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作物病害】详解马铃薯常见重要病害

【作物病害】详解马铃薯常见重要病害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

不知道是谁写的一首关于马铃薯的顺口溜,尽管不算太完美,但还是把这个中国人称之为“土豆”的东西阐释的淋漓尽致。

“一身土气进厅堂,说土说洋都在行。脱去泥衣精打扮,慢将玉体巧梳妆。出山走走大市场,立地翩翩锦绣长。产业联营前明美,同心做好大文章。”可能连土豆“先生”自己都不知道,它的命运会在短短的几年内发生如此大的翻转。

前年,国家刚把马铃薯列为第四大主粮,让土豆的社会地位一下子登上了大雅之堂。今年春节刚过,农业部“一声令下”:马铃薯产业化开发!不管你信不信,土豆已经“闪亮登场”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下马铃薯常见的病害。

马铃薯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块茎,多从下部老叶开始。高温多雨特别是高湿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

叶片受害:初期有一些零星的褐色小斑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同心轮纹,周围有狭窄的褪色环晕;潮湿时斑面出现黑霉;严重时,连合成黑色斑块,叶片干枯脱落。

块茎受害:块茎表面出现暗褐色近圆形至不定形、稍凹陷、病斑,边缘明显,病斑下薯肉组织变成褐色干腐。

防治方法:

①选种早熟耐病品种;与非茄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长势;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枝,减少病源。

②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代森锌;肟菌•戊唑醇,或嘧菌酯。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多从下部叶片叶尖或叶缘开始。昼夜温差大、凉爽、多雨、湿度大有利于发病。

叶片受害: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边缘有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外缘出现—圈白霉,叶背更明显;干燥时病部变褐干枯,如薄纸状,质脆易裂。

块茎受害:表面出现黑褐色大斑块,皮下薯肉亦呈红褐色,逐渐扩大腐烂。叶柄受害:形成褐色条斑;潮湿时有白色霉层;严重时叶片萎垂、卷曲,全株黑腐。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耐病品种;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长势;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枝;建立无病留种地,或脱毒种薯,减少病源。

②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代森锌;代森锰锌,或氟啶胺。

马铃薯疮痂病

马铃薯疮痂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主要侵染块茎,块茎染病先在表皮产生浅棕褐色的小突起,逐渐扩大,木栓化,表面粗糙,后期在病斑表面形成凸起或凹陷型疮痂状硬斑块。病斑仅限于表皮,不深入薯内。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耐病品种;与非茄科蔬菜轮作5年以上;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枝;施用酸性肥料以提高土壤酸度。

②选用无病薯块留种,种薯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2小时,浸种后再切成块,否则容易发生药害。

③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农用链霉素;水合霉素,或噻菌铜。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是一种系统性病害,在整个生长期及贮藏期均可发生。

苗期发病:分枝减少,植株矮小,地上部分萎蔫,叶片产生褐色斑驳,变小、皱缩,叶缘焦枯上卷,绿色部分颜色较深,严重时死苗。

叶片发病:自下而上由叶尖、叶缘向中心发展,病斑初期为水浸状,后变灰绿色,叶片枯黄死亡,但不脱落。茎杆发病:保持绿色,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黄褐色,用手挤压有黄色菌脓。

块茎发病:缩小,皮色稍暗,放置一段时间后表皮粗糙,尾部红褐色,芽眼出现红色小点,切开可见维管束变淡黄色,挤压有菌脓。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耐病品种;与非茄科蔬菜轮作5年以上;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气;建立无病留种田,尽可能采用整薯播种;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②种薯处理: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天,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也可采用50mg/kg硫酸铜稀释液浸泡10分钟,或用70%敌磺钠可溶粉剂按照0.2%比种子重量浸种,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马铃薯粉痂病

马铃薯粉痂病危害症状

块茎病部横剖面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块茎及根部。

块茎发病:初期在表皮上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斑,有半透明晕圈,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为大小不等的“疤斑”,随病情的发展,“疤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呈现橘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

根部发病: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

防治方法:

严格检疫,对疫区加强封锁,禁止外调;实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增施基肥和磷钾肥,多施石灰或草木灰;选用无病种薯,必要时可用嘧菌酯或精甲霜灵种衣剂喷种,晾干播种。

马铃薯小叶病

马铃薯小叶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从植株心叶长出的复叶开始变小,与下位叶差异明显,新长出的叶柄向上直立,小叶常呈畸形,叶面粗糙。主要有三种症状。

花叶型: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

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

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

防治方法:

①采用无毒种薯,淘汰病薯,推广茎尖组织脱毒;改进栽培措施,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中耕除草,严防大水漫灌;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及早拔除病株;发现有蚜虫为害及时防治。

②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宁南;吗胍•乙酸铜;三氯异氰尿酸;香菇多糖,或盐酸吗啉胍。

马铃薯枯萎病

危害特征:发病初期地上部出现萎蔫,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防治方法:

①实行轮作;建立无病留种田,尽可能采用整薯播种;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②必要时可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三氯异氰尿酸片剂1000倍液浸种薯。

③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恶菌灵;萎锈灵,或丙烯酸•恶霉•甲霜。

马铃薯白绢病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块茎。薯块上密生白色丝状菌丝,并有棕褐色圆形菜籽状小菌核,切开病薯皮下组织变褐。

防治方法:

①发病重的地块实行轮作;深耕土壤,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层,可减少发病;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病穴撒石灰消毒;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硫酸铵、硝酸钙发病少;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②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甲基硫菌灵;三唑酮,或腐霉利等拌土撒施于茎基部,隔7~10天1次。或甲基立枯磷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天1次。

马铃薯炭疽病

危害特征:严重时可造成部分植株坏死干枯和引起根茎腐烂。

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叶色变淡,顶端叶片稍反卷,后全株萎蔫变褐枯死。

地下根部染病:从地面至薯块的皮层组织腐朽,易剥落,侧根局部变褐,须很坏死,病株易拔出。

茎部染病:生许多灰色小粒点,茎基部空腔内长很多黑色粒状菌核。

防治方法:

①实行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避免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②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或三氯异氰尿酸。

马铃薯黑痣病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幼芽、茎基部及块茎。

幼芽染病:有的出土前腐烂形成芽腐,造成缺苗。

出土后染病:初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病斑上或茎基部常覆有灰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及块茎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菌核。

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呈舟状,心叶节间较长,有紫红色色素出现;严重时,茎节腋芽产生紫红色或绿色气生块茎,或地下茎基部产生许多无经济价值的小马铃薯,表面散生许多黑褐色菌核。

防治方法:

①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发病重的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播种,避免早播;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撒人生石灰等消毒。

②种薯处理:用35%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0分钟,或用50%异菌脉0.4%溶液浸种5分钟。

③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苯醚甲•丙环;噻氟菌胺,每亩用量14~20ml对水40~60L茎叶喷雾。

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黑胫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主要侵染茎和块茎,从苗期到生育期均可发病,病株多数失水下垂,叶片上卷、不变色,整株萎蔫,黑胫部分黑褐色腐烂。

苗期发病:植株矮小,节间缩短,叶片上卷,叶色褪绿,茎基部组织变黑腐烂,病株萎蔫枯死,不结薯。

块茎发病:始于脐部,黑褐色腐烂发臭,可以向茎上方扩展几厘米或扩展至全茎,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呈黑褐色。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耐病品种;合理轮作倒茬;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枝;建立无病留种地,或脱毒种薯,减少病源。

②切刀可用沸水消毒或把浸在5%石碳酸液中消毒。种薯可用0.2%以下的春雷霉素、高锰酸钾溶液、三氯异氰尿酸浸种20~30分钟,捞出晾干用以播种。

③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农用链霉素;水合霉素,或噻菌铜。

马铃薯尾孢菌叶斑病

马铃薯尾孢菌叶斑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叶片和地上部茎,块茎未见发病。初生黄色至浅褐色圆形病斑,扩展后为黄褐色不规则斑,有的叶斑不太明显;潮湿时,叶背现致密的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

①收获后进行深耕;实行轮作。

②发病初期,选择喷洒以下药剂:50%多菌灵+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马铃薯灰霉病

马铃薯灰霉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马铃薯灰霉病是一种马铃薯疾病,可侵染叶片、茎秆,有时为害块茎。病薯表皮皱缩,呈黄褐色半湿状腐烂,由伤口长出毛状密集的灰色霉层。

防治方法:

①严格挑选种薯,尽量减少伤口;保持窖内低温、通风透气。

②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40%嘧霉胺悬浮剂600~1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

马铃薯青枯病

危害特征:病后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变褐,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

块茎染病:发病轻的不明显,发病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别于枯萎病。

防治方法:

①与非茄科蔬菜轮作3年以上,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选种抗性品种;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选择健康种薯。

②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农用硫酸链霉素;叶枯唑;中生菌素;噻唑锌,或三氯异氰尿酸灌根,每株灌药液0.3~0.5L,视病情隔5~7天灌1次。

环腐病与青枯病的区别

1.植株萎蔫

青枯是全株,而环腐通常是某些茎

2.块茎腐烂症状

环腐病必须用手挤压方可从维管束中溢出乳白色菌脓。而青枯病无需挤压即可自动溢出菌脓。

青枯病薯块会从芽眼溢出菌脓,而环腐不会。

马铃薯根腐线虫病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根部,严重的植株矮化,地上部黄化,薯块表面产生黑褐色小斑点或褐色溃疡斑,贮藏中病斑扩展后引起腐烂。

线虫为害产生的伤口,为病菌侵染提供了条件,因此线虫发生重的地块会加重枯萎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①实行轮作;严格选种,栽植无线虫种薯;收获后立即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种植前每亩施干燥鸡粪150~500kg,有较高防治效果

②栽植前处理:用5%噻唑膦颗粒剂,或0.5%阿维菌素10-20倍液,或10.5%阿维•噻唑膦颗粒剂在开沟时沟距60厘米,沟深15厘米,把药撒匀后覆土。

马铃薯病毒病

病毒病能通过种薯传播,是马铃薯品种退化的主要原因。病毒为害主要有两种:一是皱缩花叶;二是卷叶。

马铃薯主要病毒病是马铃薯Y病毒(PVY)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其次是马铃薯A病毒(PVA)和X病毒(PVX),最后是烟草脆裂病毒(TRV)。

马铃薯病毒病田间

以上几种病毒除PVX外,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此外,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从而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凉山区栽植的马铃薯发病轻。品种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真菌病害详解.doc
植物细菌性病害的识别与详解,附常见细菌性病害录大全
马铃薯疮痂病属于细菌病害
作物细菌性病害与防治登记作物汇总!
马铃薯生理性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病害图谱:马铃薯缺镁症状
作物细菌性病害你知多少?细菌性病害发生与防治
戊唑醇防治哪些作物病害?
【五谷丰】作物细菌性病害与防治登记作物汇总!
北方春播马铃薯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

网址: 【作物病害】详解马铃薯常见重要病害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18099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结构变异:甘蓝进化的“分子加速器
下一篇: 注意!春分到这6种蔬菜别忘了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