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一种用于金花茶大棚培育的非化学农药防控害虫法的制作方法

一种用于金花茶大棚培育的非化学农药防控害虫法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食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金花茶大棚培育的非化学农药防控害虫法。

背景技术:

金花茶camellianitidissima属于山茶科山茶属,是茶花家族中唯一花瓣为淡黄色至金黄色的珍稀物种,在国内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之一,享有“植物界大熊猫”和“茶族皇后”之称,在国外则被称为“幻想中的黄色山茶”和“神奇的东方魔茶”。金花茶富含茶多糖、茶多酚、总皂甙、总黄酮、茶色素、维生素、锗、硒、钼、锌、钒等400多种对人体具有重要保健作用的营养物质,对调节人体血脂、血糖、胆固醇,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明显效果,还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增强肝肾脏活力、防止血动脉硬化、防癌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是自然界中营养、保健价值最丰富的食药用植物之一;用金花茶制成的保健茶和花茶在国内外的市场售价曾高达每公斤两万以上,尽管目前市场价格有所下降,但售价仍可达每公斤一万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由于金花茶具有极高的食药用及经济价值,近年来市场需求量逐渐加大;野生金花茶资源稀缺,在福建主要靠引种,后以人工大棚栽培为主要栽培方式;由于生长环境条件改变和大棚密集化的生产模式,蚜虫、粉虱、叶螨等刺吸害虫及卷叶蛾、尺蠖等蛾类害虫的发生及为害日益加重,直接影响了大棚培育金花茶的品质和产量,企业和农户对这些害虫的防治技术需求十分迫切。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防控技术方案,如吴儒华等报道了“金花茶栽培技术与管理措施”(2008)和“两种金花茶病虫害的调查及防治”(2008),蒋昌杰等报道了“人工栽培金花茶常见虫害的防治”(2011),韦霄等报道了“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种子繁殖和生物学特性研究”(2012),何桂玲等报道了“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病虫害研究进展”(2016),李风浪等提出了“一种金花茶的高产量种植方法”(cn106332727a),叶志香提出了“一种优质金花茶的高产种植方法”(cn105230418a),等等;但这些技术整体上仍偏重于使用化学农药,也缺乏对各种防控措施的整体有效集成,易出现重复施药现象,急需寻求更为安全、规范、高效的防控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业生产也发生了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转变,农业绿色发展势在必行;截止目前,已有学者相继提出了蔬菜、水稻、部分果树等农作物病虫害的非化学农药防控技术,如张学艳报道了“蔬菜病虫害非化学防治措施及应注意的问题”(2013),祖丽报道了“非化学农药防控技术在水稻安全生产中的应用”(2015),张春琴等报道了“梨小食心虫的非化学防治措施”(2015),等等;但至今仍未有关金花茶病虫害非化学农药防控技术方面的相关报道。由于农作物品种及其生长特性和害虫发生、危害情况的差异,现有这些农作物病虫害非化学农药防控技术并不适合直接用于金花茶;因此急需构建出一套适用于金花茶大棚培育的非化学农药防控害虫法,通过对单项防控措施的创新和整体防控技术的有效集成,有效控制金花茶主要害虫为害,在棚室内实现非化学农药防控害虫,对金花茶的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及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金花茶大棚培育的非化学农药防控害虫法,该方法能有效控制金花茶主要害虫为害,在棚室内实现非化学农药防控害虫,对金花茶的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及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金花茶大棚培育的非化学农药防控害虫法,其特征在于:针对金花茶大棚培育中的蚜虫、粉虱、叶螨等刺吸害虫及卷叶蛾、尺蠖等蛾类害虫,采用“一改、二调、三治”害虫防控方案;具体操作如下:

(1)一改:改良大棚防虫设施。一是在大棚门口内部加建缓冲间;二是在大棚门口及通风口的外部加设银灰条膜和防虫网;三是在大棚内部地面加铺黑色地膜,改用营养钵或花盆落地分区种植金花茶,有效隔离大棚内外虫源,达到外面虫子进不去、地上虫子上不来的效果。

(2)二调:调节棚室小环境和金花茶植株免疫力。

1)调节棚室小环境:金花茶属喜暖热好湿润的阴性植物,大棚加设可调节覆盖高度和覆盖面的二层膜,确保棚室温度冬季不低于5℃,夏季不高于38℃;棚室湿度保持在65-85%;棚室透光率保持在30-50%,太阳光不直射,且适时通风换气,以调控温、湿度。

2)调节金花茶植株免疫力:采用水肥一体化装置进行肥水科学管理;同时结合水肥管理,每年定期增用植物免疫诱抗蛋白制剂120-240g/100m2+em菌剂20-30ml/100m23-4次,每次间隔3-4个月,以改善金花茶植株的生理代谢,激活植株自身防御系统、增强植株抗虫能力,实现健康栽培。

(三)三治:将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三治措施合理组合,做到生态调控与理化诱控措施先行,生物防治措施选择跟进,三者协同控制目标害虫。

1)生态调控:利用驱虫植物+载体植物等伴生植物驱避或引诱目标害虫及天敌。在棚室内部沿拱架两侧,预留30-50cm宽的小地块,使用盆钵落地行植芸香、莳萝、薄荷、月桂和迷迭香等植物驱避目标害虫,同时使用盆钵落地间隔套种苘麻、大丽菊、茴香和蓍草等植物引诱目标害虫及天敌;针对蚜虫选用芸香+莳萝+蓍草等伴生植物,针对粉虱选用薄荷+芸香+苘麻等伴生植物,针对叶螨选用莳萝+薄荷+大丽菊等伴生植物,针对卷叶蛾、尺蠖等蛾类选用迷迭香+月桂+茴香等伴生植物,各伴生植物组合比例可按1:1:1搭配;若有不同害虫混合发生为害,可根据害虫种类和数量重新组合搭配盆钵栽种的伴生植物。

2)理化诱控:利用害虫的趋光、趋色和趋化等习性,采用诱虫带、色板及诱捕器+信息素等装置先行诱捕防控目标害虫,达到监测和控制害虫的双重作用。在棚室内部沿拱架两侧,顺着拱杆且在离地1.2-1.5m区域,各固定一条宽30cm的单面环保型纸质诱虫黄带,用于监测及诱捕目标害虫。若诱虫黄带上目标害虫单位面积虫口日增长量连续3d出现5%以上幅度的跃升,则需在金花茶培育区域内合理交叉布置色板及诱捕器+信息素,针对蚜虫和粉虱,每100m2金花茶培育区悬挂25×20cm的黄板3-5片,每张黄板添加配装1个蚜虫或粉虱的信息素诱芯,2种害虫诱芯以1:1比例交叉分布;针对卷叶蛾和尺蠖,每200-300m2的金花茶培育区安装2-3个蛾类诱捕器,每个蛾类诱捕器配装1个卷叶蛾或尺蠖的信息素诱芯,2种蛾类诱芯以1:1比例交叉分布;每隔30d清洁诱捕器及更换诱芯、黄板1次。

3)生物防治:利用捕食螨(斯氏钝绥螨、巴氏新小绥螨等)、捕食性花蝽(南方小花蝽、叉角厉蝽等)及瓢虫(异色瓢虫、刀角瓢虫等)等天敌昆虫及害虫复合生防菌群(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等生防微生物协同防控目标害虫;同时利用熊蜂进行授粉改善花朵品质并促进植株生长。在金花茶进棚培育且诱虫黄带监测及诱捕的目标害虫零星可见时,预防性释放南方小花蝽100-150头/100m2及净含量≥1500只的斯氏钝绥螨或成螨含量≥200只的巴氏新小绥螨30-35袋/100m2进行控害;且在金花茶陆续开花时,每250-400m2大棚释放1个熊蜂标准蜂群进行授粉。在金花茶进棚培育的任意生长阶段,若发现随机抽取单株金花茶的嫩枝、嫩叶、花蕾上蚜虫虫口数累计≥20头或随机抽取单株金花茶的当年生新叶叶片背面上粉虱虫口数累计≥10头时,需增加生物防治措施,先期施用400亿孢子/g的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3.5-4.5g/100m2或100亿孢子/毫升的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2-4ml/100m2压低虫口,随后再释放净含量≥20个的异色瓢虫或刀角瓢虫卵卡12-15张/100m2持续控制虫口基数;若发现随机抽取单株金花茶的芽下嫩叶叶螨虫口数≥2头/叶时,需增用净含量≥2500只的胡瓜新小绥螨或巴氏新小绥螨-携菌体(球孢白僵菌)40-50袋/100m2压低虫口和持续控制虫口基数;若发现随机抽取的金花茶卷叶蛾、尺蠖等蛾类幼虫虫口数≥7头/m2时,需增加生物防治措施,先期施用8000iu/mg的苏云金杆菌悬浮剂30-50ml/100m2或400亿孢子/g的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3.5-4.5g/100m2压低虫口,随后再释放叉角厉蝽120-180头/100m2持续控制虫口基数。若仍无法有效持续控制虫口基数,可有限制选择使用印楝素、苦参碱、矽藻土和矿物油等生物药剂。

本发明的显著效果在于:

(1)本发明提供了一套适用于金花茶大棚培育的非化学农药防控害虫法,其操作安全、规范、高效。

(2)本发明方法能有效控制金花茶大棚培育中的主要害虫为害,提升防治效果10%左右,在棚室内实现非化学农药防控害虫,对金花茶的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及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

(3)本发明方法同时提高大棚金花茶的商品合格率10-15%,提升了金花茶种植企业和农民对金花茶害虫的防控意识和水平,促进金花茶规范化和标准化种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述的内容更加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

针对金花茶大棚培育中的虫害采取以下措施:

(1)在大棚门口内部加建缓冲间,在大棚门口及通风口的外部加设银灰条膜和防虫网,在大棚内部地面加铺黑色地膜,改用花盆落地分区种植金花茶。

(2)大棚加设可调节覆盖高度和覆盖面的二层膜,确保棚室温度冬季不低于5℃,夏季不高于38℃;棚室湿度保持在75-85%;大棚透光率保持在30%,太阳光不直射,适时通风换气。

(3)采用水肥一体化装置进行肥水科学管理;同时结合水肥管理,每年定期增用植物免疫生物蛋白制剂200g/100m2+em菌剂22ml/100m23次,每次隔4个月。

(4)在棚室内部沿拱架两侧,预留30cm宽的小地块,使用花盆落地行植芸香、莳萝、薄荷和迷迭香等植物驱避目标害虫,同时使用盆钵落地间隔套种苘麻、大丽菊、茴香和蓍草等植物引诱目标害虫及天敌;针对蚜虫和叶螨,用莳萝:薄荷:蓍草:大丽菊=1:1:1:1组合;针对粉虱和蛾类,用芸香:迷迭香:茴香:苘麻=1:1:1:1组合。

(5)在棚室内部沿拱架两侧,顺着拱杆且在离地1.5m区域,各固定一条宽30cm的单面环保型纸质诱虫黄带;若诱虫黄带上目标害虫单位面积虫口日增长量连续3d出现5%以上幅度的跃升,则在金花茶培育区域内合理交叉布置色板及诱捕器+信息素,针对蚜虫和粉虱,每100m2金花茶培育区悬挂25×20cm的黄板3片,每张黄板添加配装1个蚜虫或粉虱的信息素诱芯,2种害虫诱芯以1:1比例交叉分布;针对卷叶蛾和尺蠖,每250m2的金花茶培育区安装2个蛾类诱捕器,每个蛾类诱捕器配装1个卷叶蛾或尺蠖的信息素诱芯,2种蛾类诱芯以1:1比例交叉分布;每隔30d清洁诱捕器及更换诱芯、黄板1次。

(6)在金花茶进棚培育且诱虫黄带监测及诱捕的目标害虫零星可见时,预防性释放南方小花蝽110头/100m2及净含量≥1500只的斯氏钝绥螨33袋/100m2进行控害;且在金花茶陆续开花时,每300m2大棚释放1个熊蜂标准蜂群进行授粉。在金花茶进棚培育的任意生长阶段,若发现随机抽取单株金花茶的嫩枝、嫩叶、花蕾上蚜虫虫口数累计≥20头或随机抽取单株金花茶的当年生新叶叶片背面上粉虱虫口数累计≥10头时,先期施用400亿孢子/g的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3.8g/100m2压低虫口,随后释放净含量≥20个的异色瓢虫卵卡13张/100m2持续控制虫口基数;若发现随机抽取单株金花茶的芽下嫩叶叶螨虫口数≥2头/叶时,增用净含量≥2500只的胡瓜新小绥螨-携菌体(球孢白僵菌)48袋/100m2压低虫口和持续控制虫口基数;若发现随机抽取的金花茶卷叶蛾、尺蠖等蛾类幼虫虫口数≥7头/m2时,先期施用8000iu/mg的苏云金杆菌悬浮剂40ml/100m2压低虫口,随后释放叉角厉蝽140头/100m2控制虫口基数。

本发明方法有效控制金花茶大棚培育中的主要害虫为害,提升防治效果10%,在棚室内实现非化学农药防控害虫,同时提高大棚金花茶的商品合格率12%,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实施例2

针对金花茶大棚培育过程中的虫害采取以下措施:

(1)在大棚门口内部加建缓冲间,在大棚门口及通风口的外部加设银灰条膜和防虫网,在大棚内部地面加铺黑色地膜,改用营养钵落地分区种植金花茶。

(2)大棚加设可调节覆盖高度和覆盖面的二层膜,确保棚室温度冬季不低于5℃,夏季不高于38℃;大棚湿度保持在70-80%;大棚透光率保持在35%,太阳光不直射,适时通风换气。

(3)采用水肥一体化装置进行肥水科学管理;同时结合水肥管理,定期植物免疫生物蛋白制剂180g/100m2+em菌剂25ml/100m24次,每次隔3个月。

(4)在棚室内部沿拱架两侧,预留50cm宽的小地块,使用营养钵落地行植芸香、莳萝、薄荷、月桂和迷迭香等植物驱避目标害虫,同时使用盆钵落地间隔套种苘麻、大丽菊、茴香和蓍草等植物引诱目标害虫及天敌;针对粉虱和叶螨,用芸香:薄荷:苘麻:大丽菊=1:1:1:1组合;针对蚜虫和蛾类,用芸香:月桂:蓍草:茴香=1:1:1:1组合。

(5)在棚室内部沿拱架两侧,顺着拱杆且在离地1.2m区域,各固定一条宽30cm的单面环保型纸质诱虫黄带;若诱虫黄带上目标害虫单位面积虫口日增长量连续3d出现5%以上幅度的跃升,则在金花茶培育区域内合理交叉布置色板及诱捕器+信息素,针对蚜虫和粉虱,每100m2金花茶培育区悬挂25×20cm的黄板4片,每张黄板添加配装1个蚜虫或粉虱的信息素诱芯,2种害虫诱芯以1:1比例交叉分布;针对卷叶蛾和尺蠖,每200m2的金花茶培育区安装2个蛾类诱捕器,每个蛾类诱捕器配装1个卷叶蛾或尺蠖的信息素诱芯,2种蛾类诱芯以1:1比例交叉分布;每隔30d清洁诱捕器及更换诱芯、黄板1次。

(6)在金花茶进棚培育且诱虫黄带监测及诱捕的目标害虫零星可见时,预防性释放南方小花蝽130头/100m2及成螨含量≥200只的巴氏新小绥螨32袋/100m2进行控害;且在金花茶陆续开花时,每350m2大棚释放1个熊蜂标准蜂群进行授粉。在金花茶进棚培育的任意生长阶段,若发现随机抽取单株金花茶的嫩枝、嫩叶、花蕾上蚜虫虫口数累计≥20头或随机抽取单株金花茶的当年生新叶叶片背面上粉虱虫口数累计≥10头时,先期施用100亿孢子/毫升的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4ml/100m2压低虫口,随后释放净含量≥20个的刀角瓢虫卵卡15张/100m2持续控制虫口基数;若发现随机抽取单株金花茶的芽下嫩叶叶螨虫口数≥2头/叶时,增用净含量≥2500只的巴氏新小绥螨-携菌体(球孢白僵菌)45袋/100m2压低虫口和持续控制虫口基数;若发现随机抽取的金花茶卷叶蛾、尺蠖等蛾类幼虫虫口数≥7头/m2时,先期施用400亿孢子/g的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4g/100m2压低虫口,随后释放叉角厉蝽160头/100m2控制虫口基数。

本发明方法有效控制金花茶大棚培育中的主要害虫为害,提升防治效果12%,在棚室内实现非化学农药防控害虫,同时提高大棚金花茶的商品合格率13%,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相关知识

蔬菜绿色防控技术实施方案(通用18篇)
绿色防控:月季病虫害防治新策略.docx
蔬菜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冬春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蔬菜绿色防控技术实施方案(通用12篇)
一种适用于广东地区兰花种植的病害防控方法
园林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法
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豇豆减药控残绿色防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浙江绿色防控工作 把美化增收一把抓
蔬菜绿色防控技术实施方案范文(精选11篇)

网址: 一种用于金花茶大棚培育的非化学农药防控害虫法的制作方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5851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栀子花常见的病虫害有哪些 病虫害
下一篇: 灾害应急丨2022年广西果树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