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仙女圈”位于非洲西海岸纳米布沙漠,其中央不长草,周围的草长得茂盛。下左图为“仙女圈”景观图,下右图为非洲南部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2013年,德国植物学家尤尔根斯研究发现,“仙女圈”的形成可能与白蚁密切相关。白蚁喜阴凉潮湿,多以草类植物为食。一般白蚁巢穴位于地下2米左右,但纳米布沙漠的白蚁巢穴却在地下5米以下,且多分布在“仙女圈”中央土层下。“仙女圈”附近沙漠年降水量在100毫米左右,雨期极短,“仙女圈”中央下层泥土较为潮湿。尤尔根斯认为,沙漠白蚁为保证自己存活,将“仙女圈”内的草啃食,使“仙女圈”无植被覆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仙女圈”结构。
(1)“仙女圈”所在沙漠地区上升气流极弱,简析其原因。
(2)试分析纳米布沙漠白蚁巢穴深原因。
(3)尤尔根斯认为“仙女圈”形成与白蚁有关,请结合材料说明该观点。
参考答案:
(1)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地带,气流下沉;沿岸寒流使近地面大气降温,造成该地气温下冷上热(或形成逆温层),空气稳定(不易产生对流现象)。
(2)该地白天太阳辐射强,沙漠升温快,地表温度极高,地下深处温度相对较低;白蚁喜阴凉潮湿,沙漠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深处土层潮湿,水源相对充足;地下深处潮湿的土层使土温增长缓慢,适宜白蚁居住。
(3)白蚁把“仙女圈”内的草类啃食干净,形成中央“荒漠化”;该圈内的雨水下渗更快更深,增加了地下水量;使中央土层下的白蚁巢穴阴凉潮湿利于其生存;同时,部分地下水流向周围,利于“仙女圈”附近草类的生长,保障了白蚁的食物来源。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吕德里茨港建立于1883年,港口最初从事外向型渔业生产、海鸟粪生产等活动。1908年,吕德里茨港附近发现钻石矿,一大批抱有钻石梦的年轻人聚集到吕德里茨港附近的沙漠中,哪怕几个月都很难吃上一顿热乎饭。随之而来的是卡曼斯科镇的慢慢兴起,人们修建了学校、医院、娱乐场所以及大片的住宅区。但这座曾繁华一时的城镇后来渐渐落寞,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被彻底废弃,淹没在一片沙丘之中。下图为吕德里茨港及卡曼斯科镇位置示意图。
(1)吕德里茨港附近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名为百岁兰的植物,茎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子,叶子上多气孔,且夜晚张开,根深3—10米,推测百岁兰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2)分析吕德里茨港海鸟粪资源形成的条件。
(3)说明起初聚集到吕德里茨港附近的人很难吃上热乎饭的原因。
(4)推测卡曼斯科镇废弃的原因。
参考答案:
(1)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较高,茎短,只长两片叶子,可减少蒸发;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夜晚海面水汽遇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雾,故叶子上多气孔,且夜晚张开,便于吸收水分;沙漠地区气候干燥,根深3—10 米,便于吸收地下水。
(2)沿岸本格拉寒流为离岸流,渔业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海鸟聚集,海鸟排泄物多;因该地气候干旱,鸟粪分解和流失弱;沙漠环境受人为干扰小,鸟粪长年积累,形成丰富的鸟粪资源。
(3)地处热带沙漠,缺乏木材等燃料;区域经济发展落后,从外部运输燃料的能力有限,且代价高昂。
(4)地处热带沙漠,自然环境过于恶劣,钻石矿开采成本高;随着钻石矿的开采,该地钻石矿资源日益减少;世界其他地方钻石矿的开采、世界钻石价格相对下降等的冲击。
典型例题三: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部沿海的穆龙达瓦,有一块延绵几十平方公里的猴面包树林。枝头经常是光秃秃的,一旦雨季来临,它们就利用自己粗大的身躯拼命贮水,吸饱了水分后,便会长出叶子(如右下图),再过一段后会开出很大的白色的花,花期是5月至8月。猴面包树浑身是宝,树叶可当作蔬菜食用,一棵树所结的面包果就能养活1-2人;面包果还可以用来制作果酱或酿酒;树皮剥下来可用来织布;树干含有大量水分,木质松软,是造纸的好材料。成年树干高达25米,充满水分的树干直径可以达到12米,近年来海南省部分植物园已经引进栽植了猴面包树,用以观赏。
材料二下图为沿 20°纬线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地形剖面图和甲、乙两地气候统计图
(1)根据材料,说出猴面包树的生长习性。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判断乙地气候类型并分析成因。
(3)有人提议可以在海南省大规模栽植猴面包树用以城市绿化,请分析该提议是否合理。
参考答案:
(1)喜高温、耐干旱、忌湿热
(2)热带雨林气候 纬度低,气温高;东南信风从海洋带来丰富水汽;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3)观点1:合理,猴面包树形态特别(可以用作观赏),用以城市绿化景观独特;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猴面包树耐旱,喜高温,气候条件适宜种植;价值高,具有综合效益;观点2:不合理,外来物种有风险,容易引起生态灾难;树木高大粗壮,占地面积大,对其他交通等基础设施有干扰;海南气候较湿热,猴面包树不能适应,达不到
典型例题四: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戈壁红驼”是蒙古族原始传统畜种之一,生活在内蒙古狼山与中蒙边境间的荒漠草原,属游走性动物,采食范围大,食性广杂,以梭梭、骆驼刺等盐地沙生植物的嫩枝为食,繁殖缓慢。梭梭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植物,其根部寄生有次生植物肉苁蓉,但根部多鼠洞,威胁其生长。戈壁红驼能与草原生态互促共生、良性循环。但由于种种原因,在2002年前,红驼数量锐减。2004年,当地成立了“戈壁红驼事业协会”,并探索出“牧户+协会+公司”的新发展模式。经过十多年的保护性发展,2016年戈壁红驼数量已达5万余峰。如图为我国局部区域图。
(1)分析2002年之前戈壁红驼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
(2)分析戈壁红驼能与草原生态互促共生、良性循环的原因。
(3)说明“牧户+协会+公司”发展模式对红驼产业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
(1)自然环境恶化,生存活动空间越来越小;繁殖缓慢;管理不便,牧民养殖意愿降低;养驼效益低,牧民养驼积极性差。
(2)红驼食性广而杂,游走的进食方式有利于植被的恢复;戈壁红驼粪便散落在荒漠中,能改善土壤,促进沙生植物生长;红驼啃食植物嫩枝时,可能踩塌鼠窝,减轻鼠害;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有利于红驼生存空间的扩大,促进其数量增多。
(3)对牧民进行技术指导,规范养殖;对产业起到协调和管理作用,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实现驼产品的就地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形成具有本地特色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化经营;注册商标,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市场。
典型例题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纳马夸兰沙漠(左图)有着5000万年的历史,年平均降水量约150毫米,部分区域不足50毫米,每年有150天左右是雾天。国际生态保护组织认可纳马夸兰沙漠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区,区域内有超过3000种植物,其中多肉植物超过1000多种,占全球多肉植物种类的10%。多肉植物(右图)叶小、肉厚,通常生活在气温偏高、降水量少且有明显干湿季交替的地方,有少量雾气和露水即可满足其生存需要。为了存活,在某些时候纳马夸兰地区大部分多肉植物会选择“休眠”度过。
(1)分析纳马夸兰南部地区适合多肉植物生存的气候条件。
(2)分析说明纳马夸兰沙漠多肉植物种类众多的原因。
(3)推测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进入“休眠”的季节,试从气候条件解释其原因。
(4)说出纳马夸兰北部地区可观赏“飞沙入海”的奇景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纬度较低,气温偏高;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量少;冬季受西风影响,冬雨明显,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多晴天,昼夜温差大,露水多;受寒流影响,沿岸地区多雾,提供水分来源。
(2)沙漠形成早,生物进化时间长;地形地貌多样,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空间;沙漠南北狭长,水、热条件差异大,形成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少量雾气和露水存在使肉质植物可长期存活,大量繁殖;沙漠气候恶劣,人口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3)夏季。原因:夏季气温高,降水少,蒸发强;进入休眠状态,生长减缓,减小水分的耗费,以维持生存。
(4)受副高与寒流影响,沙漠一直延伸到海岸;在离岸的东南信风吹拂下,沙土飞起落入海中,形成“飞沙入海”景观。
相关知识
临夏花儿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临夏花儿与地理环境关系
看云南,生物多样性、文化多元性之花尽情绽放
【地理素养】地理环境与植被关系归纳,看高考地理如何考察 植被类型及分布
植物的物种分化与生境适应.pptx
有机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积极的影响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个诗句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环境影响生物.(2)在沙漠地区植物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 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远离大陆的某小岛上生物种类丰富。科学家在岛上发现了一种开有白色或蓝色花的新植物,他选取了不同花色的植株进行杂交,结果如图(相关基因用A、a表示
一朵花能开放多久?——昆明植物所在花寿命生物地理格局及进化适应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生物技术(对生物或生物的成分进行改造和利用的技术)
网址: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适应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12781.html
上一篇: 图文精解花卉生产技术 |
下一篇: 名校毕业=高薪资?《华尔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