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龙门乡村】“三驾马车”拉动花竹新发展

【龙门乡村】“三驾马车”拉动花竹新发展

毛茶与民宿,带动花竹发展。

微自然拓展基地一系列项目和课程,对于城里学生而言充满了新奇。

自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包括花竹在内的南昆山,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都是以竹木为生,造纸烧炭。光绪版《广州府志》记载,南昆山“男女终岁营营,取给簧箐,绝无外物”,可见当时南昆山全民造纸的盛况。在清代咸丰版的《龙门县志》中,《货品》篇中蓝瀵纸名列首位:“蓝瀵纸,出蓝瀵山……近岁出纸,多于从化流溪运赴省城、佛山、石龙者不绝”。南昆山的造纸盛况,一直持续到解放之后。

改革开放之后,南昆山造纸业逐渐成为过往。在南昆山曲折的山道深处,零星地散布着一些古旧的民居,这些民居和毛茶一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属于南昆山,沉寂而宁静。近年来,随着南昆山旅游经济发展,花竹利用自身优势,在二坑村民小组,利用原住民的旧房子,最大程度上保持原有结构,大力发展富有特色的原始乡村民宿产业;种植特有的南昆山毛茶,并成立云尖茶叶合作社,使南昆毛茶,走出大山,滋养更多爱茶人。

与毛茶和民宿并驾齐驱的南昆山,推广自然教育,创建亲子营地。随着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完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花竹,正日渐兴盛起来。

毛茶

世间罕见的神奇精灵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茶为国饮,自古以来以山溪之水,煮明前之茶,便是中国人向往的雅事。在溪流丰沛的南昆山,配上野生的毛茶,能让这种雅事格外清新脱俗。

毛茶,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一种天然无咖啡碱的珍稀茶叶资源,如同大山的精灵,仅分布在南昆山海拔600米以上的各个峰峦之中,与竹林乔木杂处,只要有一缕阳光,便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在过去,山民采来用以熬煮凉茶,化滞消郁,功效极好。对于曾经山蔬野食,寡淡粗粝的南昆山人而言,那种清香苦涩,满口回甘的毛茶味,是他们生活中最好的良药,也是他们对南昆山最美好的眷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毛茶,作为南昆山的山货,一直处于野生状态。经常走山的人会记住每一棵大茶树的位置,每年的清明时节,都会按照记忆中的路径,进入深山寻茶采茶,随着茶果的散落,这些茶树也不断繁衍,每次沿着旧有的路径采茶,总会有一些新发现和新收获。这些路径代代相传,每家每户都不一样,虽然翻山越岭十分辛苦,但所采摘的茶叶十分有限,仅够自家饮用,因此并不为外人所知。

作为一种可供饮用和药用的珍稀茶叶品种,南昆山毛茶并不为人所熟悉,独有南昆山人近水楼台先得月,能有机会时常品尝,这里寿星众多,当地人将其归功于毛茶的功效,因此称其为“百岁茶”。南昆山毛茶真正走进科学家的视野,还是在1981年,在著名植物学家张宏达教授的研究和推动下,南昆山毛茶逐渐登堂入室,开始惹人注目。

作为土生土长的花竹人,张伟良出生于二坑村小组,这里地处南昆山腹地,四周雄峻的大山和潺潺的溪流,留下了他很多童年美好回忆。儿时的他,经常徜徉于碗口粗的毛茶树下。长大之后,在珠三角创业的他,常常怀念家乡那一捧山茶的香味。最后,他还是放下了大城市的繁华,回到了偏远而宁静的花竹,担起社区主任的重任,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带领乡亲们一起,成立云尖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推广南昆山毛茶。

车沿着曲折的山道一路前往合作社的二坑坳种植基地,两边的竹林和树木郁郁苍苍,十分茂盛,正值中午,清凉之气,沁人心脾。张伟良一边开车,一边介绍起毛茶:“南昆山毛茶不含咖啡碱,只含可可碱,其嫩叶制成的茶叶供饮用,不会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晚上饮用后不会影响睡眠和休息,反而有促进睡眠的作用,能让人睡一个安稳的好觉,这是目前市售茶叶无法相比的。由于其含有较多的可可豆碱,还能使血管舒张、软化,因而有降血压的作用……”对于这种神奇的植物,他如数家珍。

离花竹大约8公里车程,便到了二坑坳种植基地,这里山势起伏相对平缓,坡度较低。高大的乔木下面,分布着众多的毛茶树,与普通茶树不同,毛茶芽头较少,但是十分茁壮,透着一股山野之气。除了那些枝株大小差不多的种植茶,还有些胸径超过十厘米,树高三四米的原生野茶。站在山道上,隔着十几米远,透过茂盛的草木,张伟良都能认出那些野生茶。经过多年的培植,张伟良和合作社的种植户们一道,摸索种植技术,除了过去传统的播种种植法,他们也已经熟练掌握了扦插分株法。这不仅提高了种植效率,也大大缩短了毛茶产出年限。而今,这里已是惠州市珍稀茶树品种资源南昆可可茶种植示范基地,合作社已有近百户农民加入,毛茶种植面积达500余亩,成为推动花竹文旅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南昆山毛茶一年采摘两次,又以清明时节采摘的茶叶最好。采摘回来的茶叶经去涩,炒干,搓揉,制成条状茶叶。在继承传统炒制工艺的同时,为了迎合市场,南昆山毛茶还进行“绿青改红”工艺改良。此外,南昆山毛茶不会因贮藏时间长而失去饮用和药理价值。相反,贮藏时间越长,其药理功效则越显著、茶价越高,因此,南昆山毛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随着林下经济的发展,合作社不断壮大,南昆山毛茶正走出深山,越来越多地为人所称道和喜爱。

民宿

旧村落的坚守与重生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南昆山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南昆山的民宿开始发展起来。1994年,广州人巫露平带着一家人来到南昆山,在中坪尾建起了南昆山第一家民宿(高山别墅),民宿建立在森林的隐蔽处,追求森林、建筑与人的和谐。这间民宿,开启了南昆山民宿发展的先河,在带动乡村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村民的观念转变和共同致富。

在南昆山,并不是所有的村子都能像中坪尾一样,还有很多地处偏远的村子是沉寂的,也面临着空心和荒废的危机。曾经,僻处南昆山深处的二坑就面临这样的困局,由于道路不通,远离圩镇,年轻人纷纷走出村子,只剩下三两个老人留守。很多老房子都空置废弃下来,任风雨侵蚀,独自倾颓荒芜。时光仿佛将这里忘却,任外面日新月异的发展,这里仍保留着原始风貌。

2013年前后,背包客琪琪、驴友阿飞等陆续来到龙门南昆山徒步,他们走进了遗世独立的二坑小村。这里沿着山道次第分布的房舍,偶尔响起的鸡鸣狗吠,淙淙的溪流,阵阵的风声,清凉的气候,都让他们感觉焕然一新,仿佛心灵有了皈依之处。要打造一个小景观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要打造一个小环境,则是不容易做到的,尤其是像二坑这样坐落在大山深处,几乎从未被破坏的原生态村落,在当下是比较少的。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渐渐地二坑村名声开始在驴友圈传播开来,年轻的背包客开始回到二坑村,租下饱经沧桑的老房子,开始在这里建造民宿,成为民宿主,并长居于此。慢慢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纷纷来到二坑,并逐渐在二坑村建立了数家民宿。与中坪尾的现代家庭旅馆不同,这些民宿基本保留了原来民居的样式和结构,配上新中式的简约装修。在这里,既可以享受城市里的精致,也能享受到乡村里的自由。

二坑,这个几近消亡的小山村“活”过来了。对于广州、深圳等大都市的人而言,暂别都市的喧嚣,寄情于山水之间,住在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改造后的泥砖房中,每日清晨闻鸟啼而醒,夜伴山月同眠。在南昆山的草木虫鱼之间,寻找迥异于城市里的质朴天真,显得十分有意义。

虽然只有几家民宿,但是每家民宿主人,都有故事,有绝技。有的是资深驴友,有的是资深设计师,有的是背包客,他们共同在二坑,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二坑村的木舍品21号民宿临溪而建,掩映于竹林之中,这座看似普通的民宿,由广州著名室内设计师胡晓奇历时一年之久倾力打造而成,建筑外观沿用“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瓦顶泥墙,白色的窗套,加上黑色的铝合金窗框,纯玻璃的护栏以及烧面芝麻黑石勒脚,“修旧如旧”之中可见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演绎出现代广东乡村民居建筑外观的新典范。

虽然地处南昆山深处,山道蜿蜒曲折,但是二坑的民宿十分火爆,除了平时来的散客,有时候团队过来团建,整个村子的民宿都会住得很满,在节假日,这些民宿房价基本能上到500~800元一间。民宿的兴起也为村民经营的农家乐带来生意,进而带动周边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二坑村小组作为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特色民宿示范村,逐渐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成功案例,为南昆山乡村旅游之变提供新的样本。

研学

南昆山上的自然微课堂

在花竹走访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身着不同校服的孩子,他们数人一队或数十人一队,沿着花竹周边的森林、小溪、田野进行研学。

微自然拓展基地的创始人冼泽波,是花竹土生土长的“80”后大男孩,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大学毕业之后他留在了城市,从事导游职业,走遍了珠三角和全国的旅游景点,在导游工作中他发现,很多城市里的孩子对一些游乐景点兴趣并不大,反而对旅途过程中一些自然景观和自然知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让他情不自禁想到了家乡,南昆山深处的花竹,那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和喧闹,竹海深林,农田屋舍,有很多自然之趣。

于是在2013年,他毅然决定辞去工作,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到了家乡花竹,在这里开启了微自然课堂的研学活动。他将小时候在家乡玩耍的记忆进行了归纳和分类,结合自己从事导游工作的经验,将研学内容归纳之后分为自然观察、自然手工、自然拓展三方面,设计了一系列项目和课程,充分调动孩子的视、听、触、味、嗅等联接自然的感观通道,让孩子深度拥抱大自然,健康快乐成长。

在自然观察方面,他的团队带着孩子们深入森林,观察动植物的成长,识别中草药等植物的特性,让课本上的知识走进现实。在自然手工方面,带着孩子制作弓箭、竹灯、米饼、竹筒饭等。自然拓展方面,带领孩子们溯溪、越野、速降,提高他们野外的生存技能。这些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充满了新奇。因此深圳、广州、惠州等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纷纷组织学生前来体验,这其中深圳的学生尤其多。

这些年随着微自然研学的不断发展,冼泽波开始将视野跳出南昆山,在麻榨等地建设新的基地,让孩子们体验南昆山的自然魅力的同时,也能体验麻榨的稻作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冼泽波自己也不断成长,先后考取了一星户外爱好者课程培训证书、一星户外领队证书等。

据南昆山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像这样的研学团队,每年都有数万人,为花竹带来丰富的人流量的同时,也为花竹及周边的餐饮、民宿带来了人气。

来源:惠州日报

统筹:梁丽通、陈云辉

撰写:曹杰文字工作室

原标题:《【龙门乡村】“三驾马车”拉动花竹新发展》

相关知识

【龙门乡村】美丽经济 兰香李洞
农旅融合,龙门“兰花+旅游”成乡村游新线路
原平市大龙门牡丹花海品山水龙门圣境寻古松
龙门筹建现代兰花产业园
【大山经济看龙门】龙门:将兰花产业培育成富民富村朝阳产业
龙门打造万亩兰花产业集群
让四季花如锦促“花经济”越开越艳
龙门:将兰花产业培育成富民富村朝阳产业
喜迎世园会 邛崃启动“花重龙门山 文艺颂世园”采风创作活动
沐川乡村旅游花开正好

网址: 【龙门乡村】“三驾马车”拉动花竹新发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13827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广西手艺人让非遗“活”起来
下一篇: “古老”与“新潮”碰撞,让非遗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