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焕发新时代魅力

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焕发新时代魅力

说起庆元,许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香菇。

在庆元,香菇不仅是美味的食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菇农逢年过节要到供奉吴三公的菇神庙祈福,农闲时听的是菇民戏,健身时打的是一套菇民拳……自南宋以来,人工栽培香菇就是代代相传的技艺。

数百年来,庆元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从剁花法到段木法再到代料法,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演化升级,形成了以“林—菇共育技术”为中心,森林保育、菌菇栽培、农业生产有机融合的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2022年,“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八八战略”引领下,庆元香菇实现了品种从少到多、种植面积从小到大、培养方式从传统人工到工厂化的历史性跨越,而生生不息的“林—菇共育系统”,则成为庆元迈向共同富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手。

擦亮农业遗产“金名片”

在五大堡乡回龙湾山场种了大半辈子香菇的吴兴龙,最引以为傲的是祖传的“剁花法”:“这是‘林—菇共育系统’中最传统的生产方式,沿用至今。”

沿山中溪水溯流而上,记者来到了位于海拔500多米高山上的剁花法香菇栽培示范基地。年近七旬的吴兴龙踩着一根横在地面、约10米长的腐木,手起斧落,树皮上被剁出道道斧痕,落斧深度、间距恰到好处,“8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无意中发现,空气中弥散的真菌孢子驻留在朽木刀痕上,能长出香菇。经过不断试验,成功探索出‘剁花法’香菇栽培技术。”

森林中的天然孢子在斧痕中萌发,逐渐在树皮内形成菌丝,再经过2年多生长,成为圆形的香菇。“这听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可不容易。就拿‘剁花’来说,斧面要与木头表面垂直,每隔三四寸剁开一个切口,不同树种的切口深浅、方向、疏密等都不一样,即使是相同树种,老树、空心树、烂心树也要剁得稍深一些。分寸拿捏不准,就长不出香菇。”吴兴龙边说边演示。

“菇农间流传着‘枫树半粒米,橄榄洋钱边’的谚语,意思是要剁到半粒米或一块银圆边的深度。”吴兴龙说,每一次挥斧,力道都要把握精准,“有些树种剁的深度需精确到毫米。”

剁花法栽培香菇,包括选场、做樯、剁花、遮衣、倡花、惊蕈、采菇、焙菇等8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讲究。以做樯——选树、除杂枝为例,制菇通常采用树龄长的栲树、枫香等,伐木作业时要先剔除枝丫,防止树冠倒下时压损幼树,同时让菇木充分接触地面,吸水保湿。

“尊重生态,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庆元的传统。”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主任叶晓星说,这源于菇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自觉坚守,也是“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的核心要义。

面对这块独一无二的金字招牌,庆元人一直致力于保护、传承与发展。

在庆元,菇民戏、菇山话、菇神庙会等传统民俗在传承,香菇博物馆、香菇主题公园、香菇特色小镇、剁花法展示区、农业文化遗产和菌物多样性科普展馆遍布全县;香菇山歌、香菇功夫等编写成校本课程,成为中小学的课间操和学唱课;一批批香菇技艺传承人在一届届“菇乡工匠”技能擂台赛上接力……在庆元这片土地上,香菇元素既有产业的基础,更有文化的厚重。

如今,“庆元香菇”已成为集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为一体的“三地标”产品,2020年被列入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2021年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重点指导目录,2022年获批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

构建绿色循环“亮招牌”

走进荷地镇黄沙山千亩高山茭白种植基地,层层叠叠镶嵌在山间的梯田映入眼帘,与灰瓦白墙的农家房屋相映成趣。

“每到春耕时节,香菇菌棒剩余物是梯田茭白的天然有机肥。茭白成熟后,茭白叶能制成青贮饲料喂养牛羊,牛羊粪便又能还田还林,形成生态农业良性循环。”“85后”吴飞伟是伟青家庭农场夏菇种植基地负责人,他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栽培反季节香菇,“香菇的采摘旺季是冬季,我们把基地选在黄沙山海拔约1000米的区域,利用低温、阴凉的环境优势实现冬季接种、夏季出菇,填补了市场空缺,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庆元,许多村落依山傍水,潺潺溪流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水源并调节水文气候,独特的山地生态资源为食用菌栽培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沿山坡等高线,村民们在森林与村落间的平缓坡地因地制宜修筑少量梯田,种植蔬菜粮食,扩大农业生产又保持水土,菌物生产废料也实现循环利用。

“不只是林生菇、菇养林,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村民在生产实践中创新发展了以‘林—菇共育系统’为中心,森林保育、菌菇栽培、农业生产有机融合的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在更大层面丰富拓展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推动形成森林、梯田、村落、河流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观。”叶晓星说。

这样的生态景观,提升了产业效益,推动了农旅融合。在层峦叠翠的贤良镇,曲折绵延的梯田风光随处可见,生态循环农业风生水起——位于岱头林场一片占地60亩的竹林中,一段段1米多长的木头整齐摆放,红褐色的菌菇在竹荫下冲破木段表皮,细长的菌柄撑起圆圆的伞盖,将森林景观点缀得更加丰富多彩。游客们纷纷驻足参观,仔细了解段木法香菇培植工艺。

“虽然过去在菇棚里见过人工栽培的香菇,但没想到这么普通的木头,能长出这样饱满的香菇,用剩下的废木、产生的菌渣还能还林还田,真长见识!”第一次来到贤良镇的福建游客陈庆茹对记者说。

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带富了一方百姓。据镇党委书记李一娇介绍,镇里开设了20多家民宿、农家乐、特产店,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2年全镇生态农产品销售额超过了460万元。

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近年来,庆元县精心打造林菇共育文化体验之旅等10条旅游线路,不断释放农业文化遗产的衍生价值。庆元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2年,庆元县的森林景区接待游客约113.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亿元。

赋能庆元香菇“新引擎”

上世纪九十年代,庆元菇业迅速发展,香菇产量从2000万袋增长到了1.6亿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菇农发现,香菇极易受季节和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产量、品质都不稳定。

如何捧稳香菇这个世代传承的“铁饭碗”?庆元开始思考进一步提升香菇产值。

“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种植,是过去庆元香菇生产的主要模式,无论是出菇品质还是效率,波动都很大,而且容易在生产和种植环节造成资源浪费。”叶晓星说,“控量提质,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而香菇种植模式也自此向“菌棒生产工厂化,栽培管理基地化”转变。

最近,庆元的香菇料棒加工厂一片静悄悄,唯独庆元县精创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整日机声隆隆,热火朝天地生产菌棒。一段段接种好的菌棒被整齐摆放在恒温车间内发菌,过几天就会被运送到菇农手中。

过去,菇农从购买木屑、麦麸、制作菌棒、灭菌、接种,管理菌棒全流程一步都绕不开。现在,大家已经不用四处奔走采购原料了,只需购买现成的菌棒就可以栽培香菇。

叶高建立的精创公司,于去年在濛洲街道大坑村建设了年产1000万棒的食用菌菌料棒智能化生产基地,从拌料、灭菌、打孔到接种的各项工序均实现了自动化,打造了一个省内领先的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技术最先进的菌料棒工厂。

“数字化加工菌棒、标准化接种养菌,实行统一配方、统一生产,不仅提高了菌棒产量和质量,也提升了发菌成活率,经济效益明显。”叶高说,企业与农民建立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可为当地200余户菇农提供优质菌(料)棒800-1000万棒,带动户均直接、间接增收5万元以上。

实现创新突破的企业并非个例。

在濛洲街道大坑村食用菌数字化未来农场,一排排大棚蔚为壮观:连片的太阳能光伏板整齐排列,组成一个巨大的蓝色“保护伞”,“伞”下是一排排现代化温控大棚,菌棒架上,一茬茬香菇正茁壮成长。阳光通过光伏板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为大棚里的空调供能,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香菇的“菌光互补”项目,已经成为大坑村民致富的“绿色法宝”。

香菇性喜温凉,大坑村每年夏季,总有几个月是香菇种植的“难产期”,严重影响菇农的收入。为了给大棚降温,菇农们在菌棚顶上搭建遮阳网,但效果并不明显。

去年,浙江鼎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大坑村建了60个光伏控温大棚。通过电脑控制空调将大棚的温度与湿度控制在出菇的理想范围内。“温室控湿、控温,告别了传统的种菇方式,全年产菇变成了现实,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公司经理吴荣海说,今年7月以来,这里成为庆元唯一能出菇的基地,香菇价格水涨船高,每公斤已经达到24元,“每天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年产近10万吨的“庆元香菇”,品牌价值已达49.26亿元,连续8年蝉联中国食用菌第一品牌。当下,每15分钟就有20万朵香菇从庆元销往世界各地,成为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载体。

原标题:《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焕发新时代魅力》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夏风迎来菌菇俏(文化中国行)
​庆元这位79岁老先生自学画画,用画笔勾勒出“老庆元菇农”
“浙江安吉竹文化系统”荣获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7——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同心共育石榴花 文化传承你我他
物联网虫情测报系统:开启数字农业病虫害防控新时代
庆元花店
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入选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智能虫情监测系统:打造智能化农业新时代

网址: 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焕发新时代魅力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32521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从基因的视角看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的
下一篇: 毕业设计:基于深度学习的蘑菇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