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物监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各种内窥镜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均可能造成医院感染。医院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正常的治疗效果,也严重影响医院声誉,是目前各级医院存在的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现对我院近三年来医院感染微生物监测指标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了解医院感染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医院以后制定监督管理机制提供依据,达到降低院内感染发病率,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现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分析资料 本分析讨论主要对我院近三年的院感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1.2分析对象 主要为手术室、供应室、胃肠镜室及临床重点科室的空气、各种无菌物品、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
1.3方法 采样方法和监测结果的判定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及《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执行。分年度、分项目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出年度各项目微生物监测的合格率,再进行年与年之间监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2 结果
三年不同监测项目合格率统计分析见表1。
表1 三年不同监测项目合格率
中图分类号:TM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235-01
随着现如今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攀升,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的保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通过先进的检测手段和全面的分析模式,能够有效检测出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但由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生物种群的繁衍受环境污染的影响日益严重,仅仅凭借环境层面的理化监测无法全面反映污染物对于生物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之中的运用成为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选择。
1 生物监测的原理分析
生物监测主要是基于生物学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生物会与环境之间发生相互制约和影响,但同时又相互依存,并时刻进行着密切的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一旦环境中出现污染,就会迅速进入到生物体之中,并发生蓄积和迁移等现象,进而对各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生长、发育以及生理、生化指标都造成影响。生物监测正是对生物在这个过程中对污染的反应对环境污染的程度与状况进行量化和分析。
2 生物监测所具有的优点
2.1 连续性、持久性强
由于传统的监测手段是进行定期采样,因此其所反映出的情况实际上是片段性、即时性的。与传统手段相比,生物监测所具备的持久性与连续性能够对环境中的细节进行时刻监测,随时采集环境内各种变化的相关信息,并对自然环境中发生的污染进行全方位的反映。
2.2 破坏性弱
由于生物监测的数据来源是植物的枝叶、树皮以及动物的排泄物、毛发等等,这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系统与每一个生物个体而言都不具有任何破坏性。换句话说,生物监测的信息来源和使用对象,以及最终的目的都在生物本身。
2.3 反应灵敏
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通过传统的理化监测手段难以实现长期污染物的发现和甄别,而凭借生物监测进行污染物的寻找相对而言就要快捷很多。通过对生物富集、生物积累等效应的相关分析,能够极大提高生物的灵敏性与寻找污染物的效率和速度。
3 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3.1 生物监测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
在生态系统这一整体之中,植物因根系固定,无法躲避污染物,再结合具有敏感性的污染物等原因,最容易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所以常用作大气污染的检测对象。通过生物监测的灵活运用,能够方便、快捷、准确地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检测,并确定污染程度高低。如苔藓、水杉、落地松等,常用来监测大气中SO2含量;番茄、烟草、向日葵等则常用于CO2含量的监测环节之中;郁金香、大蒜、金线草等则对大气中的氟化物非常敏感。
3.2 生物监测在土壤监测中的应用
微生物、地下水以及地表的植物都会因土壤的污染情况受到影响,所以对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方式主要有三:
(1) 植物监测。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发生污染区域内的植物进行观察,观察的主要对象在于植物的习性和发育情况是否有变化、植物叶片表面是否出现异常的斑痕、光合作用是否受到抑制、新陈代谢情况是否良好等等;
(2) 动物监测。这种监测方式通常选取区域内土壤中生存的蚯蚓作为监测对象。由于蚯蚓对于土壤的变化非常敏感,一旦土壤中出现了异常物质或有害元素,蚯蚓能够立刻察觉。此外,蚯蚓体内镉的含量与土壤中镉的含量关系密切,所以蚯蚓在土壤监测的过程中能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3) 微生物监测。这种监测手段指的是通过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进而推断出土壤中污染程度的强弱。土壤污染物中,人的排泄物和污水是最主要的两类,通过对土壤中微生物结构与数量的变化进行分离统计,能够对土壤污染程度有直观和全面的认识。
3.3 生物监测在水体监测中的应用
水体监测中,生物监测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方法:
(1)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微型生物群落是水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之一,并且对水体的情况有着非常敏感的反应。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多采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块进行微型生物的群落监测,这种方法在对水体污染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具有更加准确、经济和快捷的优点;
(2) 指示生物。指示生物的选取需要考虑生活习性是否规范、活动地点是否固定、生物周期是否够长等问题,如果这些要求均能满足,这类生物即可作为良好的指示生物,并对水体的污染情况做出全面反映。常见的指示生物有鱼类、底栖类、贝类等等。
4 生物监测技术的前景
从本质上来说,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作用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因此生物监测技术对于这些生产活动就有着非常明显的指示作用。如果生物监测所选取的对象过于复杂,就会面临精确性、灵敏性等方面的问题。在相对复杂的生物系统状况之下,对生物监测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可能更加困难。此外,在环境中所选取的指示生物所受到的影响不仅仅只局限于污染物质,土壤、季节、气候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其造成影响,所以必须构建标准化的监测模式,以便于最大程度的发挥生物监测技术的价值。
5 结语
伴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生物监测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未来也将会有更多的生物监测手段应用到环境监测之中。由于生物监测技术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所以将在环境监测领域有着相当广阔和光明的前景,继而为环境质量的提升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X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9-0057-01
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源污染物直接转移到环境中,加重了环境污染程度,环境监测可以为环境污染程度提供一种客观的评价手段,在众多环境监测技术中,生物监测是敏感度最高、成本最低的监测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1 生物监测技术概述
1.1 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
生物监测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即生物与其生活的周围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当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后,生物体内部就会随之出现大量有毒物质,随着时间的迁移,这些有毒物质不断积累,导致生物生长指标、分布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如当水资源被污染之后,水体中藻类细胞的光合作用就会出现异常。由此可见,通过合理运用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反应就可以实现对环境污染状况的监测,这个应用的过程就是生物监测。
1.2 生物监测的应用优势
生物监测不仅是其他环境监测方法的补充,更能有效弥补其他监测方法的不足,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应用优势:
①连续性。连续性指生物监测能够动态收集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变化信息,从而提高环境状况分析的系统性。
②灵敏性。生态环境中的一些细小变化无法被理化监测技术所察觉,但是可以通过生物监测的日积月累和和生物富集效应放大这种改变,从而大大提高环境污染监测的敏感性。
③保护性。各种理化监测方法或多或少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应用生物监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保护手段。
④经济性。生物监测无需投入技术、设备、资金等,而且操作起来更加简单,有效节省了人力物力。
2 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范围
2.1 水环境监测
水生生物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水质受到污染,水生生物必然会受到影响,通过水生生物的一系列变化就可以直观监测水质污染状况。水环境监测中两种最常用的生物监测技术就是微生物群落监测和指示物监测。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可以敏感的反映出水质变化,如将泡沫塑料放入水体中,通过分析泡沫块收集到的微生物就可以得出监测结果。指示物监测法主要通过分析受污染水环境中缺失的敏感微生物来达到水质监测目的,由于指示物生存周期长、活动范围小,因此监测结果比较可靠。
2.2 土壤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很多,可使用的生物种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其中,最常使用的生物种类是动物,一般以蚯蚓为监测对象。蚯蚓在土壤环境中的敏感性较高,其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可直观反映出土壤中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此外,植物监测法的应用范围也比较广,这是因为土壤受到污染后植物生长会受到直接的影响,进而出现生长代谢异常,从而反映出土壤受污染情况。
2.3 大气环境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分析大气质量及污染程度,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大气污染是影响范围最广的重要因素,大气环境监测主要是使用植物指示物作为监测对象,这是因为植物生长位置比较固定,因此管理起来更加方便,将植物作为监测对象可以更加直观的反映出大气环境状况。针对不同的污染因素可以采用不同的植物作为指示物,如二氧化硫指示物包括落地松、杜仲、水杉、地衣等,这些植物受到二氧化硫污染后,叶子表面会出现斑块状物质,叶子边缘也会逐渐变成土黄色。
氟化物指示物包括郁金香、杏、梅等植物,这些植物受到氟化物污染后,叶子形状会发生改变,叶面上也会出现浅褐色或红褐色伤斑。二氧化碳指示物包括烟草、番茄、秋海棠、向日葵等,这些植物受到过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污染后,叶脉上会出现不规则的伤斑,叶片颜色也开始发生改变,变为黄褐色、棕色等。
3 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生物监测技术的具体应用特点,本文将举例说明几种比较常见的生物监测模型。
3.1 果蝇生物监测模型装修监测
果蝇是一种多细胞真核生物,具有生存期短、繁殖迅速、反应灵敏的特点,虽然果蝇生物结构简单,但是其生理功能与其他哺乳动物类似,因此经常作为环境污染综合性监测的首选生物材料。果蝇生物模型主要用于室内装修环境监测,通过分析果蝇在室内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就可以评价室内污染情况。新装修的室内空气中一般包含甲醛、甲苯、二甲苯等有害物质,这些挥发性物质主要来自于装修材料和家具,国内外普遍将耗氧量作为还原性有机物污染的评价指标,但是缺乏一种简捷有效的检测手段,因此,需要建立果蝇生存模型。
果蝇生存模型需要设置对照试验,生活在正常环境下的果蝇寿命在36~54 d之间,平均寿命为43 d±3 d,而生活在刚装修完毕环境下的果蝇寿命在23~35 d之间,平均寿命为29 d±2 d,通过统计学检验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经测定发现,实验组检测空间装修后空气中的甲醛、苯等有机物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由此可以看出,果蝇生存模型的监测效果比较好。
3.2 卤虫生物监测模型毒性监测
卤虫是水产品养殖中的一种常见饲料,来源稳定,其在环境监测中的优势主要取决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明显,易于观察,卤虫幼体对毒性异常敏感,因此美国国家环保总局将其列为毒性试验生物。国内也有应用卤虫进行废水毒性监测的报道,但相对而言较少。卤虫幼体对油田生产水样品的敏感度较高,由于卤虫生长发育的身长值与毒物浓度呈负相关,因此,通过分析卤虫发育龄期可准确区分出样品毒性差异。
4 结 语
生物监测可用于不同生态系统的环境监测,与其他环境监测方法相比,具有连续性、保护性、灵敏性、经济性等几大优势,其主要用于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监测,单项技术应用范围较广。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加大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环境问题,从而提出解决对策,因此,加大环境监测对于强化环境整改力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生物监测发展时间较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多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和交融,生物监测技术的灵敏性和可靠性比较得到显著提升,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 戴舒雅,余俭,丁波,等.生物监测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J].污染防治技术,2013,(5).
[2]张平,利用生物监测技术监测水平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J].北方环境,2011,(8)
[3] 许凡.发光菌法测定生物综合毒性与其在环境监测中的运用[J].环 境,2011,(S2).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人口急剧上升,导致环境受到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治理污染问题已经变成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1]。通过采取先进的监测方法以及设备全面的分析给环境带来污染的物质,属于经常使用在环境监测中的方式。但是,随着不断加深认识环境污染,人类生活健康以及生物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如果仅仅借助理化环境监测不能将污染物体对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体影响的程度全面反映出来。所以,在环境监测领域中运用生物监测技术,分别从各方面研究环境污染物体带来的危害,生物监测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在环境监测中且受到各方人士的认可。
2.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的应用分析
2.1土壤污染中生物监测的应用
在土壤受到污染时大部分都是相对间接的影响。通过对地下水、土壤、人体以及农作物等方面的监测分析土壤受到的污染,将生物监测具体应用在土壤污染的监测中,污染物对土壤微生物以及植物发育生长的具体情况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1)动物监测法。采取动物监测的方法对土壤受到的污染进行监测,进行动物监测法时通常采取蚯蚓作为监测的主要对象,因为蚯蚓有着相对高的敏感性,能够敏感的察觉到土壤中是否含有铅以及农药等有害物质。另外,土壤内镉物质的含量与蚯蚓体内镉物质的含量有着相对明显的关联性,属于在土壤污染监测中相对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指标动物。
(2)植物检测法。选择土壤指示植物监测土壤中受到的污染。在土壤遭到一定的污染后,植物受到污染物的影响出现各方面的不同的反应,并且出现一些相对明显的症状,植物的生理代谢方面出现异常的情况。例如:植物的表面上有明显的伤斑、呼吸作用变强、植物构成的成分出现变化、发育生长受到一定的阻碍以及光合作用变低等。
(3)微生物监测法。具体是通过分析微生物在土壤中群落出现的变化来对生物污染土壤的程度进行全面反映。在土壤的污染物中人类的尿以及粪是污染源的主要物质,其次到灌溉污水也会造成土壤生物受到一定的污染。根据计数以及分离土壤中存在的霉菌、放线菌以及细菌等污染物,对于改变土壤中群系微生物的数量以及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根据监测的情况对土壤受到微生物群系污染的程度以及状况进行全面评价。
2.2生物监测在大气污染中的应用
大气污染具体是根据生物监测大气环境来对大气质量以及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进行确定。在整个生物系中,大气污染最容易给植物的生存带来一定的威胁,植物由于自身具有在固定环境中生产的特点是其没有办法避免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2]。其对于有害物质有着相对强的敏感性,因固定的生长位置,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管理以及监测,生物监测在大气污染中的应用具体是通过采取植物作为监测样品。植物能够将大气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全面的反应出来,比较常用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植物具体有几种。
(1)二氧化硫指示植物。具体为水杉、杜仲、苔藓、落地松以及地衣等方面。相对明显的受到污染的症状为生长在叶子上的维管束出现伤斑并且呈现块状,同时也可以出现在叶子的边缘,症状主要表现为伤斑,颜色呈现土黄色或者红棕色。
(2)氟化物指示对象。具体为梅、大蒜、唐昌蒲、郁金香、杏、金线草以及葡萄苔藓等植物。相对明显的受到污染的症状为叶子形状为尖形且叶面上存在伤斑,在叶脉上出现症状的比较少。通常情况下,伤斑属于红褐色或者浅褐。
(3)二氧化碳指示植物。具体为烟草、番茄、柑橘、向日葵以及秋海棠等。相对明显的受到污染的症状是植物的叶脉上出现伤斑且呈现不规则的形式,颜色为黄褐色、棕色以及白色,同时也有可能在植物的叶子上出现伤斑并且呈现点状。
2.3生物监测在水体污染中的应用
(1)指示生物法。该监测方法在生物监测在水体污染监测的所有方法中属于相对经典的。通过采取指示生物法对水体中是否存在的敏感污染物的种类,来对目前的水体资源存在污染物的情况进行分析。指示生物自身具有固定的活动地点、相对长的生命周期等基本特征,比较容易将水体中污染物带来的影响全面的反应出来。具体有着生生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以及鱼类等。从生物的分类情况发现,在生物监测中普遍应用没有脊椎的动物。水体污染相对严重时指示生物则具体有小颤藻、颤蚓类以及蚊幼虫等。
(2)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水体的整个系统中微型生物群属于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水体中存在污染时能够有较强的敏感性。普遍用到的监测方法是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法,该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在水体中投入具有聚氨酯物质的泡沫塑料块,将水体中的微型生物进行收集。与别的生物群落监测方法对比,该方法具有准确、经济以及迅速等优势,同时在监测工业废水方面也同样合适使用。
3.生物监测技术的发展前景以及方向
生物监测技术具体是采取生物对污染物体的直接反应来体现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以及环境的质量。从本质出发,环境污染带来的效应主要是重点体现在以人为主体。所以在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技术有着指示的意义。倘若生物监测的实际对象相对来说较为复杂,那么生物监测技术在进行环境监测过程中将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在精确性、快速性以及灵敏性等特性都需要不断进步,生命科学的实践以及理论能够指导着生物监测技术的发展。生物的群落结构、数量、行为、种群以及形态等方面会受到污染物的影响,并且会导致遗传物质以及细胞结构遭到损坏,造成机体变异、致癌以及畸变等情况。生物系统相对复杂的情况下会使分析监测结果时遭遇一定的难度。另外,在自然的环境中采取的指示生物,不仅会受到污染物质带来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土壤、地域、季节、病虫害以及气候等原因的影响,所以在监测方式的构建上要确保能够标准化,促进最终结构有较强的可比性,只有这样,生物监测技术才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
4.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新型的技术出现在环境监测的领域中,而生物监测技术由于自身具备的优点,在环境监测的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能够在环境监测的微观领域以及宏观范围中提供相对综合且连续的信息,能够有效的提高环境的质量。
相关知识
生物多样性监测
高校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范文
生物入侵者范文
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大气污染生物监测.ppt
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pptx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ppt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日历与生物多样性监测
网址: 生物监测范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610649.html
上一篇: 南汇东滩(大治河以南区域)互花米 |
下一篇: 生物监测的基本要求 生物监测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