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花文化的起源 中国花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孕育发展而逐渐壮大起来的。同 ,中国丰富 的花卉种质资源和花卉栽培历史也是中国花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形式快感” 在花卉审美形成中起了较大的作用。审美中的内模仿与移情作用和花卉的实用性对花卉 审美心理及文化的形成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花文化形成与悠久的文明发展史 花卉是农业的一部分 ,花卉的利用和花文化的形成与我国古代农业及制造业是分不 开的。由于农业的发展 ,推动了制造业和手工艺的进步。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才有了 花卉的发展。距今 8 000 到 4 000 年前 ,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陶瓷和 青铜器。陶瓷业和青铜器业的出现又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和文化的发展。 一、新石器时代 从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 ,长江流域是我 国稻作农业的发源地 ,黄河流域则是 我国粟类作物的发源地。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制造业的发展。我国新石器早期 ,陶器 比较原始 ,陶器上很少有装饰。随着农业的发展 ,人们对植物有了一定的审美意识 ,并 将其表现在陶器的装饰上。在新石器早期的河姆渡文化中 (距今约 7 000 年 )已有花文 化的萌芽。出土的两件陶制品说明了当时先民们对植物的审美认识和社会对植物的应用 情况。一件是 1973 年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的鱼藻纹黑陶双耳盆 ,另 一件是刻画在陶片上的盆栽植物图案 ,画面是一个长方形陶盆 ,陶盆的上面种植了一棵 五叶植物。从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 中可以看出 ,我国花卉盆栽历史以及植物人工栽培的 历史比我们想象得更为悠久。 植物和花卉的纹饰、彩画及其制品的大量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陶器的表面 处理和装饰上不仅施有陶衣 ,还有彩画植物纹、动物纹以及人纹等。如 1979 年山西方山 出土的勾叶纹彩陶盆 ,这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口沿涂彩 ,腹上部绘色叶纹 、 圆点纹 ,图案简单、造型美观。1966 年江苏邳县出土的彩陶小口壶 ,是新石器时代大汶 口文化的陶制品。器表打磨光滑 ,施一层红色陶衣 ,绘饰花瓣纹图案 ,用白彩描绘弧线 三角纹及直线纹。露地部分即成连续的花瓣纹 ,再在白线纹样上填以黑彩 ,边缘露白色 , 花瓣纹中央又饰一黑彩圆点 ,构成白彩勾边的花瓣纹图案。这是相当精美的花卉花瓣的 装饰图案。可见在 6 000 多年前 ,我国新石器时代古人不但认识花卉、使用花卉 ,而且产 生了很强的审美观念 ,并力图在器物上采用抽象的表现形式。 大汶口文化中表现花瓣装饰的还有 1963 年和 1976 年从江苏邳县出土的喇叭花纹陶 钵和花瓣纹彩钵等。除花卉纹饰图案外 ,以花卉形态作为原形并抽象化为实用器皿的陶 器也在此时期出现。如 1997 年山东莒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 5000— 前 4000 年 )白陶封口规 ,这是用来煮肉、煮鱼等用的三袋足陶器。封口上有形象 逼真的莲蓬状透气筛眼。据专家研究认为 ,倘若当时制陶艺人不曾见过莲蓬 ,摘食过莲 实 ,对荷花审美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绝不可能凭空想象臆造这种形象。 1976 花卉在青铜器中的应用 出现在商代后期。 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妇好 中柱盂 ,为商后期的青铜器 ,高 15.6 cm ,口径 31 cm ,可能为盛水器或蒸食器。盂底中 部有一镂空四瓣花朵形柱。这种花朵似水生花卉中华萍蓬草 ,盂中装水则花朵似在水中 盛开 ,造型生动 ,花朵动势很强 ,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春秋战国时期 ,以花卉为题材的青铜器造型较多。如 1923 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 的莲鹤方壶和 1988 年在山西太原出土的莲盖方壶 ,都是春秋中期的容酒器。莲鹤方壶高 126 cm ,重约 64 kg ,长方圆角体。盖顶作莲瓣 ,壶顶上立有一仙鹤正欲展翅飞翔。此方 壶设计精巧 ,构图复杂 ,造型美观。莲盖方壶高 40 cm ,口为方形 ,顶为莲瓣。体量比前 者小。以荷花作盖的器具在青铜器中较多 ,如 1978 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曾 侯乙簋 ,是战国时期用来盛食的器具 ,在盖上装饰有荷花花瓣。1927 年在河南洛阳金村 出土的一对孤君嗣子壶也同样具有
相关知识
中国花文化探究综述.pdf全文
中国花文化,你知多少?
《莳花志》中国花文化的三个层面:审美情趣、美学意蕴、人文精神
中国花文化,你知道多少?
毕业论文:日本的樱花文化
中国花文化下的花草茶视觉形象研究
中国花文化深度探究: 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四)
中国花游队勇夺奥运历史首金 都市丽人文化营销爆火出圈
关于山东菏泽与河南开封合并设置中国国花文化直辖市的研究
【花语是什么 花语的起源是什么】最新花语是什么 花语的起源是什么
网址: 第一章中国花文化的起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4902.html
上一篇: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
下一篇: 闽文化企业十强游戏企业占3席,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