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玫瑰花是爱情的象征,是用来表达爱情的通用语言。谁会想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玫瑰却是用来形容有侠客之风的豪者,因它茎上多刺,耐寒抗旱,性格坚韧,被称为“刺客”,与爱情毫不沾边。
花语花语,花亦有言可语。不同的花朵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意义,谓之花语。花语的形成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如今我们对于花语的理解,多来自西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对自然心怀敬畏和崇拜,他们认为每一种花都有着自己的灵性和寓意,将繁花从命名、外形、习性、用途等特点一一拆解延伸,格花致知,使花成为佳庆年节的象征和寄情抒意的载体,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花语文化。
《你好,中国花语》第一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本土的花语体系。作者李宏震、徐洁佳长期从事中国非遗工艺的研究、整理、修复和再设计工作,两位作者参考《群芳谱》、《花镜》、《植物名实图考》、《百花诗笺谱》等大量花卉古籍资料,选取90种中国古典名花,逐一给出了花语的中国解读。
每一种花,从花名开始,其背后都有历史、诗文、典故、民俗、神话、传说、逸闻的积淀。书中以春华、夏炽、秋实、冬雪四季为序,自画始,及诗说,再到介绍典故及花品区分,90幅百花诗笺谱木版水印花卉图,加之诗文与古文解读,让读者在观花识花的同时,体会百年前的花色潋滟、古人审美和生活情怀。
一、典故里的花语
以花为切入点,书中收录了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名人逸事,用历史典故讲述每种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带读者去寻找属于花的文化故事,如“玉堂富贵”的海棠,“献瑞迎春”的瑞香,“倔强坚韧”的马兰,“温柔多情”的蔷薇......中国花语就蕴含在这些花语故事里。
紫荆的花语是亲情、合作,来自于“田家紫荆”的典故。相传隋唐时期,田氏兄弟三人分家,所有财产平均分配完毕,只剩下一棵紫荆树欲砍为三截。第二天,当兄弟们前来砍树时,发现树已枯萎,花凋落满地。老大田真深感惭愧,人不如木。于是兄弟三人决定不再分家,紫荆树又焕发了生机。兄弟合家至孝,最后田真做官至太中大夫。紫荆花朵成簇生长,开放时花团锦簇,预示着家业兴旺,成为家庭和睦、兄弟同心的象征。
这些典故展示了花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故事,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古人的花语评定,加深对古人审美和生活情怀、文化品格的认知,了解每种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读懂属于中国的花语。
二、名字里的花语
“老少年”是花名,如此命名一定有其深意。深秋时节,万木萧瑟之时,有一种植物的叶子反而更加鲜艳,顶叶猩红,脚叶深紫,愈久愈妍,有“秋阶得此,群花可废”之姿,故此得名“老少年”。
人们对花的关注常常放在花的形态和品性上,很少过问花名的来历,书中对花名的注解给人顿开茅塞之感。比如“桃花”,因为“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从木、兆。十亿曰兆,言其多也。”所以“桃”是从兆来的谐音。又如“牵牛花”,因一农人牵了头牛感谢郎中用药神奇,入药的花遂得名牵牛花。再如“桔梗”,这个名字来的直接,只是因为它的草根结实又梗直。
和人一样花也有小名别称。比如萱草,可能很多人不认识,但如果说黄花菜,很多人都知道,并且吃过它,但很少有人会把黄花菜和萱草联系在一起,更不会想到忘忧草也是它。《博物志》中说:“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
又如木香,别名“十里香”。花小而繁密,玲珑精致,瀑布一般盛放,有着独特浓郁的花香,据说在十里之内都能闻到其香味。民间传说玉皇大帝出巡时喜欢坐木香花搭的车,并以木香藤蔓来铺路。木香是攀援藤本植物,花开便是满满的一架白如垂瀑,黄若披锦。绿色的枝条爬满木架,嫩黄的木香开成一堵花墙,仿佛身着锦缎的美人。而白色的木香,从墙头垂下,便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所以木香还有一名“锦棚儿”。
不得不说,古人太会起名字了,一种植物少之二三种,多之七八种别名,且每种别名都各具特色,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
三、诗画里的花语
这是一本兼具知识性与艺术欣赏价值的书。书中介绍的90种花选自《百花诗笺谱》,而《百花诗笺谱》是一部出自清代文美斋的古籍,由清代画家张兆祥所绘的百余张花卉笺谱编辑而成,每幅画构图巧妙,花朵神形兼具,花色潋滟多姿,花之精神与花之状态,皆栩栩欲活。原书采用木版水印技术,套色印刷精湛,将叶片的茎络、花瓣的晕染表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中国古笺谱最后的辉煌”。书《你好,中国花语》中的插图全部来自《百花诗笺谱》,读者可以藉此欣赏到百年前的木版水印之美。
古人才情雅致,情感细腻,花开花落都是诗,借助花语,抒情达意,咏花诗词无计其数。本书中每一种花都配有与花语相关的诗词,如唐伯虎为“老少年”所作:“人为多愁少年老,花为无愁老少年。年老少年都不管,且将诗酒醉花前。”由此也引申出“人不轻狂枉少年”的经典名句;李涉的咏“黄葵花”:“此花莫遣俗人看,新染鹅黄色未干。好逐秋风上天去,紫阳宫女要头冠。”李绅以《红蕉花》为题所作:“红蕉花样炎方识,瘴水溪边色更深。来描绘美人蕉。”还有我们熟悉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中有花,花中有诗,读者可在诗词花赋的意境中领略中国花语的独特魅力。
《你好,中国花语》,不仅让我们跳出西方文化对花语的解读,了解中国古人对花的认知,更为我们打开了花的世界。感谢这本诗意缠绵,花语馨香的书。开卷,即可随四季流转,赏花色潋滟。掩卷,可见房前屋后,街边巷角,满目百花争艳,口吐芬芳,讲述着中国人的花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