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文化的起源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中已经出现牡丹的形象;隋朝时,隋炀帝在洛阳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牡丹也就是那时起,第一次被人工栽培并且进入皇家园林。
唐代咏牡丹的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等千古绝唱描述了长安牡丹盛况。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诗赋,诸如唐•舒元舆《牡丹赋》、李德裕《牡丹赋》等;到北宋时,牡丹始走出皇宫内院,进入寻常百姓家,带动了大量新品种的出现,以及大批的牡丹著作,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张峋的《洛阳花谱》,陆游的《天彭牡丹谱》等。在宋代不仅游赏牡丹演变成乡风民俗,成为全民参与的活动,而且牡丹已成为诗文、绘画、瓷器、织绣、雕塑、宗教等领域的主要素材之一,由此而形成的牡丹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明清时期,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等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神话传说,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解放后到现代,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使牡丹的发展有了很好的空间。
描写牡丹的诗词歌赋
牡丹花,娇艳多姿,雍容大方,富丽堂皇,在我国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在世界也久负盛名,自古以来引起许多骚人墨客的讴歌、赞美,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赋予牡丹意象深厚的文化意蕴。包括像王维、李白、李贺、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一些很著名的诗人在内,都留下了歌咏牡丹的名篇佳作。
如盛唐诗人王维的《红牡丹》云: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无心。
诗中开头两句描写了深红浅红的牡丹姹紫嫣红地开放,在宽大肥硕的绿叶的衬托下愈加娇媚可人。细腻地描绘出牡丹的娇美,还写出花亦有心,花也怨春,用拟人手法把物之外相与内质结合在一起赋予牡丹以人格化的灵魂。
在赞美牡丹的诗词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最为驰名: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以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以此铺垫出牡丹的品格、情韵、色泽之无与伦比,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最后一句中一个“唯”字,一个“动”字,将牡丹艳压群芳的王者之美,以及牡丹花开后长安城中男女老少前往观赏,万人空巷的轰动盛况一下子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这种赏花狂热,反映了一种社会风尚,从而烘托了风尚的焦点——牡丹的“国色之美”。
唐诗中刻画牡丹“国色之美”最为精彩的笔墨,是依托唐明皇、杨贵妃、李白这些尊贵无双、才华无双的第一流人物来完成的。天宝初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的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风华正茂、雄心勃勃的李白借花喻人,以牡丹比喻杨贵妃,写下了千古名作《清平调》三章: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巧妙地提取杨贵妃与牡丹相通的特质——大气雍容、体态丰美、艳压群芳、宠冠后宫……将贵妃可堪代表盛唐气象的丰腴体态、卓绝无双的富贵姿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尊宠地位,巧妙地融于“牡丹”这一意象之中,达到了人花合一的华美境界。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浑然一体。
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开时,桃、梨、杏花都已败落,牡丹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以花喻人,风格高尚。如唐代诗人殷文圭诗《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杨状头赞图》: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诗中不仅赞颂牡丹的美丽,更赞颂她风格的高尚。“迟开都为让群芳”,牡丹敢让百花先,敢殿三春后,表现了不与百花争春的高尚风格。
象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花卉的文化象征意义更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就牡丹而言,由其花朵雍容华贵,端庄富丽而引发人们诸多联想,派生出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文化象征意义,并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内涵。
1.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
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在大唐盛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唐代诗人刘禹锡不禁赞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皮日休亦写到:“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春”。由此,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今天,牡丹的这一文化象征意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愿望。
2.劲骨刚心、不畏强权的高风亮节
此还有一个武则天与牡丹花的神话传说,武则天冬日游园,一时兴至,竟下令百花限时开放,百花慑于权势,不得不开,独牡丹没有按时开花,而被武则天下令放火烧之,贬出长安。牡丹不畏权贵和恶势力的高贵品格倍受称赞。同时作为“富贵花”,牡丹并不娇嫩脆弱,在黄土高原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她仍然开出绚丽的花朵。
3.富贵吉祥
牡丹花富丽堂皇,灿烂夺目,从气质上给人以富贵之感。此说起自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他写道:“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从此,牡丹与“富贵”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历代绘画及各种工艺美术作品中,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与其他花鸟、山石的不同组合,就表现出与富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同寓意。
除此以外,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牡丹也是美的化身,纯洁与爱情的象征。国尊繁荣昌盛,家中富贵平安,人喜幸福吉祥,这些特点和寓意,牡丹身上兼而有之。
相关知识
牡丹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传统美学中的花朵之王——牡丹)
为什么说牡丹是花中之王
牡丹花开,象征繁荣昌盛(以牡丹花开寓意的深刻内涵与传承)
谷雨牡丹,江苏文化史上的国色天香
牡丹一朵值千金:探寻国花背后的文化与价值
简议我国古诗词中花的性格与文化特征
郭丰演画牡丹,花之魁首:牡丹的魅力与传奇
牡丹花开洛阳城
洛阳看牡丹最佳时间,春日赏花哪里去?洛阳牡丹等你来!
牡丹催花,牡丹盆栽,牡丹干花,牡丹抱枕,牡丹精油,芍药苗
网址: 【牡丹】简说牡丹的文化历史内涵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64656.html
上一篇: 家庭阳台花园装修注意事项 家庭阳 |
下一篇: 太阳能花卉装置艺术 –「太阳能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