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梅植物基因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分类研究 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

梅植物基因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分类研究 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梅植物基因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分类研究姓名:程晓建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指导教师:谢本论文是在导师林伯年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和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使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在论文的选题、实验的顺利完成到论文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导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在生活上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三年来,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提高了理论水平,也掌握了许多的实验手段和方法,拓宽了视野,也学到了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活跃的思维方式,在此对导师的谆谆教导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感谢徐昌杰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悉心的指导、安新民博士等老师和同学的无私帮助。特别是浙江林学院森林培育重点学科的杨萍老师、林新春老师等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以及浙江林学院98级的吴建红、邵清松、史东辉等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妻子、父母及所有亲人在三年中给予我的巨大精神鼓励和支持,使得论文得以顺利完成。程晓建2002年5月杭州·华家池1Il植物基因组分子t物学鲞定反分娄研究摘要本研究对54个供试材料(其中包含27个花梅品种、19个果梅品种、8个李杏品种)形态部分的叶片、果核的性状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其基因组DNA差异进行检测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一李、杏、梅三者在叶片的形态特征上有较大差异。李类植物的叶形为长椭圆形,叶基楔形,叶面无毛,叶柄绿色且无毛;杏类植物叶面粗糙、有毛;梅类植物接近于杏类,与杏类植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又表现出丰富的种质特异性。从三者的果核特征来看,李类植物核表面较平滑,具皱纹;梅类植物核表面核点较多,表面粗糙;杏类植物核表面平滑,易于区分,但对于各类品种之间,却很难进行比较和分类。选用改良CTAB法提取的梅及其近缘种的基因组DNA可直接用于PCR扩增分析,且效果良好。从132个引物中筛选得到20个引物,共扩增出264个片段,扩增最多的引物是$44、$446和s456(17个片段),最少的是引物s452(9个片段),,片段长度多数集中在400—2500bp之间。不同引物扩增出的带型完全不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李属植物和杏属植物能完全被区分开,李、杏和梅之间表现出一定的亲缘关系,其中杏、梅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各属品种之间都有不同的遗传距离,,,遗传距离的大小反映了材料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各属内品种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这一聚类结果从供试材料基因组DblA分子水平验证了传统的形态学分类观点。从对供试材料进行的RAPD结果分析来看,梅类的果梅、花梅之间及各品种之间难以、进行鉴别,而红叶李与其它李类及梅类、杏类各大类有较大区别,似可另列一类。孓本研究验证了梅及其近缘种的形态学分类结果,但对于属以下的分类并不能完全提供佐证。从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RAPD技术可作为植物属间分类鉴定的依据。在选择引物得当,实验条件稳定的前提下,结果的重复性较好,也能够进行特定品种之间的鉴定。丈章还对RAPD技术对梅及其近缘种进行分类鉴定的可行性、在系统学研究中的问题及红叶李、桃形李的分类地位及进行了讨论。关键词:梅y鉴定;RAPD技术i分类橹埴物基园组分子生物学鲞定反分卖研究l前言梅(Prunusmume)系我国主产之传统名花佳果。中载“檩有梅,其实七兮”,意思是落下来的梅子,在树上的果实还有十分之七,其后《山海经》、《尔雅》等古籍中,均有关于梅的记载。梅在中国已有3000年以【:的应用(果实)历史,以收获果梅为主要目的的引种栽培始于2500年前,而主要目的在于观赏的花梅栽培,至少可追溯到2000年前之汉初。梅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西南、华南和台湾等地,长江以北分布较少,世界上除中国以外,仅限于日本和南朝鲜;欧美栽培甚少,且仅供观赏I“。最近30多年来,海内外学者在梅的各个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其【=|-'X,J-梅的分类研究是广泛且深入,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孥实的基础,也为我国花卉品种的系统登录起了先导作用,了解和掌握前人在梅的分类上所作的研究成果,以期对今后梅的分类研究有所裨益。,有关梅的记载最早追溯到《诗经》,作为观赏花木,最早见于《西京杂记》。至宋代,第一部梅花专著——范成大《梅谱》,载有梅花品种11个f3l。此外,《群芳谱》、《花镜》等著作中也有梅的梅品种的栽培与分类【31。同本的小川安村在1901年著书《梅谱》和1893年所著的《梅花集》,是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分类,1938年F1本梅花栽培家平尾彦太郎在

梅植物基因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分类研究 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知识

梅植物基因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分类研究 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
梅植物基因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分类研究
2023全国植物分子育种与生物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重庆)
生物技术在花卉植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一串红中的应用
兰科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农业农村部甘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重要观赏兰科植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实验室师生参加2023年水产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学术年会
郓城英贤传——(179)张宪省

网址: 梅植物基因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分类研究 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2018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园艺植物分子生物学课程建设构思论
下一篇: 山东农业大学花儿烂漫—记生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