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八年级 橄榄树教室 昊哲
质疑真理 热爱科学
何为科学? 科学就是永远的探索!
延伸你的感官运用你的理性像科学家一样探索未知领域
(橄榄树 昊哲同学)
植物追光的史诗演化
演化,就是生物与自然展开的一场激烈追逐赛,两者在同一个跑道上,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多数时候自然这个不可控的因素会占尽先机,但生物却总能以“出其不意”的姿态一次又一次突围而出。这场角逐,有残酷,有血腥,但是更多的是来自生命自身的壮烈,是基因与自然的互动推动着演化的步伐,铸就一个又一个生命传奇!而植物的演化之旅无疑就是一场觉醒之旅,一场逐光之旅,从藻类到地衣,从苔藓到蕨类,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它们每一步的前进都因光而存在,每一种生存诡计的背后都有光的影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盛大的演化之旅吧。
•光之觉醒者—藻类•
回到植物演化的起点,让我们从36亿年前的那个无名的微小的藻类说起....
那个时候,多数生物都是靠着索取生活的,比如古菌、真菌、细菌,此时的世界可以说是混沌一片,无序且黑暗,但某一天在这漆黑的世界有一种生物发出了一道微弱的光,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它就是光之觉醒者——藻类,作为第一位“觉醒者”,它开始尝试利用大自然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自己所需要的有机物,维持新陈代谢,不再完全依附于外界,成为真正的“劳动者”,也就是“自养”。自养区别于细菌、真菌的异养,自己制造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从而让它能无限生长。当然,这要通过光合作用实现,自然少不了能量转换站——叶绿体,所以藻类整体看上去结构简单,但通体绿色,多数时候全身都布满叶绿体。伴随着生存方式自然少不了繁殖,我们经常看到藻类成片堆积在河水中,可以知道它们的生殖方式一定很多样,不仅有分类生殖,还有原始的类孢子生殖,在数量和速度上毫不逊色,别看藻类只是进步了一点,但仅就这一点就为它在自然界打下了自己的位置。
太湖成片的藻类
但是,一个细胞的力量毕竟太单薄了,渐渐地这些单细胞藻类会聚集在一起,成为单细胞聚合体,这样可以增大体积、表面积等等,以便更好的拨动水流取食,从而进行光合,看来藻类也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但此时它们还不能称之为多细胞,更像是很多个单细胞聚在一起在抱团,因为它们一碰就散,所以,为了内部的团结与稳固,它们中有些渐渐就进化成为真正的多细胞生物,比如我们常在水中见到的水绵,这可是一个不得了的进化,从单细胞变成多细胞,这样藻类的体积可以变得更大了,变得更大表面积就会随之扩大,那跟光相遇的部位也会变多,叶绿体再也不用挤在一起了,可以均匀分布,各方都能接收到光!光合作用变强了,正向促进了体积的扩大,于是大型藻类就登场了,比如我们常见的海藻——海带,我们喜欢吃的紫菜,这些大型藻类与小型藻类相比,毫无疑问就是绝对的体积优势,从而带来绝对的光合优势,同时,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稳固,它们演化出一种固着体,让它固着在水中,不至于被海浪吹走,虽然有了固着体,但藻类整体依然是叶状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受光均匀呀!
成功演化成为多细胞生物有假根的大型藻类
藻类作为光之觉醒者,开启了生存的新时代,但此时与环境的另一场博弈又来了,总有一些不可控制的时刻,使得它们被海浪或者被迫排到岸边,如何与干旱的陆地共存,又成了大自然与藻类的新考验。怎么办呢?藻类先民只能想办法改变自己,否则只有死。而此时新的物种就登上了演化舞台——地衣和苔藓。为了能适应干旱的陆地生活,它们各自想出了自己独特又神奇的生存策略。
陆地开荒者—地衣
毫无疑问,上岸就意味着获得更自由的空间,更充足的阳光,但上岸面临的问题就是脱离水环境,所以,地衣同志首先改变了自己的生存位置,选择在水陆交接的位置生活,这里水汽充足,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水源问题,不向内陆深入那样,同时又可以享受到充足的阳光,多么奇妙的想法。而为了能更好地在岩石上立住,地衣选择共生的生存方式,仔细观察它的身体结构会发现,它既有藻类的叶绿体,又有菌类强大的菌丝,菌丝负责扎入岩层固定,同时吸取养分,而藻类则负责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分工明确,结构清晰,这样就完全实现了资给自足,多么聪明的物种,地衣在自养和异养的生存方式中,开创了共生,给接下来的物种开出了一条新的生存之路,真是伟大的发明!
而为了更好的生存,它又分别演化出地衣酸腐蚀岩石加深固定,演化出休眠特性,可以一定程度暂时离开水,向陆地深处进军。就这样,荒芜的大地首次诞生了土壤。
取水大师—苔藓
不过,这些追光的藻类并不是所有的都选择共生,有一些就致力于发展自身,让自身强大来应对干旱,深入内陆,独立生存!这就是苔藓,那么,苔藓采用的又是什么生存诡计呢?
苔藓保留了大型藻类的“固着器”进化成假根,这样就可以让苔藓固着在地表,甚至扎根在石头、树干上,但此时这个假根还没有吸收养分的作用,所以它们长得都很矮,除了假根,也有了初步茎叶的形态分化,但结构都非常简单,并不能成为真正的茎叶。多数苔藓叶子没有叶脉,叶子叶子极其的薄,只有一层细胞,满满都是叶绿体,这就导致了苔藓叶片对于外在环境的感知极为敏感,有水的时候,可以快速吸水让自己利用,但一旦干燥又会快速失水。
这怎么办?它开始在自己薄薄的叶子上大做文章,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多数苔藓叶子尖端有个细细长长的“小尖尖”,类似于微型的小麦前端的芒,有了这个小尖尖,只有空气中有一丝丝水气,都可以很快再次被捕捉到,液化成小水滴,并在这里聚集聚集,最终顺着尖端向叶子润下去,让整个叶片均匀吸收到水分,这种对水的利用率可以说很高级了!而有些苔藓叶子表面则很粗糙,可以让水珠在落到上边时候,均匀散开,这些取水结构都能保证苔藓只要周围有一丝丝的水汽,就可以存活。这是就是苔藓,它对水有着我们想象不到的极高利用率,即使环境条件苛刻,它也努力提升自身结构以适应环境,是真正的取水大师!就这样苔藓能在陆地深处各个潮湿或微潮湿的环境中驻扎,凭借孢子繁殖,开始扩大自己的族群,我们经常能在各种地方看到它们的身影,一片又一片,像大地绿色的地毯,尽情迎接来自太阳的光照。
追光王者—蕨类
但是新的自然危机总是层出不穷,植物想要更全面地吸收阳光,必须让自己的“立起来”,新问题的出现又让植物继续演化之路。它们对光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想要长高长大,而想要长高长大,就意味着需要更坚韧的根茎,而蕨类做到了!蕨类植物的根茎叶都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成为了真正的根茎叶,它们的根和茎都演化出真正的维管系统,也就是疏导组织,让根能更深地向下扎,吸取土壤深处的营养与水分,同时机械组织也能够支撑起它们的身躯,让它真正地立在土壤上、岩石峭壁间,而光,也更充分的沐泽在它周围,因此有些蕨类越长越高,甚至成为树的形态,变成高大的,比恐龙还高的树蕨。更奇妙的还是它们的叶子,数量极其多,且排列都非常整齐,呈羽状排列,既充分利用空间数量又很多,一起进行光合作用,不断转化大自然的光能,可以说把追光的技能已经演化到了极致。
但,更让我们意惊奇的,是它繁殖后代的方式,在数量繁多的叶子背后,每一片叶子的背面在一些时候都会密密麻麻排列着一些“黑球球”,而这些黑球球就是蕨类的孢子,更准确地说是孢子囊群,一个孢子囊群是由很多个孢子囊构成的,而一个孢子囊中则包含了成百上千个微小的孢子,而蕨类又有很多安放孢子囊群的叶片,如此“套娃”下来,一株蕨类植物的孢子数量可想而知,是何等恐怖!
孢子数量拉满的蕨类
蕨类就这样在完善个体结构功能的基础上,用用数量策略,成功延续自己的种族。而这些结构上的突破,策略上的演化都让蕨类植物自泥盆纪晚期一跃成为整个石炭纪、二叠纪早期的绝对霸主。
但再一次,抢占先机的植物们却因追光的脚步反而为自己制造了危机——当蕨类在繁荣生长时,为了让自己的茎更加坚韧,它们进化出了一个叫做木质素的物质,可以让蕨类植物的茎更坚固,难以被分解掉,真是厉害!同时,光合作用火力全开,那么,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也就自然而然地被锁在了木质素当中,而分解大师-真菌还没有进化出分解木质素的能力,所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开始大量减少,失去了二氧化碳的地球开始变得干冷,进而严重影响蕨类的繁殖。因为蕨类的孢子繁殖,需借助水才能完成。那该怎么办呢?
于是新的时代来临了,拥有顶级生殖器官的物种终于出现在赛道上,它就是种子植物。
顶级演化—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的生殖不再完全依赖外界环境,而是具备了新的策略,这可是一个巨大的突破,由此一来,生物繁殖的主动性空前增加。同时,种子植物改变了孢子生殖的“数量优势”,转而尝试“质量优势”。种子的生存策略可谓是非常高深,一个小小的种子,就可以长成一整个高大蓬勃的植物,那么它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首先它的表面有一层种皮包裹,用来保护;其次内部还自带胚乳、子叶等“营养舱”供自己萌芽使用;再次,种子内部分工明确,从胚芽到胚轴胚根每一个都有其独立发育的任务,小小的胚就能在未来发育成一株新的生命。但最让我惊异的是种子千变万化的传播方式,有些运用特化种皮结构挂在动物的绒毛上传播,比如苍耳有尖利的倒刺,可以挂在动物的皮毛上边,相当于搭了一趟免费顺风车,在旅途中经过某个站点,这些种子就悄然落地,开始生根发芽;甚至,有些种子外包着厚厚的诱人的果皮,我们称它为果实,不仅可以保护种子,同时也可能进一步帮助种子传播,比如樱桃,动物会被红色的果肉吸引进而吃掉它,但果肉可以被消化掉,而里面的包有种子的坚硬种壳却不可以,于是,这些种子就随着动物们的排泄物被排出体外,来到一个新的地方。
这就是果实的意义:像骑士一样守护在种子周围,帮助种子传播,进一步繁殖。而在果实的演变中,也和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果实想尽办法想要自己长的“鲜艳”一点,好让动物可以更好的边认出自己,而有些动物就随之演化出了对某些颜色敏感的视觉神经,可以说两者都在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不断进步,协同演化。更厉害的是,当这些种子落地后,如果发现此时气候或者条件不适合萌芽,那么它们也会自动启动“休眠技能”,让种子暂时“沉睡”过去,等到时机成熟再重新活跃起来,比如莲子。总之,种子对生殖而言,真是一项伟大的创造啊!
那么,种子从何而来呢?我们都知道万物都是先开花,后结果,种子由花的子房或者花托发育而来,而花就更不一般了。花一般拥有花梗(花柄)、花托、花萼、花冠(由许多花瓣组成)、雄蕊(包括花药、花丝)、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等结构。问题来了,它只要能变成种子就可以了,为何有这么多复杂的结构呢?答案就是——受精!吸引传粉者到来,传递花粉,完成受精是花朵的最大使命。所以,它就想尽各种办法来吸引传粉者,在花的颜色、形状、气味、数量上,做做足了手脚,比如有些花会长成红色这样更鲜艳,可以更好的吸引动物来授粉;还有的花瓣本身就长成动物的样子,吸引动物到来;有些话则香气扑鼻,还有花蜜,蜜蜂等昆虫简直爱死它了。
你瞧,这些花还能说是花吗?简直算是艺术品!所以,花朵可以说是种子植物的第二大创举,为这世间带来无尽的色彩与浪漫,但最重要的是,它得以使植物完成有性繁殖,为后代基因的多样性永葆动力。所以,你看,种子植物为了繁殖,为了更好的繁殖,不惜花掉自己的营养,来长出花朵、果实这些保驾护航的结构,它下了多少功夫!而无疑这种策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种子都是由花发育成的呢?不,有些植物种子则是由孢子叶球中的雌雄细胞结合而成的,并不具备花朵这种复杂而精妙的结构,我们称其为假花,所以,这样的种子多数裸露在外,没有果皮包被,我们把这样的植物叫做裸子植物,比如常见的松杉柏,而拥有真花的植物叫做被子植物/开花植物,但两者都属于种子植物。如果说在种子植物里分个高下的话,我认为被子植物会比种子植物更高级一点。何为高级?生物间如何分高下呢?被子植物结构更丰富、多样,更能适应环境的多变性,现在种群极其发达,所以高级的本质就是一个物种能够适应环境变的能力。由此可知,被子植物的应变力远高于裸子植物,高于蕨类植物,高于藻类。原来,真正取胜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呀!种子植物真正的做到了完善的结构,做到了一位真正合格的追光者!!
追光之思
这就是植物的史诗级演化,从最开始的觉醒者-藻类,到追着光登上陆地的地衣、苔藓,再到完善自身结构,以便更好进行光合的蕨类,到最后突破生殖束缚,创造属于自己时代的种子植物,这一整个过程是很令我震撼的。
原先我其实并不知道植物需要“如此演化”,虽然早知道生物是进化而来的,但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生物在演化这条路上到底是如何一点点不断突破、不断完善、不断进化的。它们,为了更好地吸收阳光,进化;为了更好的立着,进化;为了更好的生殖,进化;它们,为了更好的活着,一刻不停地在进化。蕨类植物的孢子生殖本来已经很厉害了,但是种子植物的策略却更为复杂多样,登峰造极,单为了生殖就演化出花、果实、种子三种生殖器官。植物似乎有一股劲儿,是生命自身本质上的一股劲儿,让它不断的朝向完美,更完美,而与这股力量呼应的外界力量就,我认为就是光。请注意:这里所谓的“为了”,是植物与环境在不断的互动、切磋过程中,被彰显出来的。而植物演化本身是没有方向性的,它在每一个节点处一定都演化出了许多种不同的形态策略,但最终最适合环境的那一种被选择了下来,因为自然选择让植物这种无意识的“变”,成为了一种线性的演进,让我们反观这一切时,从中获取了太多的启发与能量。是的,植物凭借着对阳光的渴望,让自身不断在不可能和可能中交替跳跃,跨越一道又一道鸿沟,成为光最忠实最最璀璨的追逐者。而 我也从植物的这段演化之旅中,汲取到了新的力量,那种为了一个目标,不断努力、付出所有、不停突破,实现不可能的力量,像奔赴战场的勇士一样,不顾一切的,只为心中的信念坚定向前冲。它们可以,我,为何不行?!
指导教师 责任编辑|星星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人民日报】用科普讲述生命演化的史诗
植物演化历史
追光太阳能花是如何追光的
麻醉学院举办“追光而遇,沐光而行”校园手绘写生大赛
追光逐影乐在其中
植物的演化简史全部
追光|不屈的灵魂 铸就体育荣光
紫萁科植物——漫长演化历史的见证者
植物的演化
为劳动者献上艺术之花 浦东新区工人文化宫“追光”科创人文艺术展开幕
网址: 学生作品 | 植物追光的史诗演化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318607.html
上一篇: 绚丽多彩的海洋植物,其中有长达二 |
下一篇: 海球藻相关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