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芦笋高产栽培关键技术—采用高产抗病全雄新品种

芦笋高产栽培关键技术—采用高产抗病全雄新品种

芦笋高产栽培关键技术—采用高产抗病全雄新品种

芦笋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一次育苗播种,可收获10 - 15年。因此芦笋的高产栽培技术最首要的就是选好品种。

1.无性系F1代杂交种

目前用于商业生产的主要芦笋栽培品种是无性系Fi代杂交种,杂种F1,是经多年选优的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无性繁殖系父母本杂交的结果。能作为商品种子提供给栽培者的这些F1无性系杂种,是园艺特征相当一致的种群。在抗病性的选择上,育种家对Fi代杂交种的父母代亲本,抵抗病原体侵入的能力进行过严格选择,因此芦笋F1代杂交种对镰刀菌(引起芦笋根腐病)、茎点霉菌(引起芦笋茎枯病)有较强的耐病性,它的产量和对病害的耐性都大大高于开放式自由授粉的老品种。


杂种F1要经过十多年的筛选、鉴定、评优,最后从几百甚至几千个组合中选出一两个优质组合。和玉米、高梁等杂交种不同的是,芦笋杂交组合选育出来后,它的两个亲本不能用种子来繁殖。因为芦笋的雌雄亲本是分离的,它的遗传特性与动物和人类是一样的。芦笋的雌雄亲本从一棵到制种田的上万棵,必须用无性繁殖的方法进行繁殖,才能保证亲本的遗传纯度,保证亲本的高抗病性。现代高技术的芦笋雌雄亲本无性繁殖方法多采用组织培养,用亲本的茎芽尖离体在无菌室内进行组织培养,形成有根盘、有吸收根、有茎芽的新植株: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年内将一棵亲本繁殖成遗传性状完全一致的几万棵亲本。将这些无性繁殖系父母本按1:3种植在制种田里进行杂交,收获的种子就是无性系F1代杂交种。这些F1无性系杂种,已经发展成园艺特征相当一致的种群,它的产量和对病害的抗性都大大高于开放式自由授粉的F2代种。

2.无性系全雄Fi代杂交种

全雄品种是近年来国际芦笋协会全力推荐的新一代高产抗病品种。普通芦笋Fi代杂交种的后代,有50%的雌株和50%的雄株。50%的雌株在第二、第三年开始会产生大量的F2代种子,消耗大量的储存营养,因此雌株的产量要比雄株低三分之一。普通芦笋F1代杂交种的抗病性较F2代品种有很大提高,但仍有局限性,且品种之间差异很大。

高产抗病全雄品种具有较强的杂交优势和抗病性。植株高大,生长繁茂,抗病性也大大加强。全雄F1代杂交种在亲本选育上更进了一步,超雄亲本的选育更注重了抗病性的筛选,全雄F1代杂交种的后代,几乎没有雌株,不会产生F2代种子,在生产田中不会产生大量的自生苗,免除了人工清除自生苗的麻烦。自生苗是传播芦笋茎枯病的最好媒介,没有了自生苗,大大减少了茎枯病传染的几率。


由于全雄品种只有很少的雌株,没有大量的生产种子的养分消耗,因此增产潜力在第三年后尽力发挥,生长势很强,一般比雌雄混合的品种产量要高30%以上。全雄品种的抗病性要比普通F1代杂交种好很多,生长势强,生长整齐,对茎枯病、根腐病都有较强的耐病性。国际芦笋协会第三届芦笋品种高产试验结果表明,第一、第二年,全雄F1代杂交品种与普通F1代杂交种在产量上差异不大,但是到了第三年以后,全雄F1代杂交品种与普通F1代杂交种在产量上就拉开了距离,同时由于全雄品种的抗病性更好,后续产量表现更突出,到了第五年,整个产量试验的前十名都是全雄品种。一般比雌雄混合的品种产量要高30%以上。比采用品质差、产量低、抗病性差的F2代品种要增产80%以上。

芦笋全雄品种是当前国际芦笋界推广的新一代杂交F1品种,目前已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是国际芦笋产业今后四五十年发展的总趋势。芦笋全雄F1代杂交品种全面替代雌雄混合的普通杂交种,只是时间问题,这是必然的产业趋势,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由于全雄品种制种技术难以假冒,售卖假全雄种子当年就可被揭穿,因此全雄品种是假种子贩的克星。在当前假冒伪劣芦笋种子泛滥的情形下,推广应用芦笋全雄F1代杂交品种显得如此重要。

3.几个优良芦笋新品种


(1)改良京绿芦1号(BJ98-2 F1)

该品种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种业芦笋研究中心叶劲松教授选育出的适合中国大部分地区栽培的绿芦笋无性系Fi代杂交种。该品种由美国血统的母本BJ38-102无性系与荷兰血统的父本BJ45-68c无性系杂交而成。京绿芦1号在2005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多年来由于制种商没有认真严格掌握京绿芦1号的制种技术,亲本繁殖出现严重混杂。2012年京绿芦1号唯一育种人叶劲松教授对京绿芦1号父母本进行提纯复壮,并重新进入组培室无性繁殖,生产出改良京绿芦1号。新品种纯度大大提高,比较适合生产绿芦笋,嫩茎长柱形,粗细适中,平均茎粗1.45厘米,单枝平均笋重19.3 - 21.5克,比格兰蒂(Grande F1)高2-3克。嫩茎整齐,质地细嫩,纤维含量少。第一分枝高度52厘米,笋尖鳞芽包裹得非常紧密,且不易开散,笋头平滑光亮,顶端微细。嫩茎颜色深绿,绿色部分可占98%以上,品质优良,是速冻出口的优良品种。该品种生长势很强,定植当年株高可达180厘米,茎数15 - 20个。对收获期间的温度要求较宽,起产较早,适合北方地区温室栽培。品种抗病能力较强,对叶枯病、锈病较抗,对根腐病、茎枯病,耐病能力较强。在北方地区定植后第二年亩产可达500 - 800千克,成年笋亩产可达1000 - 2000千克。

栽培要点:品种为无性系Fi代杂交种,生长势很强,定植密度以每亩1500 - 1800株,行距140厘米,株距28 - 30厘米时,产量和品质均最佳。密度过大,每亩超过2000株时,成年笋产量下降,嫩茎变细。品种对定植深度较为敏感,以15厘米为宜,过深影响鳞芽发育,宜产生畸型笋,且使品种早产性降低。

京绿芦1号比较喜肥水,特别是对钾肥和微量元素的平衡较敏感。为能充分发挥品种增产潜力,建议使用芦笋专用肥,营养搭配科学合理,产量高、质量好。如使用普通肥料,建议增加有机肥、菌肥、氮磷钾复合肥的施入。年施入量不低于75千克。京绿芦1号适合留母茎采收,成年生长正常笋田可遵循以下模式采笋:早春剃头式采笋30天,5月上旬待平均笋茎降至1.2厘米时,开始留母茎。每15平方米留茎100个,多余的继续采笋,可持续到8月底到9月中旬。特别注意留母茎采收时要注意肥水供给,在雨季不要留新茎。

(2),京绿芦4号

京绿芦4号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种业芦笋研究中心叶劲松教授和他的芦笋团队,于2007年用美国血统的母本BJ501-35E无性系与美国超雄父本BJ542-19c无性系杂交组配而成, 2008-2010年在参加本单位30个组合的产量鉴定试验时表现突出,平均产量比对照格兰蒂(Grande)F1,增产43.6%,品种适口性好,该品种为我国第一个自主产权的全雄系杂交Fi代种。2008年参加有40个国际芦笋品种的中国北方区品种比较试验。试验小区为国际统一标准,10米行长,I.5米行距,种植40株,两次重复。本试验在本单位增加盆栽处理,每处理种植5株,进行抗病接种鉴定试验。该品种在国际芦笋评比试验中表现生长势突出,在抗病性、生长量等主要性状上与美国进口的对照品种格兰蒂(Grande) Fi相比,具有极明显优势。京绿芦4号平均亩产(净笋)达786.9千克,比对照格兰蒂(Grande) F1增产51.46%。比我国目前大面积栽培的UC800 F2增产90%以上。品种抗病能力较强,对叶枯病、锈病高抗,对根腐病、茎枯病耐病能力较强。嫩茎质量明显提高,一级品率达到80%以上。据初步试验在北方地区良种良法配套栽培,定植后第三年的成年笋田亩产(毛笋)可达1000 - 1500千克。

特征特性:该品种比较适合生产绿芦笋,嫩茎长柱形,比较粗,平均茎粗1.45厘米,单枝平均笋重21.7 - 23.1克。品种生长势很强,定植当年株高可达200厘米,茎数可达25 - 32个。第一分枝高度48.9厘米,笋尖鳞芽包裹得非常紧密,不易开散,笋头平滑光亮。嫩茎颜色深绿,整齐,质地细嫩,纤维含量少,品质优良,是保鲜出口的优良品种。品种抗病能力较强,对叶枯病、锈病高抗,对根腐病、茎枯病耐病能力较强。该品种产量潜力较大,特别是在成年期,全雄株可达98%,由于仅有极少的雌株,几乎不产生种子,消耗较少,生长期间死亡率低。对收获期间的温度要求较宽,起产较早,

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的定植密度以每亩1500 - 1800株,行距150厘米,株距25 - 28厘米时,产量和品质均最佳。密度过大,每亩超过2000株时,成年笋产量下降,嫩茎变细。品种对定植深度较为敏感,以15厘米为宜,过深影响鳞芽发育,易产生畸形笋,且使品种早产性降低。该品种比较喜肥水,特别是对钾肥和微量元素的平衡较敏感。为能充分发挥品种增产潜力,建议使用芦笋专用肥,营养搭配科学合理,产量高质量好。如使用普通肥料,建议增加有机肥、菌肥、氮磷钾复合肥的施入。年施入量不低于200千克。该品种适合留母茎采收,成年生长正常笋田可遵循以下模式采笋:早春剃头式采笋30天,5月上旬待平均笋茎降至1.2厘米时,开始留母茎。每15平方米留茎100个,多余的继续采笋,可持续到8月底到9月中旬。特别注意留母茎采收时要注意肥水供给,在雨季不要留新茎。

(3)京绿1465

京绿1465是叶劲松教授最新选育出的全绿早生性新品种。2012-2015年在参加20个组合的产量鉴定试验时表现突出,平均产量比对照京绿1号增产15.2%,品种色泽全绿,早生性好,品质佳、适口性好,味甜,纤维少,具特有的清香味。品种抗病能力较强,对叶枯病、锈病高抗,对根腐病、茎枯病耐病能力较强。嫩茎质量明显提高,一级品率达到70%以上。在北方地区良种良法配套栽培,定植后第三年的成年笋田亩产(毛笋)可达1000千克 - 1500千克。

特征特性:该品种比较适合在温室、塑料大棚生产绿芦笋,嫩茎长柱形,比较粗,平均茎粗1.45厘米,单枝平均笋重21.5 - 24.8克。品种生长势很强,定植当年株高可达180厘米,茎数20 - 25个。第一分枝高度56.5厘米,笋尖鳞芽包裹得非常紧密,不易开散,笋头平滑光亮。嫩茎颜色翠绿,嫩茎整齐,质地细嫩,纤维含量少。品质优良,是保鲜出口的优良品种。品种抗病能力较强,对叶枯病、锈病高抗,对根腐病、茎枯病耐病能力较强。对收获期间的温度要求较宽,起产较早。

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的定植密度以每亩1500 - 1800株,行距150厘米,株距25 - 28厘米时,产量和品质均最佳。密度过大,每亩超过2000株时,成年笋产量下降,嫩茎变细。品种对定植深度较为敏感,以15厘米为宜,过深影响鳞芽发育,易产生畸形笋,且使品种早产性降低。该品种比较喜肥水,特别是对钾肥和微量元素的平衡较敏感。为能充分发挥品种增产潜力,建议使用芦笋专用肥,营养搭配科学合理,产量高质量好。如使用普通肥料,建议增加有机肥、菌肥、氮磷钾复合肥的施入。年施入量不低于100千克。该品种适合留母茎采收,成年生长正常笋田可遵循以下模式采笋:早春剃头式采笋30天,5月上旬待平均笋茎降至1.2厘米时,开始留母茎。每15平方米留茎100个,多余的继续采笋,可持续到8月底到9月中旬。特别注意留母茎采收时要注意肥水供给,在雨季不要留新茎。

相关知识

供应芦笋种子泽西奈特,芦笋,个人,农业网产品库
抗病高产花生新品种—516
大棚芦笋一年采收高产栽培技术
“芦笋王子F1”育苗及高产栽种培养技术 – 根盆网
优质高产抗病大花生新品种——丰花3号
花生高产抗病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
抗病高产花生新品种郑花5号的选育
供应芦笋种子高产芦笋种子格兰德芦笋种子
高产抗病花生新品种引进试种试验
花生新品种莆花3号高产栽培优化方案研究

网址: 芦笋高产栽培关键技术—采用高产抗病全雄新品种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34663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芦笋繁殖技术
下一篇: 如何繁殖芦笋用籽?这种繁殖方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