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温岭来时路,一颗初心定始终。七十载的奋斗,写满了温岭人代代相传的壮志,写满了白手起家的逆袭故事,也写就了温岭如今风华绝代的盛景年华。
=第十六期·坞根=
86岁的陈妹春老人心里存着一些解放故事,打算在国庆长假期间,在古樟树下讲给孩子们听。
这株老樟树位于坞根镇花溪村村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比村史还要悠久。它胸径5.3米,高30余米,心空根劲,秀枝摩云,遮天隐舍。沧海桑田一指间,它见证着花溪村的世事变迁。
1949年,16岁的陈妹春从温岭城关月河路嫁到了坞根镇花溪村。70年来,村里变得越来越好,她由衷地高兴。
风光旖旎古樟下。花溪村是坞根风情小镇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荣获浙江省最美村庄、浙江省级文明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浙江省休闲旅游示范村等相关荣誉称号。
古樟树见证薪火相传
村庄坐落在大莱山中麓下面,花坞溪静静地穿村而过。俗语说:欲问坑潘在何方,樵夫遥指百丈樟。建村之前,这株樟树就有了,后来逐渐成为该村的“地标”。
陈妹春嫁到花溪村时,坞根还没有解放。“城关缺粮,这里有番薯丝吃。”经媒人介绍,这个城关姑娘翻山越岭来到了坞根。当时,村里以农业生产为主,种生姜、砍柴、养牛……她成了一名能干的农妇。
做完农事,陈妹春和其他村民一样,来到樟树下拉家常、乘凉。这里,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时常座无虚席。谁家找不到孩子了,第一个想到的地方就是樟树边。
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樟树。
以前的樟树就像是一个生态栖息园,到处都是鸟窝,还有松鼠上蹿下跳,有时甚至还能看到蛇吃斑鸠的生物链画面。
陈妹春记得40多年前的那场大火。村里有位阿婆在樟树边烧纸钱,还将纸钱扔进树洞里,最终引发大火。那场大火,从傍晚一直烧到第二天早上,樟树被烧得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
村民们认为樟树被烧死了,十分痛惜。第二年春天,樟树又长出了新枝,披上了绿衣。“这是一株重生树!”村里在周围建了一排椅子,不仅是为了让大家与树保持距离,同时也为村民们休憩提供方便。
在村民们眼里,这株古樟树就是一位长者,见证了坑潘的薪火相传。
这株古樟树,被我市命名为001号保护古树。
“我们的家在景区”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坞根的“番薯丝优势”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十里坞根岭,冷饭吊头颈”的尴尬。
花溪村的村民们,搞起了畜禽养殖,开起了塑料颗粒小作坊。与此同时,村里的环境变差了。花溪村的问题,也是整个坞根镇的问题。必须尽早行动起来,把污染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2009年,坞根镇开展新农村建设“整镇整治”。
2010年,在外经商的潘昌东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他挑起了这个沉甸甸的担子。“人靠衣装,村庄也要有好容貌。”潘昌东说,首先要清理村里的垃圾,拆除应拆未拆的建筑。
2011年,村里创建示范村,拆猪圈、消灭露天粪坑。2012年,村里大刀阔斧搞美丽乡村建设,请来了美院的专家设计。村口的“赤膊墙”,村民们自行粉刷,村里给予一定补助。之后,村里再涂上涂料。2012年,该村被认定为首批“浙江最美乡村”之一。
村里颇具特色的文化礼堂。
2013年开始,我市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花溪村做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土地稀少的情况下,改建老房子,将文化礼堂设在老房子里。文化礼堂里,村史村情、乡风民俗一一呈现,成了村民们的精神家园,听曲、看戏、玩乐,是闲暇时的一个好去处。
村里的戏台子,在解放前就倒了,成为一片废墟,一直没重建。2013年,戏台重新搭好。市里送来了一台又一台的戏。
随着美丽乡村的持续推进,小作坊搬出去了,溪水也恢复了清澈。村民老潘说,原先破败的房屋不复存在,杂乱的房前屋后焕然一新,村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大家渐渐有了“我们的家在景区”的美好感觉。
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灰雕。
这里有古樟树下的山清水秀,有古井、古台门、古民居,有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灰雕,有潘氏祭祖等传统习俗,一时游客纷至沓来。
以树为媒,打造“爱情村落”
“游客来了又走了,除了留下了垃圾,并没有给村里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收入。”花溪村党支部副书记潘道舜说,怎么发展村里的旅游经济,是村里面临的新课题。
2017年夏天,潘道舜心中终于有了答案。香樟树是雌雄同株的,是一个夫妻树的概念。“古樟树的故事,结合村里抬花轿、唱洞房经的传统婚俗,可以成为我们打造‘爱情村落’的载体。”
潘道舜的想法,得到了负责花溪村建设规划的温岭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方伟的认可与支持。在他看来,所有项目都必须以文化为载体,将一些物质的东西转化为精神的东西,坑潘具备了打造“爱情村落”的先天条件。
花溪村里设立的时光邮局。
2017年年底,经过村干部和规划设计师们一次次的商量,一个挖掘婚俗文化,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艺术创作展示、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喜柿山谷”休闲乡旅目的地构想跃然纸上。
去年一年,花溪村共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其中“五一”期间举办“乡村旅游节”,杂技、戏曲等各类演出共开展了63场,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200万元。
村民潘道林原本在红糖厂打工,看到了村里的商机,于去年回到了村里,和妻子在家门口开起了一家糕点铺,不仅售卖麻花糕点,同时还开设制糖体验课,让游客们在体验中收获甜蜜。令夫妻俩意想不到的是,去年“五一”假期,试水经营的小店竟做出了8万元的营业额。
民国台门。
古樟树旁,是“民国台门”。民国时,这户人家靠种姜发家,造了台门。这里是抗战时期的炮台,留下很多抗战故事。1980年,杨秀英嫁到了这户人家。杨秀英说,因为古樟树旁独特的地理优势,二三十年前,她家曾开过小店。后来,一家人外出闯生活。看到村里发展得这么好,今年,他们又回村开起了小店。
“村里还要引进业态,丰富旅游资源。”潘道舜称,目前,坑潘景区已有13家文创企业入驻,包括时光邮局、爱情银行(农信银行)、蕴香阁等,民宿、书吧、文化创意餐吧等基础配套设施也相继建成开放。预计到今年10月份,入驻商家投资额至少有3000万元。
花溪村的民宿。
潘道舜说,今后,这里将继续朝着集民宿、旅游接待、会议接待、学生研学、婚庆活动、特色餐饮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发展,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村民能参与进来。
如今,陈妹春早已住进了新房子。新房子在花坞溪边,各家各户都种了花,每个季节都有花开。她家的3间老房子,已改成民宿,即将开始营业。
陈妹春说,城关的亲戚来了,就带他们到老樟树下坐坐,到民宿里住住。这里,山坞花香日落迟。
〉〉坞根镇党委书记 张颖
花坞原生小镇,体验漫生活
近年来,我们借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两路两侧”专项整治,对主城区和竹盖线坞根段进行了整治,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基础。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我们将努力做好三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挖掘和传承好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我们整合现有的红色资源,以烈士陵园为中心,串点成线,打造了一条近10公里长的红色文旅线路。在红军谷景区,我们让游客重温红军战斗的场景,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我们主推“七个一”的红色体验,我们的口号就是“一次坞根行,一生红军情”。
第二篇文章,发展乡村旅游,将休闲游提升为深度体验游。打造美丽乡村的升级版,乡村除了美,还要有活力。我们为每个乡村打造自己的产业,进而焕发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篇文章,做好研学旅游。坞根资源非常多样,有山有海有湿地,有潮汐电站,有耕海文化。接下来,我们要充分利用坞根的自然、文化、红色资源等,设计编排趣味鲜活、科学系统的研学课程,推出精品研学旅行路线,打造研学旅游的坞根样板。
基于全域旅游,作为温岭的后花园,我们提出“湿地漫生活小镇”的定位。 经过这两年更深入的分析,我们又提出“花坞原生小镇”的定位。这个定位,更能体现坞根特色。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擦亮乡村旅游品牌,通过产业带动,实现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同时,通过全域旅游,带动婚丧礼俗整治、乡风文明提升,打造大美花坞。
文字 | 温岭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云 通讯员 林圆圆
图片 | 温岭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伟杰 朱海伟
多彩坞根 温岭旅游
编辑 | 蒋路娅 审核 | 黄慧慧 校对丨程丽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今日老区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今日此花开正好”的出处是哪里
云南樟和四川大叶樟的引种及适应性研究
温岭鲜花
葡萄满枝头、花开产业园、鸟博馆里“处处闻啼鸟” 鸟语花香里有四川凉山70年巨变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全诗赏析
温岭花卉电话
程绪珂:园林绿化70年 植物是万能
网址: 特稿丨巨变70年 温岭再出发⑯——古樟浓荫,老区今日花正好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204737.html
上一篇: 浙江龙游聚力打造林下帮富新引擎 |
下一篇: 栀子花的养护技巧 种植栀子花老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