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平板显示行业记录 雪球集锦,版权归原作者。======= 中信建投:面板行业之“龟兔赛跑” 一、前言 2012 年全球LCD 面板产业景气...

平板显示行业记录 雪球集锦,版权归原作者。======= 中信建投:面板行业之“龟兔赛跑” 一、前言 2012 年全球LCD 面板产业景气...

雪球集锦

版权归原作者

=======
中信建投:面板行业之“龟兔赛跑”

前言
       2012 年全球LCD 面板产业景气低迷是个不争的事实

2012 年盛夏

当时歌唱选秀节目

中国好声音

里的一句

32是个神奇的数字

”,

我们联想到的是中国大陆TFT-LCD 面板制造所独有强大的32 寸LCD TV 面板领域

时序迈入夏秋交接

当京东方A(000725.SZ) 和TCL 集团(000100.SZ) 旗下的华星光电陆续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时

大陆面板产业可谓喜讯不断

市场上陆续开始有更多的投资人关注这个领域

就在11-12 月间

正当众人还半开玩笑地议论着玛雅末日预言之际

我们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展开密集的调研行程

并且针对LCD 面板相关信息求证来回穿梭于海峡两岸之间

而就在2013 元旦跨年之后

发改委终于针对面板垄断形势出了重手

首度针对境外企业进行经济制裁

针对韩国和台湾地区等6 家面板企业祭出重罚

就全球面板竞争态势而言

此举已是个重大的警讯

       展望2013 年

市场对于LCD 面板景气趋势依旧存在着许多分歧

然而中国大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

相关面板业者的野心早非昔日吴下阿蒙

台湾厂商却面临内忧外患

全球老二的地位早已摇摇欲坠

此时大陆面板厂商业已商兴起购并台厂的念头

另一方面

尽管现阶段市场上32 寸面板基本都是大陆企业的天下

也间接造成供不应求

逆势提价的局面

但如果就此判定大陆企业从此进入业绩拐点

这恐怕还有一些疑虑存在

毕竟面板领域里讲究的是

得技术者得天下

”。

然而

我们依然认为大陆相关企业从2013 年起

极有可能晋阶到另一个崭新的局面

面板产业高度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
       众所皆知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 面板是一个高度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

过去长年以来

全球面板市场几乎由日本

韩国

台湾地区等相关企业所瓜分

然而近期中国大陆挟广大市场

国家政策和政府扶植之姿

国内相关企业急起直追

颇有扶摇直上的架势

撇除技术升级不说

至少在量产规模上已经明显威胁邻近国家和地区了

在讨论LCD 面板未来景气和前景趋势之前

不可避免的

我们的报告还是打算花一些篇幅为各位简介一下LCD 面板整体产业架构

相关制程

以及所对应的相关企业

1

LCD 面板产业分工细密
       基本上

LCD  面板产业链上中下游关联大体上略分为

1). 上游基础材料和零部件

2). 中游面板制造和模组制造

以及3). 下游应用产品和渠道销售

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皆有其自身特殊的商业利基性存在

       LCD 面板制程极其复杂

所涉领域既多且广

各个环节所需Know-How 并不亚于半导体制程

同时其所需原材料繁多

且各原材料及主要设备间的技术障碍亦高

因此上中下游各个厂商间的分工亦较为明确

各个环节都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厂商

我们为此汇整了全球及海外代表性企业

以及其所对应环节内相关之A 股上市公司

站在证券投资的角度

我们为各位整理出这个表的好处之一

是在于我们经常可以透过海外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

约略推知所对应的子行业是否近期存在亮点或机会

也许

我们说的也许

部分涉及相似题材的A 股上市公司也许也会有所表现

2

LCD 面板基本原理简介
       LCD 面板的构造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Glass  Substrate) 当中放置液晶盒

下基板玻璃上设置薄膜晶体管(Thin-Film  Transistor

TFT)

上基板玻璃上则设置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

CF)

通过TFT 上的信号与电压改变来控制液晶(Liquid Crystal) 分子的转动方向

从而达到控制每个像素点偏振光出射与否而达到显示目的

3

TFT-LCD 三面板大基本制程介绍
       依据生产设备

管理设备特征和无尘室等级来区分

典型的TFT-LCD 面板基本制程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

阵列制程(Array)

成盒制程(Cell)

模组制程(Module)

       TFT-LCD三大制程
       Array 制程         Cell 制程              Module 制程
       1

镀膜          5

配向膜印刷       11

COG制程
       2

曝光          6

配向膜涂布       12

软性电路板压合
       3

蚀刻          7

喷洒间隔物       13

印刷电路板压合
       4

剥膜          8

注入液晶           14

背光模组组装
                             9

密封组合            15

老化测试
                           10

偏光片贴附
       Array 制程与半导体制程极为类似

主要乃将薄膜晶体管TFT 制作于玻璃之上

包含成膜

黄光微影

蚀刻

去光阻等制程

各道单站制程都要依托ITO 导电玻璃展开

ITO 玻璃是一层镀有氧化铟锡导电层的玻璃基板

具备良好的光学和电学特性

可以为TFT 提供导电通路

ITO 导电层则是通过沉积薄膜

光阻涂布

显影

蚀刻和剥膜的工序形成TFT 晶体的纹路

一般工艺流程至少必须重复5 次

甚至7 次前述过程

整个制程耗费时间约7-10 天

Array 段制程才算完成

TFT 阵列才能成型

近期部分技术开发领先者

已可简化至仅重复4 次即可

如此将有利于大幅缩短制程时间与交期

       Cell 段制程主要是以前段TFT Array 的玻璃为基板

让其与彩色滤光片结合

并在玻璃基板上灌注液晶

而后切割成所需要的尺寸

首先将基板洗净

分别对TFT 基板和彩色滤光板进行配向膜印刷及配向

然后将下一步将要用到的密封胶涂于基板上

并喷洒间隔物至彩色滤光板上

注入液晶然后将基板与彩色滤光板进行高精密度的贴合

最后在上下表层进行偏光片的贴附

至此完成成Cell 盒段制程

本阶段制程平均耗费时间约2-3天

       Module 段制程

则是将Cell  段所切割好的面板

与其他元器件如BLM 背光模组

PCB 印刷电路板

框架等组装成LCD Module  (LCM)

而后移交给下游终端产品组装厂进行整机组装

本段制程技术含量较低

不过人力需求相当高

必须仰赖较多的人力来加以组装

属于劳力密集模式

且客制化程度较高

包括背光模组等元器件的加工需要与客户协调设计

共同研发

Module 段制程主要包括COG/COF  制程

FPC 软板压合

PCB 印刷电路板压合

背光模组的组装及老化测试

整个流程大约费时2 天左右

       而所谓的Open  Cell 是指上述三大段制程中

完成了Cell 段组装

但尚未进行Module 段制程

亦即未完成LCM 组装的半成品

目前市场现象和趋势

则是部分中小尺寸面板以Open  Cell 为主

再出货给拥有后段LCM 模组产能的下游组装厂

       由于不同制造环节面临着不同的技术壁垒

竞争格局和技术流动障碍

因此各环节的设备投资门槛亦存在相当大的落差

一般而言

Array 段设备的全球出货金额占到整体LCD 制程设备金额约50-55%

彩色滤光片CF 的制程设备则约20% 左右

Cell 段设备投资约20-25%

而Module 段的设备投资仅占约3-5%

       Array 段设备获得高溢价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在整个生产系统升级的过程中

需要进行最大程度的改造

在整个LCD 生产制程中

Array 段制程和彩色滤光片CF 制程耗时都较长

而Array 制程和Cell制程的主要技术专利

皆集中在日本

韩国

美国和德国等厂商手中

所需设备的主要供应商也多集中在上述几个国家相关厂商

而这显着的技术壁垒和垄断格局

所造成的后一段设备与前段设备的巨大价格差异也将长期存在

对于后进入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负担

技术引进和专利许可费用

往往高达初始资金的8-12%

最后

Module 制程由于技术门坎相对较低

人工需求量大

生产企业正逐步向大陆转移

产业链上肥下瘦且高度垄断
       上游基础材料

零部件和元器件

主要包括

玻璃基板

镀膜材料

液晶材料

彩色滤光片

偏光片

背光模组

这些基础材料需要极高的材料科学背景

半导体工艺做为支撑

而这些Know-How 和相关产品供应

基本上皆由日本

美国和韩国企业所垄断


       也许各位在许多报告中都看得到

这张来自DisplaySearch 极为经典的LCD 面板产业微笑曲线图

它几乎已经完美表达了面板产业上中下游各个环节

以及各不同终端应用的毛利率分配状态

我们决定保留原图直接陈列在报告之上而不另行绘制

       微笑曲线图中间底部为面板制造

曲线两端朝上

由此往左右两侧发散

左边为上游关键原物料和零组件

右边则为下游各个终端应用产品

左边越往上游

由于所涉及的研发技术和Know-How 及相关专利越多

因此毛利率理所当然越高

呈现出

上肥下瘦

的产业现象

基本上相关的技术资源悉数掌握在国际大厂手中

右边则偏属于地区性竞争的产品应用和市场营销

只要占有利基商业模式并且凸显优势

提高附加价值

相关企业依旧得以享有相对高毛利

微笑曲线最中间底部的面板制造

则像是被悲催的魔咒所禁锢着

毛利率介于-20—+30%  之间

能够获得的附加值往往最低

产业周期性波动也较大

因此相关企业将常随着所谓的液晶周期(Crystal Cycle)  而表现出巨亏或大赚

关于液晶周期

我们稍后还会再提及

       液晶面板产业链相关子行业情况分析
   液晶面板    相关子行业   技术门槛   相对资本   行业集中度   议价能力
   产业链                                             投入规模
上游

基础     玻璃基板          最高           一般             高              强
材料和零部     彩色滤光片  高(高世代)       一般         极高              强
件                   偏光片                高             一般            高              强
                       液晶材料       高(TFT)          一般            高              强
中游

面板     大尺寸面板        偏高           极高         极高           偏弱
制造及其       中小尺寸面板      偏高           偏高         偏高           偏弱
相关              驱动IC                 较高           偏低         一般           一般
                     背光模组BLM       一般          一般         一般           较弱
                     液晶模组LCM       一般          一般         一般           较弱
下游

终端   TV 厂

消费性       偏低         较高          一般          偏弱
产品组装      电子OEM/ODM 厂

1

玻璃基板市场

大额投资

垄断竞争
       玻璃基板(Glass Substrate) 是LCD 面板的核心部件和重要物质基础

在产业链中地位极其重要

占到LCD面板成本的7-10%

LCD 面板的很多性能

分辨率

透光度

重量

视角…等

都与玻璃基板的性能密切相关

一片TFT-LCD 面板需使用两片玻璃基板

分别用作TFT 阵列基板及彩色滤光片基板

       做为TFT-LCD 上游原材料中投资规模和持续投资压力最大的产业

玻璃基板产业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大额的投资和产出的

规模效应

”。

玻璃基板厂商必须不断跟进才能满足面板厂商不断扩大生产尺寸的要求

面板大尺寸化的趋势演进对玻璃基板厂商的技术和资金实力的要求也愈发提高

一条5 代以上的玻璃基板生产线仅后段的裁切制程就需要至少1 亿美元以上

并且一旦前段玻璃熔融

成型工序建成投产就必须24 小时运转

巨大的玻璃熔炉一旦停火减产

想再次点火所耗费的时间周期和资金成本都是极其惊人的

       玻璃基板的工艺极其复杂

技术门槛很高

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

其供应商主要有4 家

包括美国的康宁(Corning)

以及日本的旭硝子(Asahi Glass)

电气硝子(NEG) 和板硝子(NG Technology)

其中康宁占据全球近50% 的市场份额

这类处于垄断地位的原材料企业对其下游有着很强的议价能力

企业盈利水平普遍较高

如康宁公司近几年毛利率超过80%

净利率也在40% 左右

       玻璃基板的工艺极其复杂

技术门槛很高

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

其供应商主要有四家

美国康宁(Corning)

日本旭硝子(Asahi Glass)

日本电气硝子(NEG)和日本板硝子(NG Technology)

其中康宁占据全球近50%的市场份额

这类处于垄断地位的原材料企业对其下游有着很强的议价能力

企业盈利水平普遍较高

如康宁公司近几年毛利率超过80%

净利率也在40%左右

       由于中国大陆正不断兴建面板产能

目前的全球玻璃基板需求业已朝中国大陆转移

以此趋势研判到了2015年时

包括韩国

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玻璃基板需求比例都分别将呈现下滑

只有中国大陆逆势上扬

对于玻璃基板需求占比将从2012  年的10%  左右大幅提升提至20% 以上

目前国内玻璃基板厂商彩虹股份(600707.SH)和宝石A (000413.SZ) 也取得技术突破

在5 代线以下的市场具备自给的能力

例如京东方5 代线部分已试用彩虹股份的玻璃基板

这也许是个亮点

2

彩色滤光片市场

In-House 趋势明显
       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

CF) 的性能

开口率

色纯度

色差等

直接影响到LCD 面板的色彩还原性

亮度和对比度

LCD TV 面板用的彩色滤光片大约占面板模组LCM 总成本约19%

在成本占比上仅次于背光模组BLM

其原理是通过红R

绿G

蓝B 三种原色的排列

在白色光透过时产生所需颜色

为防止串色现象

在像素点之间插入黑色矩阵(Black Matrix) 隔开

       目前

日本的凸版(Toppan)

大日本印刷(DNP)

东丽(Toray) 是全球大尺寸彩色滤光片的制造巨头

全球市占率约占70%

然而彩色滤光片的In-House 趋势相当明显

一方面是出于成本考虑

面板厂商以此来压缩成本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高世代的彩色滤光片所用的玻璃基本相当薄

一般只有0.4-0.6  mm

而玻璃基板的面积却又很大

如8.5 代线的基板面积为2200×2500  mm

因而需要相当高昂的运输成本和包装成本

故高世代面板生产线基本都配合In-House 的彩色滤光片

3

偏光片市场

日韩厂商垄断
       偏光片的关键材料是三醋酸纤维素(TAC)  膜

聚乙烯醇(PVA)  膜和光学补偿膜

主要工艺为将TAC  膜与PVA  膜经过多次复合

拉伸

涂布等工艺制成的一种复合材料

以实现高亮度

高对比度的特性

直观来讲

偏光片的基本结构为两层TAC  膜中间夹一层PVA  膜

       全球偏光片市场

同样也被日本和韩国厂商所垄断

日本富士占据全球TAC  膜市场的80%

日本可乐丽(Kuraray)  在PVA  膜市场占据超过60%  的份额

全球80%  的偏光片生产技术来源于日本厂商

其市场被LG  化学

日本日东电工(Nitto Denko)  及住友化学(Sumitomo)  等几大厂商垄断

4

背光模组市场

LED化进程加速
       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e

BLM)  包含背光源和光学膜

在LCD 面板的成本结构中占比最高

依不同终端产品类别看

约为21-47%

其中

LED 背光源价格比传统冷阴极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背光源价格昂贵

大尺寸LCD TV 中LED 背光源的成本占比甚至逼近50%

其基本原理是将CCFL 或LED 发射的光线通过反射片的反射进入导光板

改变光线的方向和分布

继而引导其射入下扩散片

从而将电光源转化为面光源

       BLM 用光学膜片则包括棱镜片

扩散膜

导光片

反射膜

而棱镜片又逐步衍生出一般棱镜片

多功能棱镜片

微结构棱镜片

反射式偏光增亮膜(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DBEF) 几种结构(后面三种结构主要是将增亮膜和扩散膜的功能进行整合

从而降低成本)

这几种光学膜片主要由美国和日本厂商供应

       从背光源方面来看

LED 背光源的渗透率已显着提升

随着LED 芯片价格的不断下滑

LED 背光源在LCD TV 的渗透率出现了跨越式的高度增长

这一趋势仍将持续进行

按照LED 光源排布的位置

可将LED 背光源分为直下式(Direct Type) 和侧边式(Edge Type)  两种

直下式乃是将LED 光源直接安装在LCD 面板之后

散热好

功耗低

对比度大

使特大尺寸LCD  TV 背光不再困难

侧边式则是将LED 背光源安装在LCD 面板侧边

经导光板将光线均匀的分散到整个屏幕

       BLM 的客制化程度较高

需要提前和下游客户进行协商设计定案

故而In-House 的生产合作方式也得到了厂商的青睐

同时BLM 生产门槛较低

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

国际大厂纷纷实现BLM 的In-House 内部生产

目前

背光模组的生产厂商多数集中在台湾地区

如瑞仪

中强光电

辅祥…等

还有韩国的喜新电子

行业基本处于垄断格局

经济切割决定最适生产效率

1

不同尺寸面板应用在不同终端领域
       在此我们简述面板大中小尺寸的分类

以及其所适用的下游终端应用产品

一般而言

屏幕大小在10  寸以下称为小尺寸产品

下游主要应用包括

平板电脑

手机

数码相机

PDA

GPS  等

10-22  寸之间为中尺寸产品

下游应用包括

LCD  Monitor 及NB

最后

22  寸以上称为大尺寸产品

主要包括

LCD  TV

工业电脑之IPC  Monitor  等

当然

这并非绝对的分类法

只是多数业者普遍接受的概略性分类

有了这个概念之后

也方便我们进一步向下陈述

2

面板企业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
       首先

我们为各位澄清一个普遍的误解

我们常听说某某面板厂有几代线

几代线的

不少人可能会误解为是否面板有着不同的技术

因此以几代几代来做为区分

其实

面板厂所谓的的几代线

是以它所采用的玻璃基板尺寸大小来定义的

尽管制程技术会因为尺寸越大或玻璃基板越薄而有些不同

但大致上几乎都是采取相同的流程来加以制作

最后再予以切割

       那么为什么许多面板厂商还纷纷往高世代产线投入呢

因为一块面板产出需要好几道单站制程

所费的时间也多

如果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产出更多的数量

首先直观上节省的是时间成本

再者最为明显的和最具经济效益的是

一张大尺寸玻璃基板不管切成多少片面板

一次得以产出总面积更大的产品

每单位所能摊销的固定成本会越多

相形之下每片面板的平均单位成本就因此而降低了

只是为了追求这个目标

相关厂商所必须投入的制程设备要求也越高

制作的困难度越高

于是

面板产业的竞争逻辑就是

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

至少

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热销之前

这个逻辑根深蒂固地普遍存在于各面板企业

各厂无不积极投入更高世代的生产线

像是军备竞赛一般

企图以领先对手的速度

以时间换取空间去降低自身的成本

3

面板世代线是以其所采玻璃基板尺寸来定义
       这里有一段话先让各位读过一遍

:“

6 代线玻璃基板尺寸约1500×1800 mm

可切割8 片32 寸面板

或6片37 寸面板

8 代线玻璃基板尺寸约2160×2460 mm

一般可切割8 片46 寸面板

或6 片52 寸面板

。”

       我们相信

许多人读到上面这段话

并不会有明确的概念或感觉

尤其当听闻某某面板厂几代线投产之后可生产多少片几寸面板

或几代线适合切割某些特定尺寸面板

这些疑问估计是不少投资人甚至专业人士含糊不清的问题

为此

我们将为各位解释一下各不同世代生产线的划分依据

以及各世代生产线所可以切割的面板尺寸

片数

以及经济切割尺寸(有时也被称作最适切割尺寸)

       如前所述

面板厂各不同世代线的划分依据

是以它所采用的玻璃基板尺寸大小来定义的

如图

左边蓝色方形代表着所谓的玻璃基板

左下角颜色最浅且面积最小的

即为第1 代线

其玻璃基板尺寸大小为320×400  mm

高度尚不及膝盖

也就是一片15 寸的面板罢了

依此类推

到了6  代的1500×1800  mm

其高度已经比一个成年人还要高了

一直到了8 代线

10 代线

玻璃基板的尺寸面积已经相当巨大了

此时玻璃基板产品不适合做远距离的搬运动作

因此高世代玻璃基板产能往往设在配套合作的面板厂附近

以搭配其下游面板高世代生产线运行

以利达成就近供货的目标

4

不同世代线有其不同经济切割
       既然面板企业是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

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

那么如何有效利用玻璃基板既有的面积

在固定范围内去裁切出最多的面板片数

也就是各面板企业在意的课题

这个时候就衍生出所谓的经济切割

玻璃基板所能切割出的面板片数

乃存在一个最佳经济值

达到这个经济值以上

即意味着该生产线拥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尽管并非绝对

但一般而言

业界公认的经济切割片数是6  片

也就是说

为了摊销面板制程所产生的固定成本

一张玻璃基板至少必须裁切出至少6 片以上的面板

如此才具有最起码的经济效益

       不同于坊间凌乱不全且相互抄袭的报告

以下是我们根据不同世代的玻璃基板面积

以16:9 宽屏幕规格为基础

自行计算出切割不同尺寸面板的片数

以及切割面板相较于玻璃基板面积的利用率

当然

您若需要4:3 屏幕规格的计算结果

我们也可以随时提供

我们相信这是目前为止您所能看到数字最为齐全完整的表格

此表将有助于大多数投资人厘清片段琐碎的概念


       如前述提及

一般业界公认的经济切割片数是6  片

如此具备最基础的经济效益

表6  当中我们将各世代线切割片数达6 片和6 片以上的部分

以红色粗线框起来

在正常情况下

框框内的部分是各世代线具备基本经济效益的切割方式

一般而言

厂商还会针对利用率较高的方案去加以选择

液晶周期成为景气指标

1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旧唐书

里的

魏征传

〉,

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的几句评价

:“

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

 当中的

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用来研究周期性产业如电子产业

尤其是LCD 面板产业

经常可以发现对于趋势发展的一些蛛丝马迹

       液晶周期(Crystal Cycle) 这个名词是LCD 面板产业独有的

液晶周期大致的轨迹是

每当研发创新

面板主流尺寸更替时

通常会出现需求增加

供给紧俏

价格上扬的状态

市场气氛跟着乐观

导致厂商投资增加甚至过度投资

待景气出现反转下滑

产能过剩的窘境随即出现

于是产品价格下跌

厂商被迫减少或停止投资

直到景气降到谷底

接着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

市场需求再度复苏

直到供给无法满足需求之际

产品价格重新上扬

厂商又开始进行新世代产线投资

如此便完成一个所谓的液晶周期

说穿了

这其实也就是类似于经济学里头的蛛网理论(Cobweb Theorem)

2

液晶周期主要由四大因素所驱动
       我们回顾几次液晶周期的历史

发现其演进的因素不外乎

供给

需求

分工和技术

此外

我们考虑专业化趋势

竞争程度

金融市场

变动的消费者需求

动态的产业界线

我们归纳得出液晶周期的主要驱动因子为

1). 垂直整合

2). 需求市场

3). 开发新产品

以及4). 扩厂投资

如下图所示


       动态液晶周期循环图
       上图清楚地交代了LCD 面板产业20 年的历史发展轨迹

从最早期的日本开始

一路由韩国

台湾地区所接替

紧接着是中国大陆以后起之姿站上舞台

面板尺寸也从10.4 寸

12.1 寸一路提升至28 寸以上

我们也呈现了各不同时间点

其下游应用领域如NB

LCD Monitor

LCD TV 各自辉煌的年代

最后

在资金和技术的交织下

不同年代也各自有着其主流的规格和技术

3

2013 年也许是新一轮液晶周期的开端
       造成面板供需关系循环性大幅波动

其主要原因在于

供给面产能扩张与需求面变化

以及其成长幅度在事先是很难预期的

即便经验老道的国际面板大厂也经常错估形势

再者

一条面板产线从投资建厂

设备引进

参数调校

小量试产到足以量产

通常也需要经历至少18-24 个月的时间

紧接着再经历良率提升的爬坡期

很有可能的结果是

迎接它的已经是市场供过于求的窘境

因此

面板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产业

每隔数个季度或数年

几乎就会形成一个明显的周期

从过去的几次液晶周期来看

尽管不是绝对

但这个经验值通常约落在9-13  个季度之间

在一个液晶周期内

面板价格经常出现大幅波动的现象

进而引发相关企业业绩的起伏和变化

即便是国际级的LCD 面板大厂和巨头们

也多徘徊在大赚与巨亏之间

       不同于上图的动态液晶周期循环图

我们另外绘图以方便各位投资人回顾20 多年来每一个液晶周期历程

从1990 所谓的TFT 大型化元年开始

总共可分为3 大阶段

1). 日本主导

韩国新进

2). 韩国跃居第一

台湾地区成为日本扶植对象

 3). 中国大陆厂商扮演

追赶者

的角色

而20 多年来

至今已经走完至少6 个液晶周期

而每个液晶周期的时间长短不一

经验值约落在9-13 个季度之间

时序正式迈入2013 年的今天

许多信息悄然透露出4Q12-1Q13 可能是第7 个液晶周期走完的时间点

而随着众多国际大厂不再陷入力拼高世代规模量产的迷思之后

产业长期供过于求的恶性竞争也趋于健康

那么2Q13-3Q13 开始

也许就是第8 个液晶周期的初始点

因此我们看待2013 年之后的LCD 面板产业景气

也许可以不必过度悲观

       在此我们还是为各位整理过去20 年来面板行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有助于对景气研判的信心

       3.1 第一阶段

日本主导

韩国新进
       面板产业崛起于1990 年

我们称之为TFT-LCD 大型化元年

1990-1996 年期间

全球兴建了25 条LCD面板生产线

其中21 条集中在日本

这段期间可谓日本面板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日本企业遥遥领先

并伴随LCD 面板的崛起

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

不论上中下游

制程设备

关键材料和零组件

每一个环节都至少有一家相映的日本企业

直至今日

全球各国家地区拥有完整供应链的也惟有日本

       这段期间面板产线从1 代线发展到3 代线

面板尺寸从8 寸提高到12 寸

良率从最初的10% 提高到90%

日本厂商夏普

NEC

东芝稳居行业前三

合计全球市占率高达到90% 以上

       准确来说

第一次液晶循发生于4Q94-3Q96

在1995 年以前

LCD 面板只是单纯地应用于NB

并且以日本为发展重心

甚至为发展核心

但是自从1996 年开始导入3 代线开启LCD 显示器应用

在发展初期由于材料和零组件价格昂贵

良率不高

售价不低

还面临廉价的映像管(Cathode Ray Tube

CRT) 显示器的竞争

发展过程非常艰辛

但未来前景相当亮丽

       韩国企业也蠢蠢欲动

但在韩国尚未进入市场前

TFT-LCD 市场被日本独占

且当时的NB 所使用的面板以STN-LCD 为主流

因此对TFT-LCD 的需求不高

但是到1996 年

NB 所使用的面板转向以12.1 寸以上为主

期间出现缺货情况

正式吸引了韩国厂商的加入

此时

日本与韩国厂商同时导入3 代线量产制程

NBLCD  显示器由10.4  寸规格提升至12.1  寸时

每张玻璃基板所能切割出来的面板片数减少

直接导致缺货情况出现

       韩国厂商进入TFT-LCD 的时点并不好

虽说其具备日本厂商所称羡的充沛资金和政府支持

但由于市场尚未打开

依旧亏损连连

1997 年又爆发亚洲金融风暴

影响整个亚太地区

韩国

日本及台湾地区无一幸免

持续一年左右

技术成熟

良率提升

3.5 代线量产等因素共同影响

致使韩国厂商纷纷降低TFT-LCD 售价以吸引外汇

造成TFT-LCD 价格迅速滑落

供过于求的状况随之发生

       3.2 第二阶段

韩国跃居第一

台湾地区成为日本扶植对象
       第二大阶段的主旋律是台湾地区厂商进入面板行业

成为日本厂商制衡韩国厂商所扶持的对象

TFT-LCD产业经过1997-1998 年供过于求的液晶循环周期

造成日本TFT 厂商亏损连连

1999 年的设备投资计划金额剧减

并将TFT-LCD 量产技术转移到台湾地区

       日本低迷的经济更逼迫企业瘦身

重组

搁置设厂预算

转而集中心力于品牌通路

台湾厂商合作

透过转移非晶硅TFT 技术的方式

让台湾厂商拥有制造面板的能力

       第三次液晶循环发生在4Q98-2Q01

这一期间最大的事件为韩国厂商超越日本厂商坐上全球第一把交椅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时

三星和LG 采取逆向投资策略

先后建成3.5 代线

领先于当时只有3 代线的日本厂商

2001 年全球电脑消费市场不景气

面板供过于求状况持续上演

面板的价格愈来愈低

价格的下跌引发了强烈的替代效应

使得LCD 显示器出货量增幅高达到148%

占整个LCD 面板出货量的38%

渐渐地取代了传统的CRT 显示器

       2001-2003 年

韩国厂商不断新建和扩充4 代线

5 代线

采取规划经济与大量生产的低成本策略

到了3Q03

韩国厂商所拥有的三条5 代线良率均已提升到80% 以上

此时台湾厂商5 代线的良率仍然较低

加之韩国厂商对上中下游的关键零组件布局积极

垂直整合程度较台湾厂商高出很多

2003 年

中国大陆厂商京东方通过收购韩国现代显示TFT-LCD资产正式进入TFT-LCD 领域

开启了中国大陆通往LCD 面板行业的大门

这期间主要应用产品为NB (15 寸

15.4 寸)

LCD TV (20寸-32寸)

LCD Monitor 则以17 寸为主流

2004年TFT-LCD  顺利取代CRT Monitor 成为IT  用面板主流

并持续稳定成长朝大型化和高画质的产品趋势发展

2003 年5 代线导入后

因产能过剩造成市场供需失衡

由于低估5 代线的难度

实际上各主要领导厂商都花费9-12 个月的时间才达到量产

与此同时

面板领导厂商运用LCD  TV 做为调节产能的避风港

LCDMonitor 市场的替代性需求持续增温

加上2004 年上游原材料持续吃紧

使得产能无法正常开出

面板价格稳定微幅上升

各家厂商获利暴增

       2003-2004 年面板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高世代线大批兴建

而且开始出现差异化

7 代线

7.5 代线

8代线所采用的玻璃基板尺寸都不尽相同

投入资金成本过大

回收期限拉长

且由于将所有投资的希望均寄托在LCD TV 爆炸性的成长的预期下

因此当景气低迷之际

各家厂商都面临极大压力

台湾面板厂商此时也展开另一波的合并风潮

产业逐渐趋于集中

       3.3 第三阶段

中国大陆厂商扮演

追赶者

的角色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

TFT-LCD 行业同样未能幸免

然而这次全球性的衰退却给了中国大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日本

韩国

台湾地区厂商都放慢或停止建厂的时候

这一次

是中国大陆厂商选择了逆市投资

6代线

8.5 代线纷纷在此时投建并陆续顺利量产

此前悉数仰赖进口的大陆彩电企业

也逐渐加大对本土面板的采购

再加上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国大陆的竞争力正逐渐加强

不容小觑

2013 年面板产业趋于健康
       面板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产业

一条面板产线从投资建厂到足以量产

至少需要18-24 个月的时间

且每隔数个季度或数年

几乎就会形成一个明显的周期

从过去的几次液晶周期的历史经验来看

每个周期大约落在9-13 个季度之间

从1990 年TFT 元年至今20 多年来

已经至少完成过6 个液晶周期

而第7 个液晶周期在历经10-11 个季度之后

很有可能结束于4Q12-1Q13 这个时间点

而第8 个液晶周期也很有可能从2Q13-3Q13 之间展开

因此2013 年也许是新一轮液晶周期的开端

我们看待2013 年之后的LCD 面板产业景气

也许可以不必过度悲观

1

2013 年面板产业周期性向好
       一条全制程面板生产线

从投入建设一直到足以量产阶段

一般需要18-24 个月的时间

因此面板产业的资本周期和产能增长两者之间

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而面板价格由供需决定

供需偏紧时价格会上涨

偏松时价格也随之下滑

根据产业经验来看

产能高于需求10% 以上代表着产能富裕

产能高于需求5-10% 表示产能偏紧

产能仅高于需求不到5%

则表示产能吃紧了

因此尽管还是供过于求

一旦产能高于需求的幅度是低于5%

那么面板价格还是逆势上涨的

       2013 年预料将是面板产业周期性向好的一年

从供给端来讲

现阶段并无新产线的增加

供应链趋于紧张

尽管产业依然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然而产能供给仅高于市场需求5% 左右

甚至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缺口

       从需求端来讲

LCD  TV 预料仍将是2013 年带动需求的主力产品

受惠最明显的仍将是大尺寸面板

而另一方面

在Monitor

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的推动下

中小尺寸的需求仍然稳健上升

这样的状况预料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而2013 年的供需关系将会较2012 年将更加紧张

即便到2014 年新增产线也不多

亦即长年产能过剩的状态初步得以缓解

2

中大尺寸以上面板供需趋于紧张

       2.1   中大尺寸面板产能增加有限
       过去长久以来

面板企业皆是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

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

因此长期以往皆积极投入新世代新增产能

直到最近这1-2 年间这样的竞争逻辑开始出现变化

慢慢地不再以量取胜

整体而言

2013 年全球中大尺寸LCD 面板整体产能增加有限

预料仅微幅增加3.4%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全球7 代线以上面板产能的变化

在2009-2010 年间

每年增幅均超过40.0%

然而2011-2013 年增幅已明显下滑

2013 年甚至降至10.0% 以下

约为7.9%

除了受到经济不景气所导致的增速趋缓之外

某种程度也说明了面板企业的思维正在改变

我们再把高世代

大尺寸的范围缩小一点

看待全球8 代线以上面板产能变化

如图21  所示

2009-2011 年间同样也呈现高速成长

到了2012-2013 年增速亦逐渐放缓

正当国际面板大厂都放慢8 代线以上产能投放脚步

只有中国大陆依然积极大步迈进

2013 年的全球8 代线以上产能的增长

主要还是来自中国大陆面板企业的扩产经营

       如前所述

从2013 年各国家地区大尺寸面板产能的增幅来看

最多的是中国大陆

增幅高达27.7%

台湾地区产能增幅为3.2%

其中以群创(奇美) 的5.0% 较多

日本因为部分产能转供中小尺寸应用

故大尺寸面板产能反而将减少1.8%

而韩国在大尺寸产能部分则将首次出现衰退现象

主要是因为LG 将持续转换部分产能至OLED TV面板和中小尺寸LTPS 面板

因此韩国2013 年大尺寸将减少0.5%

因此整体而言

2013 年全球中大尺寸面板产能增加有限

仅将微幅增加3.4%

       2.2   大尺寸面板需求稳健
       2012-2013  年LCD TV  出货量预估分别为2.1  亿台和2.2  亿台

而2012-2013  年9  寸以上面板出货面积以LCD TV  应用所占比重最高

分别达69.1% 和72.3%

LCD TV 可以说是主宰整体9  寸以上面板需求最为关键的终端应用

       2013 年9 寸以上面板出货面积

同样以LCD TV应用增幅最大

达16.4%

主要原因是该领域面板年出货量增长率为3.6%

另外2013 年LCD TV面板平均尺寸增加6.0%

此相当于单片电视用面板的面积成长12.4%

因此

2013 年全球LCD TV 面板总出货面积成长幅度最高

       如前所述

2013 年中大尺寸面板产能供给面积将仅增加3.4%

但需求面积预估将增加11.2%

预料最早在2Q13

或稍后的3Q13-4Q13 传统旺季来临时

LCD TV面板极有可能出现供给紧张的情况

3

2013 年中小尺寸面板将由平板电脑所带动
       2012-2013 年Monitor 出货量预估分别为1.6 亿台和1.5 亿台

NB 面板因2012 年出货量较NB 整机出货量高出约20%

预料1Q13 将面临库存调整压力

如图30  所示

2013 年无论是LCD Monitor

NB

或9寸以上平板电脑

其所使用的面板需求面积

均将较2012 年有所衰退

       2013 年平板电脑主要成长动能将来自于7-8.9 寸规格产品

而9 寸以上规格比较不受到青睐故2013 年需求面积将会减少

7-8.9 寸平板电脑2013 年增幅将达94.1%

整机出货将上探1.4亿台

其中品牌机约7,830万台

白牌机则为6,580万台

年增幅分别为170.4% 与40.5%

因此2013 年中小尺寸面板需求

预期明显将由平板电脑所带动

       在全球中小尺寸面板出货量方面

2012 年较2011 年衰退8.3%

这和部分明星产品的出货延后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2013 年则将较2012年增长12.1%

回温之后将略高于2011 年的水平

而在全球中小尺寸面板产值部分

2013 年亦将较2012 年增长19.7%

2013年之后增长速度将明显放缓

       从下游终端应用产品来看

平板电脑被认为是下一阶段的主战场

在NB

PC衰退的背景下

平板电脑的成长格外引人注目

出货量一路上涨

回顾2012 年间

平板电脑的竞争格局出现变化

虽然苹果的iPad  依然独占全球第一

但三星

谷歌

亚马逊等不甘示弱地推出产品分食大饼

7 寸平板电脑的抢市效应明显

使得苹果也于4Q12 顺势推出iPad mini 加入到小尺寸格局

展望未来

7 寸平板电脑市占率可望逐渐提高

持续抢占9 寸产品的市场

4

各类面板价格可望微幅上扬
       长久以来各类面板价格持续下滑

只有在景气好转或旺季出现时

价格才会持平止稳甚至微幅上扬

2012  年面板价格出现难得一见的小幅上涨

应该只是一个短期现象

以产业供需缺口和产业淡旺季来看

我们预估1Q13面板价格将会出现小幅下滑

而在旺季或将重新上涨

2H13  有望与  2H12 持平

若产业景气度尚佳

则可能出现3-5%  的上升

       自2011 年3 月以来

NB

LCD Monitor 和LCD TV 的面板价格都有所下降

中间略有波动

其中NB

LCD Monitor 用面板于2H12 止稳

LCD TV 面板价格则在2H12 已经有所回升

       展望未来

我们根据市场信息以及我们的测算

由于1Q13 传统淡季到来

各类面板价格将微幅下滑

须待旺季来临使得以回温

我们选用中国大陆本土面板企业其销售量高的几个尺寸

如28 寸

32 寸

37 寸

46 寸和48 寸的Open Cell 价格为基础

以做为行业趋势分析的依据

       以LCD TV 为代表的大尺寸面板部分

在其价格预期方面

根据我们的渠道调研和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指出

几乎共同的结论认为

LCD  TV 面板价格在1Q13 将呈现淡季维稳

2Q13 旺季过后估计会有小幅提升

4Q13 则有可能表现持平

直到2014 年则将可能因为中国大陆的低价促销而有所下降

不过由于届时市场上也不会有过多的大尺寸LCD  TV 面板新增产能

因此整体而言

大尺寸2013 年景气向好的趋势很有可能持续至2014 年甚至2015 年

而这绝大部分的利益几乎也将由中国大陆特定企业所独享

       另外在讲究创新的中尺寸面板价格上

以技术不断更新的平板电脑之面板做为代表

由于平板电脑选用的技术规格不同

其面板报价也不尽相同

为此

我们选用了7 寸和10.1 寸的IPS/FFS 面板为基础

以做为观察平板电脑面板价格走势的依据

结果平板电脑面板价格与和LCD  TV面板价格走势极为相似

1Q13 小幅调整后

至3Q13 有所回升

同样到了2014 年价格也将出现松动

这部分未来的决战点不在于量产规模

而是在于导入新技术并且提升产品功能和效应

亦即从量的竞争蜕变为质的竞争

       不论是LCD TV 或平板电脑

其面板价格在2013 年间估计都还有相对不错的表现

5

高世代线军备竞赛不再是万灵丹
       撇除3Q12-4Q12 中国大陆独有的32 寸面板市场紧俏之外

其实2012 年LCD 面板产业整体景气并不理想

受到NB 销售不佳

台式电脑Monitor 裹足不前

32 寸以外的LCD TV 销售趋缓的影响

2012 年大尺寸面板出货量与产值的增长分别只有8.7% 和4.3%

而以目前角度看待2013 年大尺寸趋势

预计全年出货量及产值虽仍持续增长

但涨幅可能仅分别为6.4% 和2.5%

       在中小尺寸面板部分

2012 年出货量与产值的增长分别为8.3% 和12.0%

2013  年同样虽仍将持续增长

但出货量与产值增长率也将面临趋缓的现象

分别约为3.7%和9.5%

       这里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大尺寸面板2013 年出货增长6.4% 而产值仅微幅增长2.5%

然而中小尺寸出货增长3.7% 产值增长却高达9.5%

说明中小尺寸每单位平均售价ASP 明显要高于大尺寸

说得白话一点

就是同样单位面积大小的面板售价

中小尺寸的价格远远高于大尺寸的价格

我们认为这个趋势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国际大厂也将陆续改变经营战略

       之前我们曾提及

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尚未热销前

面板企业要卖好多片中小尺寸面板

才足以媲美卖一片大尺寸LCD TV 面板

而且各面板大厂无不积极投入更高世代的生产线

企图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降低单位平均生产成本

这个逻辑在过去相当根深蒂固

直到苹果iPhone 和iPad  改变了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市场结构

中小尺寸面板大量导入新技术

LTPS

AMOLED

IPS

In-Cell/On-Cel 触控功能等

说穿了

拼量产规模以求降低成本的观念已经陈旧了

最终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打破了固有的逻辑思维

还是回归那句老话

——“

得技术者得天下

”。

相关知识

【行业前瞻】2023-2028年全球及中国花卉行业发展分析
多面板花卉拼贴画,黑白之间蕴含着大自然的无限之美
细数“兔姓”植物之兔耳花
花卉行业市场调研:发展花卉产业 助农增收增效
就在山重水复之际,家居行业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全球花卉行业规模及市场前景分析
看图,列方程组:上图是“龟兔赛跑”的片断,假设乌龟和兔子在跑动时,均保持匀速,乌
花卉行业市场分析
花卉种子行业现状如何 花卉种子行业战略规划
鲜花行业市场规模 鲜花行业消费群体分析

网址: 平板显示行业记录 雪球集锦,版权归原作者。======= 中信建投:面板行业之“龟兔赛跑” 一、前言 2012 年全球LCD 面板产业景气...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5804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已知复数A1=30∠
下一篇: matlab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