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气象条件监测、预警和评价技术”项目在京通过验收。该项目针对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稻飞虱、小麦白粉病)气象防灾减灾的业务发展与生产防控应用需求,建立了病虫害发生的气候背景指示和气象等级指标体系,以及病虫害发生气象等级监测预警、预报预测和影响评价技术体系。
据该项目负责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霍治国介绍,该项目基于农情、灾情、地面气象、大气环流、海温等病虫害发生涉及的作物、有害生物、气象条件相互作用等多元信息,结合野外观测试验和田间实地调查等,以触发驱动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天气气候条件为核心,筛选出影响不同时空尺度病虫害发生气象等级的关键因子、关键时段,研发病虫害发生气象等级监测预警、预报预测、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指标与模型。
该项目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表征小麦白粉病流行速度与日温度波动关系的“日界限温度累计时”概念,创建了基于“日界限温度累计时”的田间冠层和大气量化模型,率先实现了小麦白粉病逐候流行速度的动态判别。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该项目还发现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因子变化总体有利于全国稻飞虱和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致使危害加重;揭示了ENSO事件对褐飞虱发生以及冬季温度变化对褐飞虱越冬北界的影响,发现厄尔尼诺事件可作为褐飞虱发生灾情偏重年份的重要气候背景指示信息,比如褐飞虱越冬北界指标为1月份平均气温不低于10℃。
依托该项目,广东、河北、河南等3个省份建成了重大病虫害气象服务省级业务平台系统,该成果还在广东、河北、河南、江苏、上海等5个省级农业气象业务中得到业务化应用,并且已形成业务服务与生产防控应用能力。应用该项目成果指导防控,稻飞虱危害损失平均减少3.8公斤/亩,小麦白粉病危害损失减少1%到5%,农药施用量减少10.3%,示范区产量损失减少5%至30%,累计减少因灾损失在14376万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遥感监测与气象数据结合可让病虫害...
遥感监测与气象数据结合更“智慧”防病虫害
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模型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管理办法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大全11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25号)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
大豆病虫害预测预报.docx
2023年棉花及新疆特色农作物病虫害监控技术培训班成功举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令(2021年第6号)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管理办法
网址: 农作物病虫害气象监测预报研究取得进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57183.html
上一篇: 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 |
下一篇: 农作物病虫害实时监控物联网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