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央视又请他上节目了,竹子在他手下生花,突破无数人的想象

央视又请他上节目了,竹子在他手下生花,突破无数人的想象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李蔚

这是周桂新第三次上央视了,继前两年登上央视后,这一回他又带着心爱的竹雕艺术,于9月9日晚9点登上CCTV3《今晚看你的》节目,与观众分享他的12件作品。

微信图片_20210906190157.jpg

周桂新(右三)带着作品在CCTV3录制节目

节目中,他带去两件橄榄核雕——指端的八仙玲珑灯,转动外一层,可窥见里一层的八仙像走马灯一样,一个个坐着宝骑而过,精美又有趣。

周桂新,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三年,他成了央视的常客。

2019年,CCTV-17《乡土》栏目组来到东阳,采访周桂新和非遗锡艺传承人卢晓侃,跟着他上山选竹、设计雕刻、打坯修光,花了半个月的工夫;2020年,他携一清代竹根雕和自己的竹根雕作品,参加CCTV-2《一锤定间》栏目的录制,专家给古董估价几十万的同时,也对他的作品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去年,他成为浙江省“五个一批”文艺人才孵化(名家培育)计划中的一员。这项孵化计划首期覆盖美术、书法、戏剧、曲艺、民间工艺等五个浙江在全国第一方阵的艺术门类。其中,民间工艺类团队的孵化对象有18人,他是东阳市唯一入选者。

1、

周桂新入选,没有悬念——

当面对一段竹子或竹根,按老法子,理所当然是以奇制奇,以奇雕奇。材料的底子就要好,毕竟在上面腾挪施展,只有做减法,没得用加法。

而周桂新,却赋予了一段普普通通的竹子以生命,在其上,又长出一个小小的宇宙。

微信图片_20210906190206.jpg

《西游记·定海神针》

比如这件《定海神针》,古典的白描传统风格,定格成立体的造型,仔细看,随意形转流淌的竹木材质,又暗涌着一股现代创意。

承托起齐天大圣的浪花,以及龙宫水族被惊扰后洄游而生的波纹,都是通过同一段竹子的大胆“位移”而完成。

也就是说,这件作品中,没有“无中生有”的黏贴。这一幕经典画面,靠的只是一段竹子的转化、生发。它所伸展出的空间和创造力,令人匪夷所思。

被惊到的不止我一个。

微信图片_20210906190225.jpg

《西游记》系列作品

前几年,《西游记》系列作品在日本展出时,一位日本外交官员与中方的朋友谈笑风生地经过展台,对方多问了一句,得知眼前的作品来自一整段的竹子“生花”时,顿时愣在现场,好一会儿才“活”过来。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院长常沙娜,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一次“中国好手艺展”上,看到周桂新的《西游记》作品时,也竖起大拇指点赞了好久。

2、

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作品。第一次见识周桂新“移位加法雕刻”作品的人都这么说。

这个独特名字的技法,是周桂新的独创。“比方说,一根竹子只有5厘米长,我用移位,可以让它长到30厘米,40厘米。以一段竹子为母体,不断分裂出不同的个体,但又与竹子本体藕断丝连,达到作品长宽长高的效果。这就是空间的加法。”周桂新说。

《蜻蜓之音》系列作品

是不是一种竹子的延伸?

“不只是延伸,只追求长度,它会断。”周桂新说,竹子本就易断,芯子更直更脆,一拗就折了。但他跟竹子在一起30年了,“它在我的手上,会变得比较软。”

移位加法雕刻最初只是周桂新的灵光一现,从拓展出来的一根枝条上,多加上一只蝉,一只鸟,一朵小牡丹……

一次又一次,一段平平无奇的竹子,经过割裂、旋转、烘烤、弯曲、定位、雕镂,融入东阳木雕的平面浮雕、圆雕、半圆雕以及镂空雕、线刻等技法,他拓展着竹子的变化,构图越来越饱满,气韵越来越生动。

比如这件《荷韵之声》,细长的荷茎要撑起直径6厘米的荷叶,还要再现风吹叶摆的姿态。如何让荷叶稳稳立住,细细的荷茎不会折断,怎么都觉得这件作品的完成是被吹了一口仙气。

“最后要完成一件作品,需要一边设计,一边移位,一边雕刻,往复循环。”周桂新的作品,从来不画图纸,也没有定位。他就靠着几十年来,摸透了竹子的习性,因地制宜地进行构思,指挥着手下的刻刀。

3、

作品《春天来了》,是在一节寻常竹子上,抽长出一棵春天的树。叶子还未长满枝头,历冬而来的树干藤条还有点干秃,这棵树却是乡间娃儿的游乐园,爬树的,攀藤的,荡秋千的,一派嬉戏图。

作品在香港展出时,曾被一位客商看中,追到东阳想买下这件作品。

周桂新不舍得,“这件做的是我自己的故事。”那三个在爬树攀藤的小孩,其中一个就是他,还有两个是发小。

东阳周店,是周桂新长大的地方,也是他现在工作室的所在。

30多年前,16岁的周桂新趁暑假,瞒着家人当了两个月木雕学徒。9月开学,他不再去学校,“家里条件不好,我不读书是想撑起这个家。”

没几个月,周桂新的木雕手艺就赛过了一般的同行。他常常去看老前辈的东西,提高眼界和审美,回来就细细地琢磨。

“学好了,能过上很好的生活;学精了,能做更好的事情。”那时候的周桂新,还不知道什么是更好的事情,但肯定是“更好”。

4、

从木雕转到竹雕,很偶然。周桂新的一个同行跟他讲,竹根做起来挺好玩的。

“竹子,怎么会这么好看。”他初涉竹根雕,就被竹根原生态的样子吸引住了。竹衣、竹根须,还有一整圈的竹顶(竹根部的花纹),“竹子是中空的,一段竹子厚度也不均匀,碰上竹节可以雕得很深。竹雕,比木雕更有意思。”

《祖国之花》是一件竹根雕,周桂新用的传统技法,一层层深入,菊花、牡丹、月季、白玉兰。“往往雕到最深处,才知道最后能雕成什么样。”

“我想让人们发现竹子的内在美。”他有时用传统深雕,有时用移位加法,有时故意雕到尽处,雕透了,显露出竹子虚空的内部结构,可以看到藏在芯里的竹节。

就像《花好月圆》,各种技法叠加,一段竹子既留存着本来的生命体征,又在刻刀下或深或浅幻化出各种造型,“多好看。”周桂新说,在他眼里,每一段竹子都有不一样的美。

掉进竹雕世界里的周桂新,经常会做一个梦,梦中他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看到的都是精美无比的作品。

为了把梦中的作品,在现实中做出来,他常常在工作室一做一整天,甚至熬到凌晨一两点,“不会饿,整个人是愉悦兴奋的。”

5、

当下,周桂新最想完成的一件作品是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但他已经等了好几年,一直未动手,“我想突破。”

近20年前,他完成《水浒》的一百零八将,用的是传统竹雕法中的圆雕;多年后,他运用板雕的技法,再现了《红楼梦》里的经典片段;六七年前,《西游记》系列作品惊天出世,轰动中国工艺美术界;而最后剩下的《三国演义》,该寻找运用一种什么样的新技法来加以表现呢?

“要跟以前都不一样。我有了思路又推翻,有了思路又推翻,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击自己。”周桂新笑了起来,“不急不急,什么时候定下,什么时候就动手。”

还是回到初心。这是周桂新不断突破的终极意义。

《蜻蜓之音》系列

他回溯几十年来的竹雕之路,最高兴的是,他挖掘了竹子的平凡美,不再遵循以前竹根雕追求奇型的原料,无论是竹根、竹段、竹叉、竹叶,都能在他的想像和技艺下融合在一起,把它们变成更高雅的美。

木雕,用的材料往往是大树,生长好多好多年的大树。而满山遍野的竹子是取之不尽的,他可以把竹子用得淋漓尽致,从竹根到竹尖都不浪费,“这样的作品,更环保,更讲究生态,也更富有生命力。”

本文为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客户端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删除稿件、赔礼道歉、赔偿本文采编成本及维权支出等。侵权举报、版权合作请联系:qbwl@8531.cn

相关知识

2023央视元宵晚会,歌舞乐器百花齐放,曲艺杂技精彩纷呈
人与自然美美与共,国内首部自然园艺类纪录片《花开中国》今晚央视开播
中国与世界美美与共,国内首部自然园艺类纪录片《花开中国》今晚央视开播
美且有用”,走出镜头的央视记者对养生花艺诠释
马东的老婆这么漂亮,曾为他放弃“铁饭碗”,女儿遗传了妈妈基因
花开中国!央视纪录片《牡丹》讲述菏泽人桑秋华、孙文海的牡丹情缘
央视蛇年春晚节目“剪花花” 融合民俗剪纸与舞蹈艺术
《朝闻天下》 2013央视元宵晚会 花灯飞舞闹元宵 节目精彩纷呈
一年飞行167次!这位教授的信念点燃无数人
云南元宵“花”灯初上 央视舞台+万人狂欢“大显身手”

网址: 央视又请他上节目了,竹子在他手下生花,突破无数人的想象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13834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菜中珍品”,竹笋的营养价值
下一篇: 竹笋的好吃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