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前一段时间较流行的生僻字说起了和北方黄酒有关的青铜酒器,这些酒器的使用验证了商周时期青铜器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也说明了先进时尚的青铜器成为贵族的专享时代用品,那么使用这些青铜的物品自然也成为了权贵的专享品,北方黄酒和其适用青铜器在这个时期就是上流社会的特殊象征代表;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中除了酒器还有食器和水器。无酒不成席,无食物如何成酒席?既然有酒的适用青铜器,与酒席相关的青铜食物加工器自然也会成为贵族所要表达特殊地位的适用器。
本期的漫谈我们将会从青铜食器的角度延续上期漫谈的生僻字解读,把与酒、黄酒、北方黄酒相关的一个宴席或者一场关于酒肉聚会上的实用器作以简述,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一些中古时期的现在又远离我们的生僻字。主要的食器生僻字有鬲、 甗、 簋、 簠、 盨、 还有不陌生但不一定了解其详的鼎、敦、豆。
盨是中国在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由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相同。器盖与器身形态相近但稍小,器盖上有四个方足,为其一般判定标准。取下器盖后翻置起来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说文解字》皿部:“盨,槓盨,负载器也。”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一)遂公盨,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盨盖缺失,内底铭文10行98字。国家一级文物。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德治的文献记录。专家认为这证实了大禹及夏朝的确存在。这件约3900年前铸造的青铜器名为遂公盨,上面铸有铭文98字。它是2002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专家们认为,这件遂公盨是中国古代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铸的青铜礼器。
(遂公盨 现已入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盨上所铸长篇铭文字体优美;字数虽不算多,但几无废言。铭文记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道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规定各自的贡献。在洪水退后,那些逃避到丘陵山岗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于平原。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铭文并以大段文字阐述德与德政,教诲民众以德行事。李学勤表示,铭文中所述“禹”是夏王朝的奠基人。没有大禹,便没有夏,更没有“华夏”。但大禹是否真有其人,夏王朝是否存在,长期以来广受争议。遂公盨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夏为夏、商、周“三代”之首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
(遂公盨铭文)
遂公盨是西周中期的一件食具,距今约3900年。遂公盨原本有盖,现已缺失,它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内底所铸98字铭文上。铭文开篇记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后篇论述的内容却是“为政以德”。盨上所铸铭文字体优美,行款疏朗,且字字珠玑,几无废言。
铭文开篇即言,“天命禹敷土,随(堕)山,浚川……”记述了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的不同规定各自的贡赋。在洪水消退后,那些躲避洪水而逃到丘陵山岗之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平原之上。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随后,铭文又以阐述德与德政,并教诲民众以德行事。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学勤先生认为,这件铜盨为遂国国君所制,遂国是中国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后人建立的。
(遂公盨铭文处内景)
此前,关于大禹治水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战国时期。“长期以来一直有关于禹和夏朝是否存在的争议,个别外国学者甚至怀疑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但是如果没有大禹,便没有大禹之子夏启创建的夏,更没有“华夏”之说。”蒋迎春说,遂公盨铭的发现,将有关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一下子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充分表明早在3900年前人们就在广泛传颂着大禹的功绩,而夏为“三代”之首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
德是中国传统伦理中一项重要内容,德治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封建中国。遂公盨铭文中前后6处出现“德”,而且内涵颇为宽泛,如要求民众既要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做人要“齐明中正”,还要孝顺父母、兄弟友善、婚姻和谐,注重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君王及官吏要有德于民,顾念天下黎民百姓,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好其德”,君王统治才能长治久安,天下才能安定。蒋迎春说,这不仅是“周人尚德”的实证,还表明2900年前中国关于“德”的思想已相当丰富、系统,“德治”观念已经形成,而且让人们了解到中国德治思想的渊源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主张,其实只是对周人思想的总结与概括。
(通过遂公盨铭文大禹治水的传说再次得到文字记载的描述)
整篇铭文堪称一篇政论性质的散文,其文辞、体例在两周金文中前所未见,却与现存《尚书》等古代文献十分接近。蒋迎春说,这对探讨中国古书及文章的起源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而这篇铭文被学者们称誉为“两周金文之最”。至今国际上已先后召开4次遂公盨研讨会,可见其历史价值非比寻常。
(杜伯盨)
(二)杜伯盨,西周晚期,高36厘米,口径27.1*17.5厘米。盛食器,椭圆状,二兽首耳。有盖,盖上有扁足,盖打开后可以却置。器颈与盖沿各饰窃曲纹带,盖面与器腹均饰瓦棱纹。
盖和器同铭,4行30字:杜伯作宝盨,其享孝于皇神祖考,好朋友。用寿,介永命,其万年永宝用。大意是:杜伯自做此宝盨,用来祭奠死去的父祖与朋友的光辉神灵,用来祈求长寿,万年永宝用。
此盨器盖完整,器铭中的杜伯即《国语.周语》“杜伯射王于鄗”的杜伯,器属宣王时代,是铜器断代研究的重要标准器。
(虢中盨铭文)
(三)虢仲盨,西周晚期(宣王世),1993年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通高24.3釐米。椭方形,口稍敛,鼓腹圈足,兽首双耳,圈足正中有弧形缺,盖隆起,上有四个矩形扉,可以却置。盖扉饰回首夔龙纹,盖顶饰窃曲纹,盖沿、器口沿和圈足均饰S状云纹,盖上和器腹饰瓦沟纹。【铭文】虢中(仲)乍作虢妀宝盨,子子孙孙永宝用。
(兽叔盨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少见的精品 出土时色泽光亮,通体基本无锈)
(四)兽叔盨,西周晚期青铜器中少见的精品 出土时色泽光亮,通体基本无锈。199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上村岭虢国贵族墓地抢救性地发掘了一座女性贵族墓葬(编号为 M2006),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特别是其中的一件铜盨制作精美,出土时色泽光亮,通体基本无锈,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少见的精品。这件盨器型、纹饰、大小均相同。器身椭方形,弇口,垂腹,兽首耳有螺角;盖可卸置,盖上两组不相连接的翼形纽;矩形圈足外侈,前后两侧有弧门形缺口,沿部饰带状重环纹,由中线分左右,器、盖中部饰瓦纹,盖顶饰夔龙纹,其中心兽目突起,扉棱饰云纹,圈足饰垂鳞纹,器底有斜网格纹。通高20.4厘米,口长16.5-23厘米,腹深9.3厘米,盖深5.6厘米。这件盨器、盖对铭,共4行33字(含重文2字),自右自左为:
兽(单) (叔)奂父 (作)孟姞旅
盨用 (盛) (稻) (穛)需(糯) (梁)
加(嘉)宾用 有飤则迈(万)
人(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兽,在金文中写法同单,应是西周诸侯国名或氏族名。叔奂父为作器者的字。孟姞。应是姞姓贵族单叔奂父的长女。旅,《尔雅·释 》:“旅,陈也”,当陈列、摆放讲。通盛,《说文·四部》:“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通,《说文·米部》:“穛,早去谷也,从米焦声”。可见,穛指早稻。需通糯,粘性的稻米。“用 (盛) (稻) (穛)需(糯) (梁)”。加为嘉的省笔。,《说文·食部》“ ,粮也,从人食”,指粮食。则,金文从刀从鼎,会意为用刀刻划鼎纹,金文用作未成国的土地。见《周礼·春宫·大宗伯》:“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无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郑玄注:则,地未成国之名,未成国,指小国,如子、男。可见此单国规模不大,拥有土地不及三百里。通篇铭文的大意是:兽(单)国的叔奂父为大女儿孟姞作媵器盨,用来盛放稻米、早稻、糯米、高粱米作成的食物,招待嘉宾享用,有了粮食和土地,就可以健康长寿。子子孙孙永久宝藏使用此器。姬姓和姞姓是两周时期互通婚姻的两大姓氏集团。正如《左传》宣公三年载是 云:“吾闻姞、姬藕,则子孙必蕃”。
虢国墓地是一处西周时期的贵族公墓,排列有序、等级齐全,且保存完好。这件出土于虢国墓地兽叔盨为研究虢国的婚姻关系及对外交流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盨的出现,说明了商周时代关于祭祀的重视前所未有,礼仪的规范最为清晰明确。以至于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成为重要的社会舆论事件。北方黄酒在这个礼仪极其重要的时代伴随见证商周王室的更迭兴衰。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五章中国器物文化.pptx
深圳盛轩,传说中的珍品铁绣花梅瓶
=精足不思淫 气足不思食 神足不思眠
唐代烧花瓷窑三足盘较为罕见
识趣丨古代花瓶器型:形成的历史与时代特征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瓷器器形的多元文化因素分析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
蜈蚣(节肢动物门多足纲陆生节肢动物)
“镇馆之宝”喊你来河南逛博物馆!
缠枝花卉纹青花花盖罐
网址: 北方黄酒生僻字——盨是在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569379.html
上一篇: 教您做绍兴黄酒,绍兴黄酒怎么酿造 |
下一篇: 酴醾酒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