是“江”而不是“海”
而且,“桥”这个意象和后面的“万里迢迢江水未曾把我阻拦”的“江水”也关联起来了,众所周知,《以爱》中只有“海”,没有“江”,我也在想词作者为什么不把“江”改为“海”,那是不是更加应景?
其实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很好理解,中华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区,诗人们差不多的都没有见过海,稍微大一点的水域就会称为“海”,如“海上明月共潮生”“海上生明月,天下共此时”,其实诗歌中的“海”都不是真正的海。
而相对于陌生的“海”,对于中国人来说,“江”就亲切多了,而且“江”不仅有“海”的辽阔、浩瀚、广渺,又因为“江”的延绵不绝、纤柔深淼,经常用来形容缠绵的情思;同时因为“江”的流动感,看似无情实则有请,还具有沟通的意味。这些恰恰是“海”这个意象所没有的。这些例子在古诗词中俯仰可拾了,而如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之仪的“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夜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还有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用江、花、月三个意象构成了一个混溶完美的审美世界,“江”字更是出现了11次之多,江的愁、江的情、江的哲思写尽了。
“迢迢”二字在此既有空间上的广邈、又有绵延不绝之意,如果用“海”字就没有绵延的意思,所以也不宜用“迢迢”来修饰。“江水”作为阻隔的意味是很明显的,以“水”作为有情人之间的阻隔的含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由来已久,《诗经》中就有“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汉乐府的《上邪》更加出名“江水为竭,山无棱、夏雨雪,乃敢与君绝!”,正是因为有了阻拦,所以才有有情人跨山越海、赴汤蹈火奔赴于你的决心与信念。
最后德与欧也是在海边通过唱歌互诉衷肠、剖白心迹的。在此证明,“万里迢迢江水”确实未曾将其阻拦。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三、“花”的象征意义
“谁能预知爱的花期”,爱的到来,没有预兆、没有铺垫,它就这么突然闯进了你的内心,电光石火、一眼万年。
“绽放时我哪也不去,花开一瞬间为爱沉醉一时间”表达的是一种长久的痴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夙愿。
“花”这个意象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剧中的扶桑花,这种花儿久远到在屈原的楚辞中已可以觅得身影,“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扶桑”在此已经是太阳神的象征。当然,剧中的扶桑花和楚辞扯在一起还是很牵强,这种绽放在亚热带地区的花朵,极具东南亚风情,寓意着微妙的美,新鲜的恋情、纤细美,体贴之美,永保清新之美(百度百科语)。
当然我们没必要一定把歌词中的花具体化为扶桑,“花”带来的遐想太多,花的娇媚柔弱、转瞬即逝,让我们想象到世间一切美好而难以挽留之物。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感慨“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黛玉一边葬花一边吟唱“花谢花飞花满天”。而歌词中“绽放时我哪也不去”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我们中国人所熟悉的怜花惜花的诗意情绪,“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这也营造了一种浓浓的古典情绪。
四、为何是“义”而不是“情”
同样有趣的,还有很多听众有感触的“天若有义为何相遇却吝惜相聚”,我们一般说“天若有情”,为何此处用“义”?
“义”的含义在中国文化中可不仅仅是“情”能概括,它还指“义气”、“豪义”、“恩义”,“侠义”,它有一种君子重然诺的比金诚挚,有一种虽万千吾往矣的慷慨悲壮,有一种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义无反顾,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殒身不恤,它带有一种豪侠气、江湖气,是厚植于中国人心中的深沉情怀。
不同于现代爱情的“小确幸”“小团圆”、一种慰安于平淡日子的小日常,也不同于都市男女之间你爱我多一点还是我爱你多一分的算计与比较,这首歌似乎一开始就愿意以大格局、爱的高纯度、爱的持久度将人迅速拔离出现实空间、带入那种堪称悲壮的古典爱情模式中。歌词中所用的词都是程度最高的,如,“一世间”、“已是永远”、“万里”、“澎湃”、“不认输”等,很有要么爱、要么死,要么一切、要么全无的狠劲在其中。让人不禁唏嘘:少年啊少年,情窦初开、就认定那个人吗?就愿你阅尽繁花,归来仍是少年,仍有一颗至诚至纯的爱的初心啊。
五、其他
这首歌初次响起,是由清亮高亢的男声用中文演绎的,画面是德在参加提前批录取面试后坐上华哥的大巴、穿梭在曼谷灯火辉煌的都市街头,导演似乎向观众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这个现代化的故事外壳之下其实包裹着一个古典内核。我很赞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老师对《以爱》的评价“一种老式浪漫,一种老派感”
整首歌传达出来的都是一种爱的隽永、爱的恒久、爱的执着,确实,这种“人生若只如初见”、“山盟海誓、海枯石烂”式的爱情观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显得如此老派、迟缓,很有点“从前慢”的意思,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每年更新换代的情歌如此之多,据我所感,鲜少是传达这样情愫的。
不知道泰国华裔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还记得《暹罗之恋》中电影也是以《明月千里寄相思》为线索,串联起阿婆和阿公至死不渝的爱情、后来mew向ton传达爱意也用了这首曲子。即使作为中国人的我,对这首曲子也不是特别熟悉,后来翻查了一下,发现这首曲子最早的演唱者是吴莺音,一个中国四十年代的歌手,与周璇、李香兰等齐名。
仔细查了查,词作者李思宸虽是泰国人,但是也在中国有多年求学经历,通过歌词来看,确实中国文化积淀颇深。(有姐妹介绍说此处信息有误,词作者是中国人。)
歌曲的两种演绎方法,各美其美,一种大气磅礴、侠肝义胆,很有上个世纪80年代武侠风的味道;PP的演唱以二胡做配乐,缠绵悱恻、哀婉艳绝。无论哪一种,都是能扣动中国人的心弦,因为它本就创设了专属中国情绪的艺术世界吧。
相关知识
《诗经》花卉意象解读
各花的心理意象
现当代油画作品中花卉的意象解读
“花”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
花境大赛组织者廖江萍:园林景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古代诗词中“花”意象的美学分析
花与昆虫——两性关系的意象解读
壮族花图腾崇拜的文化释义
《朝鲜时代女性诗文集全编》中的花卉意象研究
意象对话心理疗法常用起始意象有哪些?
网址: “你在小桥边的叹息”的解读——《如何》中桥、江、花意象释义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83432.html
上一篇: 瓜蒂散 |
下一篇: 扶桑为什么不能在家养,扶桑寓意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