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把式”不简单 精通“植物语言”
莱西市农艺师解文新与植物“交流”40多年 曾坚持19个小时记录植物生长
“万物皆有灵,植物也有喜怒哀乐、有语言,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大多数人都是在‘盲种’,白白浪费了很多资源,我这辈子就是要干好一件事,读懂庄稼的语言,让农作物少生病、不生病,在节本增效的同时实现绿色种植。”说这话的是莱西市农艺师解文新,在他眼里,农作物和人一样,任何症状都反映了内在的问题,为了读懂农作物表征与内在的联系,解文新花了40多年的时间。
一本书开启一个新世界
1978年,17岁的解文新告别校园,开始跟着父亲学种地。不同于其他农民,解文新的父亲在种地方面有着独到见解,他首先交给解文新的不是锄头和铁锹,而是一本书——《植物生长发育诊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种地不难,关键是要用心钻研。”时至今日,解文新还清晰记得父亲的教诲。从此,这本书成了解文新的启蒙老师,开启了他植物世界的探索之旅。
1981年,解文新发现尚处于生长期的西红柿长势弱却开花了,这是怎么回事?他仔细观察,发现西红柿的叶尖耷拉、土壤干燥,根据农作物症状表现和书本所学,解文新判断西红柿缺水了,但村里老人都说处于开花期的西红柿是不能浇水的,包括《西红柿栽培技术》上也介绍开花期不能浇水。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解文新拿出一亩地的西红柿做起了对比实验,他给这批西红柿偷偷浇上了水,几天后,浇上水的西红柿长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之后,解文新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种地不能生搬硬套,而要遵循“植物语言”,科学种植。
坚持19个小时记录“植物语言”
解文新认为,植物世界生动有趣,植物就是老师。为了记录蔬菜各生长期的特征及不同的病虫害症状,解文新常常从4点到23点不间断地蹲守在地里观察,并先后购买了多部相机,用于拍摄照片研究“植物语言”。慢慢地,他掌握了一些“植物语言”,迅速成长为庄稼种植的行家里手,村民遇到种植方面的问题都会找他帮忙解决。
每次到农户的地里看蔬菜病因或长势,解文新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大家讲解:“当黄瓜的叶片往上翘的时候,它是在说‘温度太高了’,当叶尖下垂了,它是在说‘我渴了’,当地表苔藓过度生长时,它是在说,‘别再喂我化肥了,我吃撑了。’农作物也会说话,需要你仔细观察。”从此,解文新被大家称为“庄稼语言大师”。
解文新在葡萄园里。
大师也有被难倒的时候,1992年,解文新经营了一家农资店,一天,一名种植户拿着一棵西红柿病株找到解文新。解文新仔细看了看病叶,发现叶片上有多角形病斑,但他难以确定到底是真菌性霜霉病还是细菌性角斑病。这种情况下,一般农资店会将两种药都开上,觉得能治好就行,但解文新不这样想,他认为凡事必须有根据,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精准诊断,要想精准诊断靠肉眼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依靠仪器,他委托某农业大学买了一台1200倍的生物显微镜。在30多年前,一位普通农民能想到买一台显微镜来研究农作物,在全国来说,解文新也算是开了先河。
通过显微镜,解文新第一次看到了真菌的“面目”,认识了让庄稼生病的“幕后真凶”,解文新高兴地说,“有了显微镜,我可以更精准解读农作物的语言了。”从此之后,解文新的农资店成了实验室,但凡遇到不能确诊的疑难杂症,解文新总会借助于显微镜等实验工具。目前,解文新已积累了各种蔬菜水果病虫害及病原菌显微图谱上万张,这为他攻克一些果蔬的疑难杂症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广技术助农户创收超亿元
解文新通过“植物语言”与各种蔬菜打交道,“白天温度在20℃到26℃时,瓜类幼苗可以正常生长,子叶表现为平展;夜间温度高于16℃时,瓜类常表现为胚轴长,子叶往上翘;夜间温度低于12℃时,瓜类常表现为胚轴短,子叶呈弧状下垂。”解文新说,这就是瓜类子叶期的“语言”。
解文新在为葡萄疏果。
通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实践,解文新熟练掌握了果蔬病虫害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练就了一套“独门绝技”:通过果蔬叶片角度、叶片与叶柄夹角来判断温度的高低,通过叶片颜色判断各种营养元素的盈亏,通过地表颜色判断土壤问题。“‘植物语言’直观、通俗易懂,看到症状就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以及时应对。”解文新说。
为了让自己的技术帮助更多农户,从2000年开始,解文新专职干起了农技推广工作。20多年来,他走遍了青岛、烟台的多个区市,还到平原、定陶、兰陵等地授课,通过田间地头指导、手机微信答复等形式,累计开展培训上千场,培训农民学员4万余人次。2010年解文新开始专门研究甜瓜、黄瓜、番茄、葡萄的种植技术,他每年管理葡萄种植大棚上千亩,帮助农民创收超亿元。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植物语言”,2018年他编写并出版了《甜瓜优质高效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新技术》一书,同年,解文新被陕西农林卫视聘为《中国农资秀》栏目“全国农业专家顾问团”特聘专家。(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孙晶 通讯员 江玉萍 摄影报道)
人物名片
解文新
年龄:62岁
身份:农民高级农艺师
我这辈子就是要干好一件事,读懂庄稼的语言,让农作物少生病、不生病,在节本增效的同时实现绿色种植。”
心声
读懂“植物语言”和“土壤语言”
如今已62岁的解文新每天依然忙碌着、学习着,记者采访时,他还在自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学》。“栽培中很多问题与土壤相关,因此这三年来我在研究‘土壤语言’。”解文新告诉记者,未来他会将“植物语言”与“土壤语言”相结合,继续深入研究植物的栽培种植及病虫害防治。
每次参加培训或比赛,头发灰白的解文新坐在一群年轻人中显得有些特别,但他身上的那股好学上进的劲头却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解文新笑着对记者说,“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做那勇立潮头的浪!”
当记者问起解文新坚持学习的动力是什么时,解文新表示,“现在农业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从品种到技术到模式,我不敢停下学习的脚步,我担心一旦止步就会迅速被淘汰。”解文新介绍,去年10月,他参加了由青岛市农技中心举办的青岛市首届农民教育培训教师技能竞赛并获得了二等奖,他被授予青岛市农民教育培训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并获评“农民高级农艺师”。今年,解文新参加了由青岛市农技中心举办的青岛市农民教育培训教师说课竞赛,获得三等奖,被聘为青岛市农民教育培训“农民讲师团”教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相关知识
福州市种子植物地理分布新记录
《植物名实图考》新释
志愿者招募 | 植物物候观测,记录花草四季“心情”,关心植物的你,不要错过~
植物生长记录
历史名人赵文洲:擅长插花技术 精通树桩盆景制作
植物语言
东北山桃草属植物新记录
云南又发现30个植物新记录种
植物未解之谜;植物的情绪之谜
文竹生长记录
网址: 青岛农艺师解文新精通“植物语言”,曾坚持19个小时记录植物生长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105143.html
上一篇: 葡萄园土壤酸化相关问题 |
下一篇: 引起设施温室葡萄栽培土壤劣化的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