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今年以来,武汉市30万中小学生参与了“生态研学”活动,他们就近在武汉中心城区的28座公园里,从树叶里、石头里、湖泊里、花丛里去感受自然的魅力,去观察生命的动力,去美化生活世界。
以大自然为课堂,将自然教育作为浓缩的实践课。武汉正在探索一个能在全国推广的自然教育“城市模式”,希望更多的孩子,无需走出城市,就可以用上身边公园、绿地里的鲜活教材,家门口的公园,就是距离最近的自然。
在主题为“月季多样之美”的自然教育活动中,解放中学的学生做自然笔记。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胡九思 摄
满是亮点 自然教育晒出新成果
登台展示感染全场
日前,以“看见大自然”为主题的“中小学生(武汉)自然笔记评选揭晓暨青少年生态研学专家研讨会”在武汉园博园举行。
孩子们演绎自然体验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胡九思 摄
“山青青,水青青……”活动在动听的歌声里拉开帷幕,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孩子们唱着歌纷至沓来,他们是大自然最亲密的朋友、描绘生态的小画师、记录动植物成长的小作家。
活动中,来自西藏中学的同学们带来《绿色江城我的家》情景歌舞秀,用独特的藏族舞蹈展示他们对绿色江城的热爱,情景表演再现汉水公园自然教育的鲜活场景。
“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闻,调动所有感官,去感受一花一草,用一笔一画去记录自然缤纷。”这群来自雪域高原的学子,从小生长在雪山下、长在草原里,对于他们来说,与牛羊嬉戏,和花草为伍,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用细腻的笔触去感受自然,是在武汉独有的自然体验。
武汉市艺术学校的同学带来精彩的表演《白蚁的平反》,模仿“白蚁”的内心独白,揭示大自然中的智慧哲学。“只有真正的去了解大自然,才会发现我们人类只是其中的组成者,而不是组织者。”
武汉市艺术学校带来的微课堂展演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胡九思 摄
创意互动寓教于乐
舞台上演绎精彩的同时,场外的研学创意互动也正进行着,在长江文明馆外研学示范课观摩现场,中科院院士周忠和饶有兴致地问起武汉常青第一中学的同学们各种问题:最喜欢哪种植物?什么时候去采集的?……在交流互动中,他建议同学们可以采集一些常见的水生植物养在家里,观察它们不同阶段的生长状态。
中小学生在园博园上研学展示课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胡九思 摄
来自武汉市第十二中学的同学带来他们的创意项目“根与芽地图”,通过在湿地的地图中标注出自然景观、动植物分布,基础建设,人文景观,生态资源等信息,让孩子们深度了解水生环境,树立保护“地球之肾”的意识。
活动中还有随处可见的公园人,来自黄鹤楼公园的17位志愿者,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她们自发地成为礼仪队伍,为孩子们送来最好的自然礼物。
润泽童心 生态研学颁发新荣誉
自然笔记获奖学生留影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胡九思 摄
“小笔记”蕴涵“大世界”
活动中,2018年武汉中小学生生态研学自然笔记评选、优秀志愿者、优秀公园研学导师、示范基地、优秀试点学校等一系列奖项颁发。其中,武汉市第19中学的马羽洁、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的王书妙等20名中小学生获自然笔记评选一等奖。
本次生态研学以自然笔记为主线,既是一种观察记录自然的方式,也能让孩子更深层次地走进大自然。孩子们可以在做自然笔记的过程中,充分享受与自然共处的时间,学习绘制自然的形态,做自发保护自然界的小居民,深度思考生命的本质。
围观获奖作品,在光谷实验中学桂一雯的笔下,多肉植物不仅被绘制得晶莹剔透,还被赋予了可爱的形态特征,从身边的植物发现大自然,就是记录自然笔记的意义;武汉市万科高尔夫小学的陈怡贝绘制的自然笔记不仅仅停留在观察上,她通过动手小实验,调动视觉、嗅觉、触觉,探索出玉兰果实不仅有苹果的清香,还有独特的小花形状;来自恒大绿洲小学的沈维曦,拥有敏锐的自然触觉,在一次去书店时,一株植物让他有了惊喜的发现。“嫩绿色紧闭的花苞,表面上有一种清晰可见的白色茸毛。”南瓜藤的茎、叶、花、果实,在沈维曦的笔下栩栩如生,就连叶子上的小蚂蚁,都变得活灵活现。
武汉市南湖中学郭畅的笔记《忘忧草——猪笼草》和万科高尔夫小学陈怡贝的笔记《奇特的玉兰果》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小三长”争当“大卫士”
活动现场,武汉公园首批上任的13名“小湖长”、14名“小树长”、7名“小园长”齐齐亮相,接受了证书。
今年6月,后襄河公园、琴台广场迎来首批“小树长”。“小树长”们将记录一棵树的季节变化,并进行发散研究,如:一棵树是一个村子,探索树上的动植物“居民”的季节变化;肉眼不可见的真菌是城市中最强大的分解者,探索落叶腐烂、园林废弃物分解的科学过程……
首批“小湖长”在后襄河公园上岗 图片来源:公园客微信
10月,首批“小湖长”在沙湖公园和后襄河公园上岗。“小湖长”团队将围绕“净水能手——田螺”“湖泊湿地珍稀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状况”“青蛙王子大变身”“狐尾藻对水生态的修复作用”“我的生态瓶”等10个研究课题,展开对湖泊动植物及水环境的了解和研究,希望能为武汉市的湖泊治理提出好点子。
11月,首批“小园长”诞生。他们是自然科普的小玩家,是探索研究的发烧友,更是环保宣传的表达者。他们将为公园建言献策,向全社会发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好声音。
记录美好 未成年人收获新成长
生态研学陪学生们走过四季 图片来源:公园客微信
自编教材统计校园植物
一所学校有多少种植物?这些植物分别叫什么名字?在高尔夫小学,这些问题不难回答。在今年的生态研学活动中,高尔夫小学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学校的植物进行了调查统计,并创编了一本名为《校园植物知多少》的校本教材。
该校是今年全市150所研学试点学校之一,学校不仅和龙王庙公园结成对子,让学生们到公园里进行生态研学,而且在校园内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学实践活动。
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先搭建了一个框架,然后利用社团活动时间,甚至午休或课余时间进行植物的梳理工作。他们先为校园的各种植物拍照,再通过“形色”等手机软件进行查找比对,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源,最后绘制自然笔记。经过40多名学生大约一个月的努力,《校园植物知多少》这本教材编撰工作基本完成。里面不仅详细记载了学校里40多种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名称、地点,还有它们的科别、特征、价值以及相关诗词。
孩子们在生态研学中观察植物 图片来源:公园客微信
动手实践唤起环保意识
一幅幅由小木板拓印出来的版画,清晰地记录着长江珍稀鱼类的“身份信息”。活动现场,由武汉市十二中学生绘制的长江鱼类版画格外吸睛。
如何绘制出这些“精品佳作”呢?市十二中美术老师柳娜介绍,去年,学校举行了一场关于江豚的讲座后,吸引了不少学生投入到发现研究长江珍稀鱼类的活动中来。孩子们通过对长江珍稀鱼类的资料收集,掌握了不同鱼类的体貌特征,然后拓印在小木板上,最后涂上版画油墨,呈现出鱼类的形态。
学生制作鱼类版画 图片来源:公园客微信
武汉市十二中利用美术课与环境教育课的时间,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唤起孩子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该校的水地图环境教育项目,也吸引孩子们走进武汉市各个公园,绘制公园的水环境地图,了解身边的水环境。
链接
《以公园为课堂以自然为课本 武汉中小学生走进公园“研学”》
今天的中小学生,就是未来的美丽中国的建设者,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推动者、守护者。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才能真正认识自然,进而更好保护自然。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收获灵感与启发,学会发现与创造,读懂尊重与关怀,将生态文明理念深植入心。(武汉文明网综合自长江日报、公园客微信)
相关知识
课堂美出新高度 武汉未成年人生态研学深植文明花种
让“祖国的花朵”在文明的阳光下灿烂绽放——青海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综述
汲取自然教育养分 培育生态文明之花
我市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让“花儿”在文明阳光下灿烂绽放
【美学.园艺】自然教育主题下的花艺研学探索与实践
自然教育主题下的花艺研学探索与实践 | 花文化
各地各校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参与者和推动者
打造园林建筑行业 武汉园建以品质化生态营造品质化武汉
绿林资讯 | 生态花园农场,开启生活新方式
簕杜鹃来江城啦!2021武汉植物园“花·乐·夜”游园嘉年华开幕
网址: 课堂美出新高度 武汉未成年人生态研学深植文明花种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3421.html
上一篇: 金鸡湖:“绿”动起来 环保观念入 |
下一篇: 袁日涉: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环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