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希望的2025年已经到来,很多人都会选择用一束鲜花庆祝新年。
其实,在这方面,古人比当代人更加热衷。
在古人看来,把花插起来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该插哪些花,如何插,插完后放在哪里……这其中有很多学问,对于这一套完整的体系,古人起了一个更为雅致的名字——瓶花。
唐代“花九锡”
给花最隆盛的礼遇
如今,人们常把将鲜花插入容器装扮室内的行为称为插花、花道或者花艺等。不过,在古诗词里,插花大多指的是簪花,即往头上插花。当下的插花,古人更多用的是瓶花。
早在唐代,就有人撰写了关于瓶花的专著。不过,唐朝的时候还没有出现“瓶花”这个传统插花专用词语,唯一一篇、也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插花理论艺术的文章,是文人罗虬(qiú)的《花九锡》。“锡”即“赐”,“九锡”这个词出自《礼记》,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罗虬借鉴这个概念,给予花最隆重的九种待遇,所以叫“花九锡”。什么样的花才能享受九锡的待遇呢?“花九锡亦须兰、蕙、梅、莲辈,乃可披襟。”也就是说,兰花、蕙草、梅花、莲花这样一类的才能享受九锡的待遇。
那么,这些花有哪九种礼遇呢?第一锡叫“重顶帷”,简单来说就是把花放在一个重顶双层的帷帐里面。
第二锡叫“金错刀”,金错刀是错金剪刀,即要用最好的工具剪花。
第三锡叫“甘泉(浸)”,意思是用甘泉,即最甜美的水插花。
第四锡叫“玉缸(贮)”,就是指把花插在玉缸里面,这个玉缸并不是指玉做的缸,而是指洁白的瓷器。在唐代,很少能烧出洁白的瓷器。当时的玉缸只有皇上才能使用,也就是插花的花器,要达到御用的标准。
第五锡叫“雕文台座”,说的是瓶花要放在雕文台座上。雕文台座是指用大漆画着精美花纹的案几。
上面这五锡是物质条件,五锡后面还有画图、翻曲、美醑(赏)、新诗(咏)。这一系列做完,就要让画师画一张画,然后谱曲,喝着美酒欣赏,最后还要写新诗咏它。
《花九锡》全文只有77个字,却覆盖了选花、配器、插作、欣赏多方面的内容,标志着那时候人们的赏花已经进入一种极为专业的境界。
屋子里插满花
躺家里赏花
唐代时,插花艺术主要还只是宫廷贵族的雅事,到了北宋,中国的插花艺术才正式形成“瓶花”这个概念。现在能找到的出现“瓶花”这两个字最早的资料,是北宋进士俞瑊(jiān)的一首诗《中山别墅》:“村居何所乐,我爱读书堂。阶草侵窗润,瓶花落砚香”。这首诗描写的是很朴素的村居场景,可见,那个时候不但已经有了瓶花艺术,而且瓶花艺术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宋代时,插花更加繁盛,花市也开始兴盛起来。不过,在宋代,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大多沿袭唐代的插花方法——满插。“朝来满把得幽香,案头乱插铜瓶湿”“满插瓶花罢出游”……这些诗词里面谈的都是满插。
牡丹芍药蔫了咋办?宋人自有妙招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对花卉的培植养护技术取得重大进步。北宋末年,有个叫温革的人,曾经写过一本书,叫《琐碎录》。
这本书里有一部分谈到关于插花的保养。这些方法在现在看来都不过时。比如牡丹、芍药插瓶时,可以把枝子烧一下,把断的地方烧焦了,然后以水浸,“数日不萎”。在插牡丹、芍药时还有一个诀窍:地上铺一个芦席,晚上把牡丹、芍药放在上面,然后洒上水。第二天再拿来插花,这样就可以留好几天。
温革还提到,瓶中插牡丹、芍药,如果一两天蔫了怎么办?
可以把已经腐烂的部分剪掉,然后把它放在缸里,用深水泡,“一夕色鲜如故”。
头上插花的汉子 美美过新年
宋人还有“簪花”的习惯,不论男女,不分贵贱,上至君主、士大夫,下至市井小民,都以簪花为时尚,“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
簪花的习俗在我国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唐朝已有男子簪花的现象,到了宋朝更加普遍。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北宋的洛阳,牡丹花开时节,每个人头上都戴牡丹花,就是挑担的小贩也是这样。
邵雍、司马光等文人赏花饮酒,头上皆戴花。邵雍写的《插花吟》道:“头上花枝照酒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酒卮中有好花枝。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你看,头上花枝照进酒器中,酒中也有花影,身处太平之世,又是花开时节,怎能不开怀畅饮呢?
明代插个花
还讲究处理各种关系
从唐代经过了400年,到宋代的时候,瓶花的技法并未取得大的突破,人们忙着探讨怎样把花养得时间更长,还顾不上考虑插成什么样子。
到了明代,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乱插,而且花的保养问题也得以解决,这时候,人们就在想,花能不能插得更好看一点、更文雅一点?如何跟中国传统的艺术相结合?因此,明代出现了非常多的关于瓶花的理论著作,其中,有4部举足轻重的瓶花专著,分别为:金润的《瓶花谱》、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以及袁宏道的《瓶史》。
在这些著作中,尤以袁宏道的《瓶史》最为著名。其中,袁宏道用了整整6个小节,谈人和花的交流与欣赏,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各种关系,像花崇、洗沐、使令、好事、清赏、监戒等,将这门技艺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而金润在《瓶花谱》中,第一次提出一枝为贵的审美标准。
怎么插花更好看?
沈复有套“插花秘籍”
清代有不少文人在植物学的研究上非常深入,不少文人墨客本人就是“插花大师”,文学家沈复就有一套“插花秘籍”。
沈复一生未入科场,而是工诗画、散文,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书中第二卷《闲情记趣》用超长篇幅写下他的插花心得。
插花时,如果花材本来是横着长的,就需要用到花材的矫形技法。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里详细谈了木本花材的矫形方法。 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谈到木本花材时,如果把花材直接插在瓶中,势必枝乱梗僵。“花侧叶背”,全是背面的叶子,如果有花的话,花一定很不好看。此时,应该怎么插呢?他提出著名的观点:“横斜以观其势,反侧以取其态。”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拿到一根枝子,首先拿在手中,然后横着、斜着、反着、侧着找它的“势”和“态”,“势”就是它生长的姿势;“态”就是它的姿态。总之就是找到它最美的地方,然后再想如何插到瓶子里,“或折或曲,插入瓶口”。
怎么插花好看?他说“起把宜紧”“瓶口宜清”。不论是插5朵、7朵,还是三四十朵,必须要有一丛傲然突起,造型以不散漫、不拥挤、不靠近瓶口为妙。如果用针固定,也要把痕迹藏起来,营造参差错落、叶不杂乱、梗不僵直的效果。
本报综合《北京晚报》《江苏快报》《北京青年报》《洛阳晚报》
标签:
相关知识
古人插花
当雪花爱上梅花【情感美文】
看古人如何“插花”迎端午
当年轻人爱上端午仪式感 传统节日过出新感觉
古人最早插花情节
“以花为名,爱上生活”——生工学院举办插花大赛
【插花】“弄花一岁,看花十日”,古人的插花艺术
【他山之石】宋代古人对插花的热衷—以青瓷花器浅析
古人赏花,花样百出
古人的插花保鲜技巧
网址: 当古人爱上插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489922.html
上一篇: 小确幸,明天的花艺课让我拥有一段 |
下一篇: 韩晗评《英国插画书拾珍》︱图史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