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源
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工程师
生态园林建设导向下上海植物园北区景观提升研究
0引言
区别于传统园林,生态园林建设不仅关注园林与艺术、园林与场所之间的联系,更注重园林与城市、园林与环境、园林与市民之间的关系。植物园是以保护、研究、管理及开发为目的,以植物科学为基础,集多种科学研究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在城市文明建设中,植物园、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动物园均为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以往城市植物园建设多关注植物保护与培育,以及构建具有艺术氛围感的植物栖息地。基于生态园林建设导向下的植物园建设应注重整合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环境,将知识融入环境、将自然融入生活,将植物园打造为亲民、高效、低碳、低耗的植物生态系统。
上海植物园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南部,经过4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型植物园,尤其是盆景园与兰室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每年数百万游客来此观赏植物景观。上海植物园分为南、北区,其中,南区以专类园为主,已建成植物进化区、展览温室、草药园、盆景园、兰室、环保植物区及绿化示范区7个植物展示区;北区位于上海植物园东北角,为上海植物园的核心功能区,其作为植物园生产区,除4号门入口及主干道周边局部区域作为花展用地外,主要为引种植物提供大棚等基础设施,其更着重于功能性,但观赏性欠缺,与南区视觉对比强烈,无法满足上海植物园整体发展需求,迫切需要整合提升。
为贯彻实施上海市“将植物园建设为植物博物馆”的目标与要求,以及上海市“十三五”战略发展规划,故扩建完善上海植物园。上海植物园引种区飞地(不在植物园内)与紧邻植物园的徐家桥潘家塘宅基地进行置换,将北区整合为1块完整用地,以实现功能连贯。土地置换后,植物园北区的集中展示面积由17.41h㎡增至27.38h㎡,扩大约50%,更有利于空间利用及植物展示。
1北区规划设计理念
大型城市植物园是城市“绿肺”,其能改善环境,促进城市生态发展。植物园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植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也是城市绿色健康发展的保障。由此,上海植物园北区的发展将继续延续和强化“服务社会,服务于人”的宗旨,基于上海植物园科研优势,以园艺观赏品种的收集、保育、驯化、展示为主题,通过艺术化景观营造、公众参与性引导、寓乐于科普教育、文化内涵融入等方式满足社会及公众需求,引导公众认识自然、爱护自然,认识园艺、学习园艺,进而推动上海植物园的可持续发展。
2 北区景观提升策略
空间布局错位发展
明晰上海植物园南北区差异化设置,在植物园总体发展目标框架下,以观赏价值较高的木本、多年生草本植物收集为主,展示精致园艺,实现创意科普,对原有植物园部分不完善的室外科普、精致园艺等功能进行补充,将上海植物园打造为兼具丰富植物载体及优美景观特色的综合展示园区。
上海植物园北区空间布局
1)空间布局 北区与南区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合力发展,共同打造上海城市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名片”。
2)与南区协调 在此基础上,北区整合整个园区道路交通体系,完善基础服务设施,着力实现植物园“山水园”格局建设目标。
3)展示内容的选取与特色营造 注重与上海辰山植物园的错位及与南区的互补发展,通过对世界一流植物园的研究与分析,借鉴同类型或级别相似的植物园建设经验,结合上海植物园的发展情况与园区现状进行北区改造。上海植物园南北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结合先进的科研设施、丰富的展览活动、生态的建筑构造,实现植物园多功能融合,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园艺花园。
上海植物园南北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功能设置互补完善
北区用地现状为上海植物园后备生产区,其中科研类温室总面积2847㎡,室内生产空间(成品大棚)2400㎡,室外露天生产面积较大。科研类建筑总面积1358㎡,设施整体布局分散,多建于20世纪70—90年代,建筑质量较差,开裂、漏水情况严重,设备老化,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科研使用需求。
北区改扩建后仍保留部分生产服务功能,于园西侧僻静处集约布置,方便植物园展示花卉更替,也为后续发展预留空间。
北区应具备植物保护与研究功能,并将功能领域扩展至科普、园林、生态、旅游等方面;植物园作为植物资源品种的聚集地,应重点打造科研与试验基地。同时,还应注重寓乐于科普教育,以提升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植物物种收集达到国内领先
1)物种收集种类(含品种)新增3000种,总体引保种增至10000种以上,育种新品每年达20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不断提升,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目标努力。
2)新建科研中心及展览温室各1座,科研团队规模拟拓展至10个以上,每年新增10个课题研究;新建园艺展览室1处,增加园艺展示、园艺品种研究的投入,综合提升植物园展示效果。
3)现有植物标本1.8万种,计划3~5年将标本数拓展至3.0万种;藏书突破2万册。
以精致园艺为特色,塑造观赏性植物展示集中地
以专类园为载体,集中展示各类观赏园艺植物。通过北区景观提升,新增四大主题共12个专类园。采用精致园艺的展示方式,以艺术手法强调植物景观的科技含量,同时通过增强参与性、互动性等手段,将其塑造为家庭园艺的推广基地。
打造创新科普的体验基地
以更贴合实际生活的手段,用创新的科普形式,使科学走入生活,提升科普效能,扩大科普对象,创新科普手段。以更具科学含量、更有互动性的科普活动项目实现知识渗透,激发参与群众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热情。
打造服务于民的植物主题乐园
补充完善与南区的路网衔接,创新多种游憩方式,增加立体架空多层林中步道,完善多种游览功能,提升园区服务水平。以高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化、数字化园区,加强与游览者的互动交流,以亲民手段打造极具人气的绿色时尚地标。
专类展示独特性与多元化
北区定位为精致园艺展示,不拘泥于传统分类展示方式,更重视观赏性与植物科学配置,向游客展示园艺之美。在专类设置上杜绝千园一面,根据植物园定位突出展示独特性与多元化打造精致景观,以花境等方式打造网红打卡点,以提升园区艺术性及好感度更好地展示植物之美。以混合花境展示与植物类型选择为例,体现北区专类展示的独特性与多元化。
混合花境展示
北区混合花境展示以木本植物为背景,攀缘植物为框景,混合观赏植物为主体,打乱植株品种、株型、颜色限制,实现混搭,以此营造野趣氛围,展现植物的自然美与季相美。
考虑到游览时间及花卉多样性效果,设计三大尺度展示区域以展示不同的景观尺度与植物之美。
1)精致尺度 设置主题场景花卉展示区,包括地中海花庭、苔藓园、梦幻花庭、莫奈花园等。植物为1~2年生草本+宿根花卉+球根花卉+观赏草,以鲜明的主题场景塑造为特色,结合特色构架及小品设计形成不同的主题花园,单个展区面积视展示主题而定,为500~2000㎡。
2)中观尺度 设置宿根、草本花境展示区,包括宿根花卉园、观赏草园、岩生植物园等,多采用花境方式,以1~2年生草本、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搭配观赏草为主。采用高大乔木作为背景,以草坪为中心塑造精致花园。开敞式展示空间为一年一度
的上海国际花展预留必要的户外展示空间。
3)大尺度 木本花卉展示区为代表进行混合种植,单个季节主题展示面积为2~5h㎡。混种包括色叶乔木、丰花小乔木及花灌木等类型,展示四季木本花卉的群体美。结合不同地形打造假山、水景等微景观,组成以季相为主题的春景园、夏景园、秋景园、冬景园。
主题场景花卉展示区(精致尺度)设计意向
宿根、草本花境展示区(中观尺度)设计意向
植物品种选择
不同于新建植物园,北区改扩建工程的植物专类品种展示应突出精致园艺主题,对其品种进行充分研究。
植物品种研究
3结语
植物园改造是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难点,优秀的植物园改造必须具有前瞻性设计理念与景观提升策略。上海植物园改造工程在提升总体景观风貌的同时,增设部分参与性项目与精致园景,以增强与游客的互动性。北区建成后将与南区融为一体,未来,上海植物园将成为满足游客游赏、休闲、互动、娱乐需求的海派综合性植物园。
参考文献:
[1]胡永红. 植物园对提升城市植物多样性的作用——以上海辰山植物园为例[J]. 风景园林,2023,30(2):40-45.
[2]喻海红. 城市森林的保护及营造——以上海植物园北区改扩建项目为例[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3(4):92-94.
[3]章银柯, 唐宇力, 俞青青, 等. 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背景下的地方性植物园发展展望——以杭州植物园为例[J]. 风景园林,2023,30(2):52-56.
[4]郑祥慈,廖景平. 华南国家植物园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22, 30(6):915-922.
本文刊登于《城市建筑空间》杂志
2023年第6期
点击上方↑
购买本期杂志
END
点击关注↓
责编:刘云佳
审核:陶梦媛
/ 城市建筑空间·云学堂/
喜欢的话,点击下方【在看、点赞、分享】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UAS】生态园林建设导向下上海植物园北区景观提升研究
海绵城市导向下西安中小尺度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2023上海植物园秋季园艺文化展今日开幕~北区同步试开放
2024上海(国际)花展4月18日开幕,五大亮点全剧透
花“汇”让上海更美丽,2024上海(国际)花展如期而至
三大主会场联手办展,多个名品亮相,2024上海(国际)花展4月18日开幕
2024年上海(国际)花展如期而至!三大主会场联手办展
一场“全城花事”将在上海开幕,展示550余个月季品种
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范文
逛公园太热?来看场室内的花展,上海植物园石蒜科普展飘逸登场
网址: 【UAS】生态园林建设导向下上海植物园北区景观提升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3074.html
上一篇: 科技助力花朵颜值叠研值、产品创产 |
下一篇: 一本带你领略植物生态美与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