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房山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4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活动的第二期,由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与中国科学报社协办。当日,无论是绵绵阴雨还是滂沱大雨,都没浇灭小记者们的探索热情,往返车程超过150公里,他们却感到收获颇丰。
新闻课上勤思考
活动开始前,小记者团穿过展览区,来到与展览温室比邻的教室,参加了新闻培训。 在培训课堂上,中国科学报社记者通过案例,来帮助小记者理解新闻稿件的分类、要素和结构,讲解了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技巧、采访后的必备工作,以真实事件为例强调了真实性是新闻的底限,并根据第一期“探秘房山”反馈的稿件情况,分析了小记者们写作的特点。 培训中,同学们积极提问、踊跃互动,逐渐开始进入“小记者”的角色。
科学小记者培训课堂。
展览温室寻“国礼”
“‘王莲’的‘王’是‘女王’的王,不是‘帝王’的王啊!”新闻课堂后,小记者团及家长进入展览温室,跟随专业老师学习各类植物的习性、来源和历史,在水生植物室,大家了解到,“王莲”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发现它的植物学家将它引种在当时英国女王的花园里,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巨大叶片。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已有近百年建所历史,作为植物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温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修建,是北京市最古老的植物展览温室,也曾是全国面积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植物展览温室,这里包含有四季花厅、棕榈室、食虫植物室、多肉植物室等9个展室,收集展示热带和亚热带植物2000余种(含栽培品种)。
小记者们认真观察、记录着。
在菩提室,小记者们纷纷驻足于一株“国礼”菩提树前观察,这是20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国礼植物,其源自当年佛祖坐禅的那株菩提树。温室内,种植着的国礼植物还有阿尔巴尼亚主席谢胡赠送周总理的油橄榄,越南胡志明主席及越南使馆分别赠送的九重葛、凤梨等。 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小记者们一边听,一边描绘下感兴趣的植物的叶片形状、着生方式及花的形态,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记录,完成一幅幅自然笔记,收获感丰富。
小记者的自然笔记受到赞誉。
科学家展深感悟
撑着伞,蹚着水,小记者团来到科普展示中心,参观植物科学家精神主题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镒、洪德元、匡廷云、方精云、种康……在展厅里,认识这些植物学家的名字,了解他们的事迹,感悟他们忘我钻研的精神,小记者们学习得很认真。
小记者停驻在吴征镒事迹展板前。张楠摄
在一株株精选的植物标本展示柜前,他们跟随讲解老师的步伐,听他讲述采集、保管、制作标本的不易,和科技进步中植物学的发展。
雨中这一天,小记者团参观国家解植物园,了解丰富有趣的植物科学知识,感受和谐优美的园林风貌,见识到长得像开心果一样的花型,认识了拥有能承重一个孩童的巨大叶片的王莲,临摹了为了减少蒸腾作用而退化叶片,却通过茎进行光合作用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草麻黄,近距离观察了国礼植物,感受植物多样性时空演化,了解植物研究水平的飞速进步,体会到植物学家严谨治学、执着奉献的忘我精神,他们纷纷表示,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相关知识
全球杜鹃花属植物的进化历史和进化机制获揭示—新闻—科学网
2021年濒危保护植物学术讨论会在线召开—新闻—科学网
“植物高效碳汇”将开启生命科学绿色革命—新闻—科学网
科学家揭示十字花科植物免疫进化机制—新闻—科学网
大型食草动物将入侵的植物拒之门外—新闻—科学网
研究发现钾元素提高植物免疫的新机制—新闻—科学网
研究揭示植物维管束抗性新机制—新闻—科学网
研究发现气溶胶是植物细菌病害传播重要途径—新闻—科学网
研究发现利用真菌病毒保护植物健康新策略—新闻—科学网
植物对花蜜和花色素吸收研究获进展—新闻—科学网
网址: “植物王国”妙趣多 遇见科学解奥义—新闻—科学网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155580.html
上一篇: 地衣:石头上生长了6亿年的“花” |
下一篇: 中国药科大学招投标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