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Cell子刊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绵和细菌共生演化最新研究结果

Cell子刊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绵和细菌共生演化最新研究结果

11月20日,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Current Biology》(Cell子刊,IF=9.6)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课题组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Degnan课题组合作的论文“Arginine Biosynthesis by a Bacterial Symbiont Enables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and Facilitates Larval Settlement in the Marine-Sponge Host”,首次揭示了共生细菌通过精氨酸合成通路调控海绵附着变态的过程和机制,在共生微生物影响海洋动物发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共生机制是当今生命科学中一个迅速发展的热门研究领域。功能共生体是由微生物与宿主组成的一个新实体,是所有动物系统进化和功能的基石。大堡礁海绵(Queenslandica Amphimedon)是典型的“微生物-海绵”功能共生体。一氧化氮是调控海绵附着变态的分子开关。宋浩等人发现海绵自身并不具备合成一氧化氮前体物质精氨酸的能力,精氨酸合成通路关键酶ASS和ASL的相关编码基因在海绵基因组中并不存在,而在其共生优势菌AqS1、AqS2和AqS3基因组中普遍存在。该论文利用同位素示踪法和附着变态诱导实验,首次证明了宿主海绵利用共生微生物产生的精氨酸合成一氧化氮,进而完成附着变态过程。
  附着变态是绝大部分海洋无脊椎动物的重要发育过程,一氧化氮广泛参与其调控过程,但大部分海洋无脊椎动物自身通常无法合成一氧化氮前体物质精氨酸。该成果对研究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变态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浩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该项工作得到了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CSC访问****项目等经费资助。

同位素示踪海绵与共生菌在精氨酸合成通路上的互补

共生细菌与宿主海绵之间的精氨酸转运模型
  文章信息:
  Hao Song, Olivia H Hewitt and Sandie M Degnan*. Arginine Biosynthesis by a Bacterial Symbiont Enables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and Facilitates Larval Settlement in the Marine-Sponge Host. Current Biology. 2020. 文章链接: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0)31594-3

附件下载:

相关知识

Cell子刊专刊:详解微生物的“社交网络”
最古老花骨海绵类化石 就是它!
安徽发现距今最早的花骨海绵类化石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揭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分布裂腹鱼的多倍化演化历史
多名演化生物学专家联合撰写“野生动植物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综述
如何保护当今海洋珊瑚礁?——来自3.3亿年前造礁珊瑚的启示
Dev Cell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简介
【新华日报】植物与病毒“军备竞赛”新升级!南农大植物病毒学团队最新成果登上《自然》正刊
昆明植物所山茶属代表植物比较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获进展

网址: Cell子刊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绵和细菌共生演化最新研究结果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21790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中国医学家加强极端环境下人类生存
下一篇: 英语翻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