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农科院蔬菜所花椰菜育种团队与生物所农业基因组学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林涛教授团队,历经6年的持续攻关,基于971份大规模基因组数据,从群体遗传学角度解析了花椰菜的分步驯化历程,并发现了21个花球形成关键调控基因,阐明了花球形成分子机制,同时克隆了一批与花椰菜品质、产量、抗病抗虫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关键调控基因,突破了花椰菜功能基因匮乏的限制,为加速花椰菜资源精准创制和定向改良提供了靶点信息和技术支撑。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影响因子30.8)。
花椰菜俗称“菜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花椰菜在我国是“稀罕”蔬菜,种植面积很小,杂交品种全部依赖进口,每公斤种子价格高达3000元,我国每年需花费大量外汇进口花椰菜种子。为破解花椰菜育种技术难题,天津市农科院蔬菜所花椰菜育种团队经过长期不懈的科研攻关,在2000年后相继主持育成40余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扭转了我国花椰菜优良杂交品种短缺和花椰菜生产落后的局面。但我国花椰菜的基础研究仍较薄弱,基因组学研究严重滞后,因缺乏对种群结构、驯化历史、花球形成和重要农艺性状调控机理的解析,制约了我国花椰菜生物育种创新,进而阻碍了我国花椰菜新品种的选育效率及更新迭代。
研究团队历经6年,在971份花椰菜及甘蓝种资源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基础上,构建了迄今为止国际上最为全面的高质量变异组图谱,并将花椰菜分为宝塔花椰菜、极晚熟亚群、晚熟亚群、早熟亚群1与早熟亚群2共5个亚群。系统解析了花椰菜最初由野生种驯化为青花菜,再由青花菜分化为宝塔花椰菜,进一步分化为极晚熟与晚熟群体,最后形成花椰菜早熟群体的驯化历程,经历了由无花球演化成绿色花球,再进一步分化为白色花球的两个阶段。借助基因组学大数据,共鉴定出一批花椰菜产量、品质、抗病虫等重要农艺性状关键基因。
图1. 花椰菜大规模变异组图谱与种群进化关系
研究建立了涵盖海量分子标记的基因组学数据库,突破了花椰菜种质资源和功能基因匮乏的瓶颈,破解了花椰菜关键调控基因稀少的国际难题,大大地提升了花椰菜育种的精准性和效率,研究成果填补了花椰菜基因组学研究的多项空白。
图2. 基于组学大数据的花球形成分子机制解析
本项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使我国花椰菜基因组学研究进入国际领先行列;第二,使我国花椰菜生物育种水平跻身国际前列;第三,促进了我国花椰菜从传统育种向分子育种的转变。
图3. 重要农艺性状GWAS定位与主茎高度调控基因克隆
天津市农科院生物所陈锐研究员、中国农大园艺学院联培博士生陈克、天津市农科院蔬菜所姚星伟研究员、张小丽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天津市农科院蔬菜所孙德岭研究员、中国农大园艺学院林涛教授、天津市农科院生物所陈锐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知识
中国农业大学科研院 科技论文 园艺学院林涛团队联合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揭示花椰菜分步驯化历程与花球形成分子机制
Nature Genetics
人才强校
云南花椰菜F
植物所科研人员揭示牡丹色斑形成的分子机制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基因组研究揭示秋海棠属多样性形成及适应性进化机制
Science封面文章解读:花椰菜分形结构的起源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年度学术论坛:野生动植物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
最新研究揭示 天敌昆虫定位害虫的分子机制
基因组研究揭示秋海棠属多样性形成及适应性进化机制
网址: 市农科院科研人员揭示花椰菜演化历程与花球形成分子机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41647.html
上一篇: 【植物科学最前沿】华中农业大学邓 |
下一篇: 走近身边的珍稀“活化石”——水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