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青岛1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你家的吗?

青岛1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你家的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和旅游部(简称“文旅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青岛共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都是什么吗?编编今天带你们来看一下~~

1鸳鸯螳螂拳

鸳鸯螳螂拳是鸳鸯门派六大精髓之一,鸳鸯门派还包括鸳鸯内家功、鸳鸯门医术、鸳鸯门长拳、鸳鸯门兵器、鸳鸯门散打。据悉,孙丛宅是第四代弟子中唯一全面继承鸳鸯门派所有精髓的传承人。据了解,中华鸳鸯门派由春秋战国时期白猿所创,源远流长已达2700余年。鸳鸯螳螂拳讲究一招一式皆克敌制胜,技击性很强。同时,鸳鸯螳螂拳以内家功为根基,修身养性,套路动作左右对称,肢体得以全面协调灵活开发,使身体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有很高的健身养生。

2胡峄阳传说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是青岛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出自何人之口?他就是即墨县流亭人(今城阳流亭)胡峄阳。他精通周易,料事如神;饱读诗书,留下数部著作,因他结合天文地理、人间万象研究《易经》,推测天道人事多有灵验,在世时已被民众视为“活神仙”,产生了许多有关胡峄阳的神奇传说。 

3崂山民间故事

崂山民间故事门类广、数量多、内容丰富,从现已搜集到的崂山民间故事内容推断,崂山民间故事最早发生于远古年代。据《山东省志·蒲松龄传》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32岁的蒲松龄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受当时崂山民间传说故事的启发,以崂山耐冬、牡丹和崂山道士为题材写成了短篇小说《香玉》和《崂山道士》,这也是最早记载崂山民间故事的文字。

4崂山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崂山是中华道教胜地,其道乐有独特之处。崂山道乐经曲,多由上古时期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成,具有强烈的东夷文化气息。后来,风行全国的"十方经韵"传入,融入了崂山道乐。金代,全真道北七真来崂山传真布道,特别是丘处机三次来崂山,把崂山道乐和十方道乐进行了广泛交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和档次齐备的道乐体系。嗣后,崂山道乐分为"内山派"和"外山派",特别是外山派道乐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参与各种民俗活动,促进了崂山地区传统吹奏乐的蓬勃发展。

5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传于胶东半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胶东大鼓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唱来交代故事,捕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说得亲切,唱得动听。其特点是简便易行,一两个人,一两件乐器,甚至一个人带着击节鼓板,不需化妆,不需行头,走到哪里就说唱到哪里。[1]  胶东大鼓音域宽广,音调高低变化很大,高亢又婉转,十分丰富、动听,一直保持着健康纯朴的乡土气息。

6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

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7柳腔

乾隆年间,即墨以西水旱、虫灾相继来袭,群众背井离乡,来即墨者甚多。因乞讨困难,便利用他们当地的小调,在乞讨时演唱。当时灾民演唱的曲调即流传于民间的“肘鼓子”腔,该声腔流传到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曲、秧歌相融合,形成了新的声腔——柳腔。

8茂腔

胶南是茂腔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据《胶南县志》记载,茂腔源于明代中叶的“姑娘腔”、“肘鼓子”,1800年前后,民间艺人吸取各地肘鼓子之长,糅进本地民间小调“老拐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肘鼓”。清咸丰、同治年间,“本肘鼓”与苏北“海冒调”相结合,形成了新唱法,称为“冒肘鼓”,也叫“茂肘鼓”。

9周戈庄上网节

周戈庄上网节是青岛地方民间节日之一,属于渔民的节日。已有500余年的发展历史。起初,面对浩瀚的大海,渔民们显得无能为力,只能祈求幻化中海神的保佑,逐渐形成了对海神的崇信和祭海民俗文化。

10孙膑拳

孙膑拳共三百六十五手由四架组成,分别是母架三十二手、小架六十四手、大架九十六手、中架一百七十三手(中架打八方秘传九盘),还有孙膑拳对练及孙膑拐。因其演练出击时常以长袖藏手,故又称“长袖拳”。属于传统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盛名久远。

11螳螂拳

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

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

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12秃尾巴老李传说

秃尾巴老李传说是青岛的民间传说故事。没尾巴老李是个传说中的神,但他也是即墨英雄好汉的代表和象征。没有尾巴的黑龙,实际就是经日晒雨淋皮肤黝黑的庄稼汉形象。他那勤劳朴实,刚强率直,惩恶扬善,不畏强暴的脾气,不正是代表即墨人的性格和品质吗!“孔孟之邦”的厚重仁义,加上濒海地域的开阔恢弘,陶冶了即墨人独特的性格。

13徐福传说

徐福传说是青岛古老的民间传说之一。徐福,即徐巿,字君房,秦时齐地(今山东龙口,即原黄县)人,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登泰山勒石颂德。然后经黄县、腄县,攀成山,登芝罘(今烟台)山,南下琅琊台,逗留3个月。在此期间,秦始皇看到海州湾内出现海市蜃楼,认为是仙人所显,遂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寻求长生不死之药。徐福入海数年求药不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是与群众生活的文化表现形式

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我们只有好好保护和传承

才能让中华文明永久的延续下去

{ "data": { "showid": "iju9Qv,gGpQo7,s3UINL,QU6AYK,EcwDbW,gPLBTS,Ntdh1u", "noAdCode": { "data": { "tuid": "u6982601", "titleLineHeight": 0.48, "paddingLeft": 0.4, "paddingRight": 0.4, "code": "", "adHeight": 220 }, "script": "baiduItinfo.js", "callback": "baiduImgTxt" } }, "script": "h5360.js", "callback": "h5360" }

相关知识

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是一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插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绢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菊花石雕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是什么?蚂蚁新村知识问答
揭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到底是啥?
【盆景技艺】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铁花(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首届培训与交流活动纪实:课程

网址: 青岛1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你家的吗?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10172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篇: 第二届青岛樱桃花节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