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刘奇俊

刘奇俊

导语

  

内容提要

  

    脉络清晰。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详尽介绍了汉唐时期广州港、扬州港等的地理环境、商贸功能和历史变迁,宋元时期泉州港和明州港的海洋商贸价值,明清时期福州港与中琉贸易的状况、漳州月港的兴衰、厦门港的崛起,五口通商时期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港口在中西贸易中发挥的作用等等,从中勾勒了中国国际贸易港的历史发展进程。
    史料翔实。
    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籍和历史地图,文史互证,图文互证,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历史借鉴意义显著。
    本书较为详尽地梳理从汉朝到清代中国主要国际贸易港的兴衰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代海洋政策对港口和贸易的影响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可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汉唐国际贸易港的发展
  第一节  广州港
  第二节  福州港
  第三节  扬州港
第二章  宋代国际贸易港的繁荣
  第一节  广州港的起伏
  第二节  泉州港的繁荣
  第三节  明州港的发展
第三章  元代国际贸易港的鼎盛
  第一节  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降格
  第二节  东方第一大港
  第三节  庆元港的兴盛
第四章  明代朝贡贸易体制下的对外港口
  第一节  宁波港的“贡市”和私人海上贸易
  第二节  福州港的中琉贸易与漳州月港的开禁
  第三节  广州港的贡舶贸易和商舶贸易
第五章  清代的一口通商与条约口岸
  第一节  宁波港的转型
  第二节  厦门港的起伏
  第三节  “一口通商”下的广州港
  第四节  鸦片战争后条约体系下的通商口岸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

  

    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融对话中不断发展的。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几个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既扮演了文明传播者的角色,也不断从其他文明中汲取各种养分。在这种文明交往的世界体系中,中华文明既壮大发展了自身,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长期以来,学界对中国社会文明史的研究,主要侧重传统农业社会发展史方向,对中国海洋发展史的关注度则相对薄弱。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度,历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及意识形态,基本上围绕“农业”展开;另一方面是因为历代统治者为了政权的巩固与社会的稳定,往往把从事海上活动的人群视为对既有社会形态的威胁,经常实施诸如禁止出海活动的法令。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的海洋文明发展史以及由此开拓出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必然受到历代政府与士大夫们的漠视,甚至备受打击。
    中国是一个临海国家,从北到南,大陆海岸线长度约一万八千千米。事实上,在这样的地理优势之下,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开始从事海洋活动。这种活动除了延续至今的海洋捕捞、海洋养殖之外,还不断通过国家、社会的不同领域与层面向外延伸,寻求与外界的联系和发展。可以说,中国海洋文明存在于“海-陆”一体的结构中。中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华文明具有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双重性格。中华文明以农业文明为主体,同时包容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形成多元一体的文明共同体。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和勇于探索、崇尚和谐的海洋精神。没有古代中国的海洋文明,也就谈不上近代中国海权的旁落;没有古代中国的海洋文明,也就没有当代中国海权的复兴。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在近代落伍和被欺凌、被打压,就否认中国传统海洋文明的辉煌。
    中国的先民正是在长达数千年的不断探索、实践之下,才让中国的海洋文明发展史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一、对中国海洋发展的回顾中国先民在上古时期进行的海洋活动,应该是沿着海岸线进行海洋捕猎和滩涂养殖活动。在不断与大海搏击与互相适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和勇于探索、崇尚和谐的海洋精神。中华海洋文明是中华原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农业文明几乎同时发生。在汉武帝平定南越以前,东夷、百越等海洋族群创造的海洋文明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早期中华海洋文明的逐渐形成,伴随着海上活动区域的日益扩大。有学者指出,中国历史文献中的百越族群,与人类学研究的南岛语族属于同一范畴,两者存在亲缘关系。百越族群逐岛漂流航行的活动范围,是从东海、南海几经辗转到达波利尼西亚等南太平洋诸岛,百越族群是大航海时代以前人类最大规模的海上移民。东夷、百越被纳入以华夏文明(即内陆文明、农业文明、大河文明)为主导的王朝统治体系后,海洋文明逐渐被进入沿海地区的汉族移民承继、涵化,和汉化的百越后裔一道,铸造了中华文明的海洋特性,拉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帷幕。由于中国沿海传统渔业和养殖业在中国历代社会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小,因此,中国的海洋文明发展历史,主要体现在向海外发展并且与海外各地相互连接的海上丝绸之路上。
    从现有的资料看,中华民族海洋先民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早在公元前10世纪时就已产生。由于地处亚欧大陆,东临大海,中国在早期的对外交流中,率先开辟西通西域、东出大海的两条主要通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往基本格局的雏形自此形成。
    《山海经》中提到“闽在海中”,这是一种传说。但是“闽在海中”的传说,是数千年来中国南方民族与东亚民族长期交往的历史记忆。“闽”是福建地区的简称。福建地区处于陆地,何谓“海中”?这一传说实际上说明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面向大海以及宝岛台湾在东南海洋中的特殊地理位置,乃至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南洋各地包括南岛语族居民长期交融的文化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无疑就是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先声。
    ……
    从以上的学术思路出发,我们撰写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通史”丛书,应该是一套能充分体现中国历史上海洋事业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全方位的史学著作。也就是说,这批著作一方面较详尽地阐述了中国自先秦至民国时期海上事业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貌,另一方面也对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海洋事业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专题性研究。其次,我们必须把研究的视野从中国本土逐渐向世界各地延伸,而不能局限于中国本土,不能仅仅以中国人的眼光来审视这一伟大的历程。我们必须追寻我们华侨先人的足迹,他们不惧汹涌的波涛,走向世界各地,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他们与祖籍家乡保持紧密联系、始终与祖籍家乡同呼吸共命运。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的世界性,是该系列专著要表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三,以往对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都只关注社会经济活动,而事实上中国海洋事业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过程除了包含社会经济活动,还包含文化、思想、教育、宗教等方方面面的上层建筑领域的内涵。因此,该系列专著还包括政治制度、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探索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其与文化等上层建筑领域的相互关系,寻找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及其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当然,要比较全面而清晰地反映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及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有一定的篇幅,是不足以反映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及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全貌的。因此,我们联络了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闽南师范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闽江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的研究学者,分工合作,组成撰写20卷作品的研究队伍。我们从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及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多视野、多层次的探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套数百万字的著作。我们希望这套专著能把两千年来的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及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特别是把从事海洋事业、构筑海上丝绸之路的一般民众艰辛奋斗的历史,以及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世界文明多元化前进的本真面貌,呈现给广大读者。
    我们深切知道,要全面深入地呈现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及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单凭这样一套专著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我们的学力有限,这部多人协作完成的专著一定还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我们希望借这套专著的出版问世之机,向各位方家学者求教,希望得到方家学者的批评指正,以促使我们改进,并与海内外有意于研究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及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同仁们一道探索,一道前进,共同促进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及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更上一层楼。

相关知识

刘奇作指示:景区门票降价要跟上 确保游客安全出行
爱奇艺《小姐姐的花店》定档12月27日
中国兰花奇花艺研究及奇花名品鉴赏
阳光像花一样绽放(2006年汪俊执导电视剧)
安徽固镇县刘集镇花店
中国园林“三陈”:陈植、陈俊愉、陈从周
科学网—追记陈俊愉院士:来生还会爱梅花
刘妍
我叫刘传说花牡丹扮演者
《小姐姐的花店》林彦俊谈婚礼观 小鬼AJ被淋湿一秒崩溃

网址: 刘奇俊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2187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课件
下一篇: 扬州政府食堂:从闲置到热门的六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