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白玉兰如何才能更“出圈”,科研、文化、品牌一齐发力讲好市花故事

白玉兰如何才能更“出圈”,科研、文化、品牌一齐发力讲好市花故事

白玉兰“争先、开放、朝气”的自然文化特征非常符合上海的城市气质。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在人民广场,共种植了221株白玉兰,这片上海市中心最大的白玉兰景观群落,在上海的“心脏”向上生长,犹如这座城市永远勃发的生机。无绿叶,不争春,在春花竞艳的季节,上海市花永远显得那么低调。今年,第十届上海市民绿化节暨首届白玉兰文化节在徐汇滨江开幕,上海市花第一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为此,有一群人已经奔走数年。

  呼吁多年  

市花文化节终于落地

1983年植树节,上海绿化部门动议在人民公园、中山公园等11个公园设点,请市民投票评选市花。在回收的10万多张选票中,白玉兰脱颖而出。1986年,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白玉兰成为上海市市花。

然而在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慧敏看来,白玉兰文化却一直未能“出圈”。“白玉兰虽是市花,却远远比不上樱花的热度,也不如梅花、桃花、油菜花。”

王慧敏从2017年就开始推广白玉兰花文化。“我们当时做了个调研,上海市民中有8成多都喜欢养花、观花,如何以花为媒,挖掘更多背后的文化体验?这是我们想做的事。”而在这个过程中,她却发现,上海的市花受到了“冷落”。“无论是市民对市花的认知度,还是在上海城市中的能见度,都非常低。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为何它是上海市花,也分不清白玉兰、广玉兰和紫玉兰的区别。”

2018年,当时还是市政协委员的王慧敏撰写了一份有关“拓展市花白玉兰文化价值”的研究报告,并在当年上海两会上作为民革上海市委的提案提交上海市政协。“市花代表的是上海的城市文化符号,象征上海城市精神,更是城市的一个美学徽章,应该要发挥它的文化价值,密切城市跟市民的关系。”在那份提案中,就提出了举办白玉兰文化节的建议。

这之后,王慧敏就一直在奔走呼吁。2021年上海两会,她联合了其他37位市政协委员,再次联名提交了“以市花弘扬城市精神,讲好上海故事”的提案。在这份提案中,也再次提到了可举办上海市花文化节。“我们建议可以结合市民绿化节和市民文化节,增加对市花文化的推广。”

直到今年,这一提议终于正式落地。

  科研突破  

盆栽白玉兰即将上市

“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白玉兰的花没有一朵是向下的,每一朵都是向上的,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对于为何会加入呼吁弘扬白玉兰文化的队伍中去,上海市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陈平这样表示。

这也正是白玉兰能当选为上海市花的原因之一。时任上海市园林管理局局长、园林专家吴振千曾专门梳理出白玉兰代表的精神品格:冒寒迎春,是上海开花最早的花卉,代表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先花后叶,朵朵向上,代表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花色洁白,代表洁身自好的清廉品质。白玉兰“争先、开放、朝气”的自然文化特征,正契合改革开放之初上海“探路先锋”的城市气质。

除了寓意高尚,白玉兰本身也极具观赏价值。白玉兰原产中国,有2500年左右的栽培历史,为庭园中名贵的观赏树。古时多在亭台楼阁前栽植,后多在园林散植或用作行道树。明代诗人睦石描写玉兰“霓裳片片晚妆新”。白玉兰不仅花开美,花朵掉落也极富诗意。微风过处,花瓣如玉,枝头纷落,可谓“微风催万舞,好雨净千妆”。

“但是很可惜,在市民种植这块,白玉兰的种植还是不够普及。”研究区域经济的陈平对此很有感触。在她看来,白玉兰比较高大,花期短,一般都只作为观赏树来种植,但要让它更广泛地被大众熟悉,没有什么比“人人都能在家种一棵”效果更好了。

值得高兴的是,这一点如今已经有了突破。陈平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技术攻关,白玉兰成功实现了“矮化”,原先四五米高的树现在可以控制在70公分以下,方便市民在家中花园、阳台上进行盆栽,同时还延长了花期,可以开放半个月左右。她透露,今年底,首批商品化的盆栽白玉兰将上市,市花将可以随时被搬入上海市民家。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研究开发的新品种则让白玉兰更有“看头”——“千纸飞鹤”开花早,形似飞鹤;“玉翡翠”硕大洁白,抗水湿性强;“玉玲珑”纤巧可爱,适合盆栽。这些新品种已经在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上海闵行文化公园等5个示范点示范种植,今后将逐步在上海街头推广种植。

  人文价值  

建筑与花卉碰撞出火花

增加白玉兰的“存在感”,是各方都在努力的方向。据上海市绿委办秘书处副处长丁志钢介绍,有关部门曾对272条道路的行道树种类进行了统计,白玉兰占比不到1%,远不及行道树“四大金刚”——香樟、悬铃木、栾树、银杏。上海绿化部门下一步也将考虑重点增加白玉兰在城市中的种植比例。

而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王慧敏看来,要让市花更“出圈”,推广种植当然很重要,但种在什么地方更重要。

“这几年不少公园也都增加了白玉兰种植,但我们发现在上海一些重要的公共空间、经典地标、历史建筑前还不够多。而很多花走红,都是和经典地标的同框带来的。”王慧敏说,比如武康大楼前面种植的郁金香,外滩的玫瑰装饰等,都是因为和网红打卡地的“同框”效应进而被带火。

“作为市花,要变成城市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这个工作我觉得不仅仅是绿化部门一家的事,还需要跟规划部门、文旅部门等一同来做这件事。”王慧敏表示,上海在推广建筑可阅读、“一江一河”,无论是陆家嘴“三件套”,还是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包括上海随处可见的石库门,都可以有意识地增加白玉兰,让上海的重要城市空间、地标建筑与市花“同框”画面出现得更多,吸引人们自发去打卡,进而增加对白玉兰的认知度。

她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有两棵白玉兰火了,一棵在龙华寺里,一棵在上音附中。“有年轻人会做攻略,在对面二楼去排一个小时队,可以有最好的拍摄位置。”这种“莫名奇妙”的火,背后其实正是因为建筑与花卉之间碰撞出了人文价值。

事实上,白玉兰种植的历史悠久。在古代,被称作“玉棠富桂”的园林花卉,说的正是白玉兰、海棠、牡丹和桂花。“现在的年轻人很喜欢国风、国潮,所以种在龙华寺庙的白玉兰就火了,因为它承载了历史内涵。”而上音附中的白玉兰,则正如同济樱花的火爆一样,因为校园特有的情怀,对年轻人更加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品牌意识  

讲好白玉兰和上海的故事

要会讲故事,才能让市花文化更深入人心。在王慧敏看来,这就得有一点“品牌意识”。

黄浦江畔的白玉兰造型的游船,让白玉兰365天绽放在了上海的母亲河上,成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这就是王慧敏的提议,“事实上,你会发现,其实对于白玉兰是上海的代表,国际上反而非常认同。”

有很多经典案例都会用白玉兰来讲述上海故事——苹果在上海刚刚开业的最大旗舰店,发布的限量logo正是一朵融合了白玉兰的苹果经典logo;上海迪士尼的城堡,顶端正是盛开的白玉兰造型;星巴克在上海推出的城市杯、笔记本等周边产品,都少不了白玉兰……

“这就是国际企业的品牌意识,但在我们自己,这方面的意识却还是有所欠缺。”王慧敏表示,白玉兰是上海的城市象征,花的美是没有国界的,上海的各行各业都应该有意识地去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来提升自己的品牌附加值,用最上海的方式,通过白玉兰这样的媒介,去把上海的故事传播到全世界。“这也是一种无形资产。”

在这次白玉兰文化节上,就推出了不少白玉兰的文创作品,数字化的手段也被应用。一款含有白玉兰元素的虚拟街区元宇宙中,市民戴上虚拟现实眼镜,便能在上海的各大城市地标欣赏永不凋谢的白玉兰花海。

“推广市花,要年轻化、数字化、市场化,这是非常重要的方向。”王慧敏表示,接下来,还会有白玉兰科普课程进校园,白玉兰闻香评选“上海味道”的市民评选活动等陆续推出。“希望打通情感纽带,让白玉兰365天都开放在市民心中。”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来源:青年报

相关知识

上海出台专项计划,将建市级白玉兰文化公园,助市花“逆袭”
增加市花显示度 激活文化认同 本市将建白玉兰文化公园
讲好植物故事,第21届世界月季大会花落中国南阳
“水杉自然课堂”招募令丨市花白玉兰的“大家族”自然探索活动
聚力科研创新,“云花之源”风景独好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文化基因与中国道路
播下种子,静待花开 好故事助推优秀文化传承
大家为什么爱“花花”
央媒聚焦|聚力科研创新,“云花之源”风景独好
上海的市花是什么花你知道吗?

网址: 白玉兰如何才能更“出圈”,科研、文化、品牌一齐发力讲好市花故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464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天彭牡丹” 文化与科技共筑花卉
下一篇: 放大花卉IP的“樱花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