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属哺乳纲、鲸目、白鳍豚科。它的分布仅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尤以湖北省沙市以下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的长江段为多。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它是研究鲸类演化和生物进化的宝贵材料。它有发达的大脑,是一种聪明而有智慧的动物,它有回声定位和声纳等特殊功能。具有流线型的体型,丰富的皮下脂肪,游泳敏捷,这些结构在仿生学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白鳍豚体呈纺锤形。吻突极狭长,上颌和下颌几乎等长,且微上翘。体长为吻长的6倍。体色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颈部两侧、耳孔后及鳍肢上方区域有一半圆形的白色宽纹,在肛门上方的尾侧有两道半月形的白色宽纹。
白鳍豚喜在远离岸边的江心主流区活动,为疏人性豚类。在行动中有集群习性,常三五成群在江心活动,偶尔也进入湖泊、支流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活动。白鳍豚用肺呼吸,每隔一二分钟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换气时总是头先出水,有时会喷出水花,出水呼吸时会发出声响。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它便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众称为白鳍拜江。
白鳍豚是肉食性动物,其视觉很差,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食性以鱼为主,常在浅滩、岔流以及支流汇合处觅食。其食量甚大,一般摄食量可占体重的10%~12%。
白鳍豚雌性6龄、雄性4龄可达性成熟。生殖交配期在4月~6月,怀孕期约9个月,至翌年一二月份在江中分娩。母豚每年只生1胎,每胎1仔,偶有双胞胎。刚出生的幼豚哺母豚乳汁长大,并随群活动。
长江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建成后,使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航运业的发展、河道整治、机动船只增加、水质污染、江湖淤塞、使用有害渔具及有害捕捞方法等,严重威胁着白鳍豚的种族延续。据实测统计,现长江白鳍豚资源量已不足100头,远低于国宝大熊猫。为使白鳍豚在自然界不被灭绝,国家已将其列入一级保护动物,并将长江天鹅洲古道和安徽铜陵江段划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增殖白鳍豚资源,拯救濒危物种。
【活雷达】相关文章:
★ 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的途径
★ 日本的发家史
★ 天气图
★ 夏收
★ 活化记亿法
★ “东非十字架”──肯尼亚
★ 人口职业构成
★ 人口分布
★ 海水盐度分布规律
★ 死海
相关知识
认识美国导弹防御局最新的雷达:远程识别(鉴别)雷达
昆虫雷达监测害虫迁飞
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软件试运行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对天气监测系统技术介绍
中国气象局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软件(ROSE3.0)试运行
中美俄预警雷达对比:美7000公里,俄6000公里,中国是多少?
宁夏反应釜雷达液位计品牌「上海花维智能设备供应」
延庆区农业有机示范园:昆虫雷达监测害虫迁飞
助力花博会气象保障,上海安装第五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
昆虫雷达+AI,以虫治虫有联盟
网址: 活雷达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223750.html
上一篇: 白鳍豚是什么样?生长在哪里? |
下一篇: 白鳍豚,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