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苗族竹文化探析

苗族竹文化探析

苗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 在生生不息的历史演变和频繁的民族迁徙过程中, 苗族人民创造了悠久灿烂的竹文化。

一、竹与苗族的日常生产、生活

1、竹与苗族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诸方面关系甚密。

从衣着、服饰看。竹是苗族人民穿戴的装饰品之一。《黔南职方纪略》卷九“ 青苗”条载“ 衣尚青男子头顶竹笠, 足聂履, 出入佩刀”至今, 贵州镇宁、安顺、紫云三县交界处苗族妇女头顶上给髻着两块竹片,可见, 竹与苗族人民的衣着、服饰关系密切。

从饮食看。苗族的炊具、餐具、酒具和食物竹笋都离不开竹。

从居住看竹是苗族人民营建住宅的重要材料。云南文山有些苗族住宅, 四壁多用竹条编织, 抿以泥土, 屋顶盖草。湘西苗族和昭通一带苗族经济较差, 搭“ 权权房”较多, 四周也是用竹子编织, 抿上泥土为壁。

湘西十八洞苗寨竹壁(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交通运输看居住在江河之边的苗族以竹架桥, 以解过河之虞以竹制作竹排竹筏, 以备过江之用, 或应贩运物资之需。居住在山地的苗族, 主要以背笼作为运输工具。

在湘西的大山中,湘西苗族人民的主要背负工具也是背篓,从小到大,样样齐全。

湘西苗族背篓(图片:漫步夕阳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2、竹在苗族人民的农业生产、手工生产、拢鱼、持猎中卑有广泛的运用, 对促进苗族人民的社会生产曾起过重要作用。

从农业生产看。苗族不仅以竹制扁担、撮箕、背篓、晒策、竹席、箩筐等农具, 还以竹制成灌溉工具—筒车。

从手工生产看。苗族竹编器物品种繁多, 尤以马尾斗笠遐迩驰名马尾斗笠是黔东南黄平、施秉、台江、炉山、麻江等县苗族著名的手工艺品这种斗笠以细蔑做成, 分内外两层。两层之间铺着编织得比纱布还要细密的马尾片这种斗笠技艺精巧, 极为名贵。

从捕鱼看。苗族人民利用丰富的竹类资源创制了多种多样捕鱼工具, 并产生了一些独特的捕鱼方法。如古老的竹臂取鱼法。

从狩猎看苗族狩猎有装套法、洞捕法、围捕法等近十种办法。装套法, 即在野兽必经之道挖孔装套套之在所挖之孔中钉硬木桩二根, 桩上系薄蔑一块, 内端做一精巧之活套, 外端系于植入土中之腰弓形大木柱上, 力千斤, 孔内系食肉一块于活套中, 晚有野兽由该路经过, 闻肉香气入鼻, 即用两爪取之。一挖挖着该肉于活套上, 肉动扯蔑, 蔑滑即套在烟熏法中, 要用大斗笠扇火焰及烟熏入洞中在网捕法中, 用麻线半斤, 织一长形之麻网, 用长竹竿两根绑之, 要捕鹊雀, 必须邀集三四人, 带猎犬数只, 同往山地或田亩降陌间巡捕可见, 竹在苗族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竹与苗族的医药

苗药学发端久远, 剂型多样,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竹是苗药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竹中可以入药的有竹渣、竹根、竹花三类。

1、竹花。又称竹眼策、竹菌, 系肉座菌科菌竹黄的子座。子座肉质, 渐变木栓质, 粉红色, 呈不规则瘤状, 初期平滑, 后龟裂。生于竹杆上。湘西风凰城郊区、阿拉山、山江区均有分布。性味甘、淡、无毒。主治镇静止痛, 除风去湿。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报伤、胃痛。

2、竹渣。又称竹绒、青竹茹、淡竹茹、竹茹, 系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杆, 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性味谈徽甘、性凉, 主治利尿通琳, 止呕化痰, 治孕娠作呕, 肾炎尿淋, 烦渴不止。供药用以苦竹茹为佳。

3、竹根。又称竹马鞭、淡竹根, 系禾本科植物淡竹的根茎。性味甘凉, 无毒。主治浸酒饮, 疗层背痛,煎汁服除烦热、尿琳、乳闭, 煎洗脱垂。竹在苗药学中的运用, 进一步丰富了苗族的民族医药宝库。

三、竹与苗族的体育、娱乐活动

苗族人民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 利用竹子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

走竹竿, 是苗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 居住在云南、贵州省的苗族群众欢度“ 客家年”时多举办此项活动。届时, 两桌相距米, 中间架一根粗竹, 人走其上, 且跳且舞, 又吹芦笙, 如杂技表演, 堪为精彩。

竹竿舞(图片来源于网络)

舞龙、假连枪、歌舞秋千、橄筹、放风筝等都是苗族的传统娱乐活动。所谓假连枪, 即用小竹筒一节, 后旁凿大眼孔一个上安竹节一根, 放以野生植物之子儿多顺于其间, 配成连枪之形式。竹节用棍一根梭之。子进润中, 必由口出‘用力将棍梭及筒口, 子出声音连续不断, 同连枪矣。歌舞秋千, 即秋身八端, 均凿小孔, 上横一梁, 横梁上安竹圈两个, 圈下系以竹挟子挟之下端系以木块, 以便舞秋之人坐之……

这些无不表现了苗族人民的辛劳勇敢和乐观豁达的民族精神。

四、竹与苗族的诗歌、绘西艺术

在我国文化史上, 松、竹、梅并誉“ 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合称“ 四君子” 竹为我国传统诗歌、绘否艺术的重要题材。苗族文化在与汉文化长期的交流中, 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竹与苗族诗画艺术的密切关系可见苗族文化受汉文化影响之一斑。

苗族诗人咏竹的诗篇数量可观, 其中不乏名篇。如清光绪年间苗族诗人刘贞会《竹石》之一云“ 介性者石, 介节者竹, 骨气峻赠, 不讲皮肉。” 旨在赞美石高洁的性格, 竹坚贞的情操, 藉以表现诗人的峥峥傲骨。《竹石》之二云“ 枝高叶秀更清, 心虚劲节老犹劲。生平独傍石居, 但见风月掩映。” 旨在赞美竹之“ 虚心” 、“ 劲节” , 以竹自喻品质、气节。

清末乾州厅苗族举人张家宝《苍食谷》云“ 眼前挑李已成阴, 更取苍食到艺林。立雪定能操劲节,凌云终不改虚心门墙独以风流胜, 岁月还同雨霜深。自是化龙端有望, 也应用汝作甘霖。”此篇诗人以竹自勉, 并以画竹为乐此篇既为咏竹杰作, 又可从其窥视苗族画竹之端晚, 可知竹是苗族绘画艺术的一种题材。

五、竹与苗族的音乐、舞蹈

苗族人民以竹创制了多种乐器,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族舞蹈, 从而铸就了竹与苗族音乐、舞蹈密不可分的联系。

苗族竹制管乐器有芦笙、莽简、夜策、简策、姊妹策、洞策、笛子等竹制打击乐器主要有竹鼓等。

融水苗族芦笙(图片来源于网络)

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是芦笙。除湘、那、川边区的苗族近百年来已逐渐失传, 其余各地现仍在使用。芦笙在苗族中有悠久的历史,《桂海皮衡志· 志器》载苗人跳月, “ 朱姻男女吹芦笙以和。”严如爆的《苗防备览》, 以及许多地方志, 都有关于苗族“ 吹笙和歌”的记载。芦笙的构造由笙斗和六枝竹管加铜黄制成, 赞片安放在竹管一端穿通笙斗。莽简流行于丹寨、雷山等地区, 它的构造是以独管安上铜黄穿入竹筒, 吹奏起来起到低沉音响的作用。莽筒大的用长二、三尺的大竹做, 有简底。夜箫、简策、姊妹策, 都是单支小竹制成, 一般只有五音。姊妹策是两支音阶一样或一高一低并列, 多为男青年吹奏情歌时使用。

苗族竹唢呐曲《六字调》 表演者:石有恩 石德卫(曾红春 图)

竹鼓, 苗族叫“ 葛熊” 。它是用一节大竹简做成,下有脚支撑, 上有竹弦。用小竹棒敲击, 声音清脆悦耳一般在祭祖, 丧葬中使用川芦笙舞是据乐器芦笙而命名的, 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芦笙舞中, 芦笙既为乐器, 又为道具。苗族芦笙舞起源甚早, 宋代, 芦笙舞甚至进入朝廷表演。《宋史· 列传说“ 牌脚蛮”至开封进贡方物“ 以吹班笙, 一一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 样翁蛮”中有一部分当属苗族芦笙舞, 一般有两种形式舞者围圆圈, 至少有两名舞者吹芦笙领舞, 其他人随领舞者而舞两个芦笙队轮流作集体或个人表,边吹芦笙, 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动作, 带有竞赛性质。

归结起来, 苗族普遍多竹, 铸就了竹与苗族物质文化的密切联系竹生命力旺盛、繁殖快的属性,铸就了竹与苗族精神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密切联系,这和西南其他少数民族竹文化具有共性。苗族人民屡遭追剿残杀, 迁徙频繁, 故苗族人民素有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 这和竹傲风斗雪, 坚贞不阿的品性有内在的一致性, 可以说, 竹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苗族精神和民族气节, 这是苗族竹文化的特异之处, 也是苗族竹文化源远流长的根本所在竹文化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大土著文化, 苗族竹文化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特别是竹图腾崇拜是一个以夜郎演为核心, 向外辐射至彝族、布依族、傣族、苗族等的文化圈, 因此, 通过对苗族竹文化的探析, 我们不仅可以窥视西南其他少数民族竹文化的文化因子, 亦可窥视西南竹崇拜文化圈的概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章作者:王平

·END·

【责任编辑:巴洽巴千、阿鹏哥、广林君、吴钧;审核:黄沙沙、石群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和商用、转载请后台联系并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值班编辑:18774305566】

►背篓里的苗乡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专题
祭花杆、大联欢!欢度兴文苗族花山节
花卉文化的城市形象设计探析
中国菊花文化探析
苗族姊妹节
花文化 参考文献
论苗族“跳花节”与民俗文化的整合——以湘西凤凰县山江镇为例
月季文化探析.pdf
宋代花馔文化探析

网址: 苗族竹文化探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15939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竹染童心——高楼村幼儿园开展“竹
下一篇: 苗乡“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