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云南罗平:布依文化魅力多彩 依鲁菜籽油健康营养

云南罗平:布依文化魅力多彩 依鲁菜籽油健康营养


中国网6月24日讯 “纺线织布绣牡丹、多依河边把钱赚,农忙地里把活干、农闲飞针又走线,飞凤鸳鸯鱼鳞纹、布依绣品销海外。”这是在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乡多依河一带布依族群众中流传的顺口溜。罗平县居住着23种民族64万人,其中布依族人口32600多人,分布在多依河、南盘江、清水江、黄泥河、九龙河、块泽河沿岸。

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罗平布依族刺绣造型独特、朴实、生动,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体现了一种原始、纯真、古朴、大方的民族特色,具有历史、文化、精神、科学、审美、和谐、教育和经济等多方面价值,在传承保护、体制机制、公益事业、创意产业等层面实现创新,取得一批开拓性、引领性和标志性的成果,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

纺织文化

远在新石器时代,布依先民已广泛使用陶纺轮进行纺织。布依古歌《选棉造布歌》中是这样唱:“远古时代,人人挂树叶,个个裹树皮”后来在采集中发现,“山上有种花,叶子真大张,叶子圆又滑,真像大巴掌……拿花慢慢捻,丝丝细又长,结实不易断,好比蜘蛛网,于是大家捡,捡来野山花,姑娘就捻线,线子挽成团,就把布来编。”从古歌中就可以看出布依人纺织文化源于原始社会采集生活时期,说明布依族纺织工艺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历史上布依族的先民百越民族以“善纺民族”著称,《汉书.地理志》载:“越地多产布。”唐宋明清至民国都有布依族纺织记载。布依族善纺习俗,世代相传。种棉织布成为成为布依族的传统习俗,成为衡量姑娘们技能的标准之一。罗平布依族村寨的五彩织花布,绚丽多彩,远近闻名,品种繁多,十分精美,为珍藏品。

布依族土布制作是罗平县布依人世代流传下来的手工传统织布工艺,土布是布依族服饰、床单和其它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原料。在漫长岁月中,罗平布依先民以其勤劳和智慧,改进了纺织手工加工工具,采用当地优质木材,制造出一系列的木制织布机(布依语称爽儒)、脚踏纺车(布依语称儿撤)、手摇纺车(布依语称撤尼)、拉线架(布依语称得摆)、梳子(布依语称欧坞)、小船(布依语称阿刀)等一整套手工纺织工具,用起来即轻便又方便,易搬动,坏了好修理。这种木制纺织机,布依族人家家家都有。代代相传,使用至今。布依人穿着自己纺织的布匹面料,显得美观大方,特别是女装选用不同的花边图案,缝制出绮丽多姿的款式,充实了布依人民生活。

布依族土布制作纺织工艺有:一是弹棉花、滚棉条。纺线妇女把买来的棉花去掉花籽,右手摇动纺车,左手依纺车左边的轴轮转动将棉花拉长,形成一股细棉线,而后手往前伸,拉长的细线在轴轮的转动下,缠绕在铁丝上,绕满后取出铁丝插进轴轮中缝,又绕下一个。二是纺线、挽线、煮线、染色。将长竹签依铁丝取出的缝插进线团,纺线人左手拿一个下成“十字”型,上成“丁字”型的小木架,右手把棉线挽在架子上,挽满后取下继续挽,做完这些,纺线人用火灰和水在锅里搅拌均匀,把挽好的棉线圈放进锅里煮后,捞出用清水洗净、晒干,把需要染色的棉钱放进有蓝靛染料的缸里,染色深度由浸泡时间的长短决定。三是绕线、梳理,布经。把染好后的棉线洗净晒干,用纺车把棉线缠绕在竹筒上,放进可以让线筒转动的“木框”里,织布人在房前或屋后,分三处打上小木棒,然后拿上有线的“木框”依次行走,把棉线在这里拉长绷直,将棉线布经穿筘。四是上织布机,进行手工织布。织布人将棉线绕轮放进织布机里,把不同颜色的棉线分别缠绕在竹筒上备用,然后,织布人坐在织布机上,双脚上下踩动踏板,双手轮换拉紧线闸和穿递梭子。

传统木架斜织机在罗平鲁布革的布依族家庭中家家都有,有的家庭成年女子都有一架。有织机的家庭用这种土法织布,除了自用,还拿到市场及景区周边卖。架式斜机有一个大木架,用于安装、固定其他机械部件,主要机件有一个绕线的可旋动木架,或成组木片、梭子、线板、脚踏板及小附件。织布或织棉,用的织布机不变,只是踏板扣丝有区别,必须使用很多梭和扣丝,以控制线色,靠踏板控制显现与潜藏来织出所需的花纹图案。布依族织棉技术相当多,民间有许多色彩丰富的织锦珍品,要问有多少图案,用应有尽有千变万化来形容都不夸张。

织的土布分一般花纹和复杂花纹,制作者根据花纹需要,换着踩搭板,并穿递不同颜色的梭子,如果织错了就得返工重来。制作的土布产品有花格子垫单、花格子头帕、芝麻布、蚊子布、花椒布、人字布等几十种。花格子布于拼缝床单和制作服饰、挂包、围腰、沙发套、桌布、头帕、门帘、窗帘等饰品。由于土布美观大方,销路看好,还被布依人作为馈赠宾客和亲朋好友的礼品。布依族妇女用土布做刺绣,做鞋垫、门帘、拖鞋、枕头、枕套、床帏、挎包、服饰、荷包等各种刺绣作品,或花鸟、或山水、或佛像、或走兽,让人眼花缭乱,许多游客赞不绝口,竞相购买。

稻作文化

布依族的先民古代百越民族是世界最早发现野生稻、引种驯化水稻的民族,最早驯化养殖野牛的民族。自古以来布依族都与牛为伴,靠牛耕作,种稻生活。从古到今,布依族对牛珍爱与崇尚,每年四月初八为布依族的牛王节,也称牧童节、栽秧节。每年六月六日布依族最隆重的祭田神、祭土地神、祭山神。每年春节大年初一都要用一条新布拴在牛角上,给牛穿新衣服,大年初一不得让牛上山,在家休息,人工喂养,以感谢牛一年的辛勤劳作。

穿花戴银

布依族好水,自古以来依水而居,依水耕作,依水养殖。自古至今布依族崇拜龙、崇拜蛇、也崇拜蛙。罗平县及周边地区的布依族主要居住在南盘江、黄泥河、九龙河、块泽河、色衣河、多依河、五龙河流域。布依族男女衣着喜用蓝、黑、青三色,布料均为自种棉、自纺、自染,色泽鲜艳,不易退色。男子以一长条黑布包头,穿对襟“四块瓦”短衣和长裤。明清至民国时期,妇女穿蓝黑色百褶长裙,系围腰,头缠黑色包头,身穿无领右襟短衣,衣大袖宽,盘肩镶花边,衣脚边用绿色和红色交叉镶边,外衣袖口大而短,袖口绣各式图案,脚穿翘鼻子绣花鞋,包头和胸前配有银器首饰点缀,整体上看和谐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改穿黑色长裤。近几年来,年轻妇女包头改用各色毛巾,鞋子改穿胶鞋、塑料鞋和皮鞋,每逢节日,年轻姑娘佩戴各式银式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等首饰,显得俊秀美观。

清康熙《罗平州志》载:“妇人衣,短袖长裙,男子首裹青帽。”至清朝末年,男性老人身着青布长衫,头戴瓜皮小帽,青壮年及儿童身着青蓝布短衫,右衽结布扣。妇女则青衣青裙,右衽结扣。逢年过节男穿青布鞋,女穿花鞋,至民国后期依然如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时代的发展,布依族服饰演变较快,但因地而异。

南盘江上游,黄泥河下游的多依、乃格、罗斯、八大河、六朋一代,男性老年、壮年身着青布对襟短衫,大裤脚,仍为常见,青少年身穿中山服、西服、夹克装等,脚穿塑料凉鞋、胶鞋,青年中有的也穿布鞋。女性服饰,下装已由穿百褶裙改穿裤子,有的裤脚边镶有栏杆和花边;上装和头饰则依然保留传统款式。妇女上装均以青蓝或粉蓝布制作无领大襟套服,即贴身穿短袖,袖长及手腕,袖口略小,外衣显宽大得体,但袖短及肘、袖口则宽肥。套服袖口精美花饰镶边。外衣后襟沿肩环绕至衽下端,佩以稍浅或稍深的布镶一道约两寸边,沿边有布袢,右胸布袢上多加三五银泡相配。劳作之时,加系围腰。节庆之日,则加佩银项圈、银项链,戴银手镯、银戒指。头饰挽鬓脑后插银簪,额上围戴莲瓣状成串的九片银花,布依语称“达本恩”。耳佩银耳环。年轻姑娘和少妇喜彩色毛巾包头,年长妇女多用自织头巾。自织头巾为青色,宽尺许,长六尺以上,两端四角绣有花饰,包头时两端花饰外露,格外美丽。妇女在家多穿布鞋,年长妇女间或仍有穿钩头绣花鞋者,出嫁新娘则穿绣花鞋为贵。年轻姑娘和少妇如今则以皮质和塑料高跟鞋为时髦。

在九龙河沿岸以洪、以则、长底、补龙等村寨,布依族男女服饰一般均和当地汉族相同,老年妇女还保留有当年出嫁时的衣裙。年青姑娘喜欢以淡绿、粉红、浅蓝色细布制作近似汉族式样的姊妹装。少数曾在外读书返回农村的或参加工作的妇女,平时也穿裙装西服。

布依族的衣服、被褥的布料,历史上都是自种棉花,自织、自纺、自染、自缝、自用。黄泥河德沙等寨,南盘江六朋、当别一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还是如此。在南盘江沿岸村寨,家家购买棉纱自织、自染、自缝、自用,不够再向商店购布自缝,年青一代购成衣者日渐增多。

能歌善舞

能歌善舞是布依族的一大特色,罗平布依族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传唱的布依族歌谣有叙事歌、古歌、生产劳动歌、习俗歌、情歌、苦歌、哭嫁歌、儿歌、新民歌等。演唱时,或用布依语演唱,或用汉语演唱,或独唱,或对唱、重唱、齐唱等,往往带有互相比赛的性质。罗平布依族的歌有热情奔放的山歌、优美抒情的浪哨、质朴庄重的古歌、粗犷豪迈的酒歌。罗平布依族的舞蹈独具特色有铜鼓舞、织布舞、粑棒舞、转场舞、撒麻、虹染舞、糖包舞、扁担舞、刷把舞、筷子舞、回旋舞、狮子舞、响篙舞、饶钹舞、赶嘎舞等,有的刚柔并济、节奏明快,有的热情活泼,气壮山河。

崇拜竹子

罗平县的布依族群众喜欢种植竹子,用竹子作为生产、生活用具,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布依族是崇拜竹子的民族,传说是“竹王”的后代,所以至今布依族都一直崇拜竹。布依人在祭祀祖先时吟唱的《祭祖经》中有这样的唱词:“尊敬的祖宗啊,请你从那竹中来,来享受儿女的酒和鱼”。罗平布依族的村寨四周,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栽种竹子,每家每户都爱护竹子。布依族群众爱种竹,竹子用处广泛,竹楼、竹桥、竹桌椅、竹鱼篓,还有用竹子编制的各种工艺作品。竹子饮食,还有竹笋、竹筒饭、竹筒茶。此外还有竹竿舞。竹子寄托着他们的希望,像竹子一样,一节比一节高。

铜鼓文化

铜鼓,是布依族心爱之物,崇尚之物,高贵之物。布依族铜鼓,一是驱散凶残猛兽,铜鼓其声洪亮“神威”,可以赶走凶残猛兽。二是传迅工具,铜鼓作为布依人的重要传迅工具,一但有情况,铜鼓发出信号,各部落群体则毫不犹豫地奋力协作,去战胜一切困难。三是纺御外敌入侵,古时的布依族先民充分借助森林作天然屏障。遇有险情战事,听铜鼓号令,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保卫了民族的生存和地方平安。四是驱赶“凶神恶煞”,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大自然、崇拜祖先,认为万物有灵,布依族人借助于铜鼓的“神威”去驱赶凶神恶熬,布依山寨就会平安幸福。五是祭祀,布依村寨祭祀活动要用铜鼓举行活动,山神、树神会保佑和降福给人类。六是节日庆典,布依山寨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庆祝胜利,奏响古老的铜鼓,村寨欢歌欢舞,喜气洋洋。七是超度亡灵,布依族丧俗离不开铜鼓,有人去世了,要用铜鼓进行超度,使亡灵能够升天,去同祖先一道,享受天堂之乐,保佑布依人幸福安康,子孙发达。

节庆习俗

罗平布依族服饰还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大襟短衣,领口、盘肩、衣袖和衣脚边沿,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图案镶制;下穿百褶长裙,用白底蓝色蜡染花布缝成,佩戴各种银质首饰。

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心愿,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山盟海誓。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方家“提亲”,并送一定的酒、肉、糍粑一类的礼品。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互为“校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对于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要穿戴民族服饰、跳布依族舞蹈,还要进行男女对唱布依族歌曲。

布依族颇具特色的传统节日。除过大年、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相似外,“正月二十九(布依语,香暖或香你)” “二月二”、“祭老人房”、“三月三(地蚕会节,布依语,更三疯或更三香)” 、四月八(牛王节)、 “四月二十四(布依语,柱尼事)”“五月五(布依语,香傍或柱老)”、六月六(祭盘古)、“六月二十四(布依语,柱傍)”和“尝新节” 等节日都具有本布依族的固有特色。

“正月二十九”,正月即将结束,祖先神灵回家过节准备返回阴间,最后一次祭献,以示欢送、孝敬,祈求祖先保佑平安吉祥。

“二月二”,罗平九龙河、黄泥河沿岸的布依族群众称为过小年,又称对歌节,对歌择偶是布依族婚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和表白来建立感情和信任,充满浪漫色彩。“祭老人房”农历二月间的属虎或属日举行,此节隆重而庄严,参祭者沐浴理发,穿上新衣,献祭时村里人三天内停止一切活动,以求上天保佑,人畜平安。

“三月三”布依族人民传统节日,也是布依族人民的泼水节,祭树神、山神、水神,也是布依人的歌节,布依青年男女盛妆云集河边赛竹筏、送蛋包、泼水嬉戏、对歌求偶。儿童则带上红鸡蛋,拿着小水车到河中冲转玩耍,村里杀鸡宰羊祭树神、山神、水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四月二十四”,布依族人民依山傍水,以农耕为主,庄家的丰收意味着来年的好生活,布依族人民对天敬畏,农历四月二十四就是祭天神的日子。布依族人民用树枝插地围成圈搭成台,圈内摆放簸箕,簸箕里摆放丰盛的饭菜、好酒祈求天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五月五”,布依族群众祭天神,祈求天神保佑,不下冰雹打庄家,不发洪水,庄家不受虫灾,节日三天,吃糯米粑粑。

“六月六”祭社神或土地神,男女老少盛装艳服,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六月二十四”,布依族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和糯米粉包成四方形或者三角形的粑粑,里面包有美味佐料,但不祭祀。尝新节,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布依族尝新节(布依语,跟好莫),俗称“吃新节”,这天青年男女喜欢在村里的大树下对歌,各家各户的主妇则在家中煮新米饭,做“八大碗”。夕阳落山,人影散乱,人们端着筵席,点着香火,先到田坝里祭“田公地母”“五谷神王”,再回家祭“灶王府君”“列祖列宗”之后,才围坐在桌子周围共进晚餐。

依鲁传奇

罗平布依族稻作文化、水乡文化、纺织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族工艺文化、民族节日及民间神话传说、民族文娱等布依族文化具有历史、文化、精神、科学、审美、和谐、教育和经济等多方面价值,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博大、系统完整及独特贡献,彰显文化优势和独特魅力。传承和挖掘布依族文化在创新创造中拓展思想意蕴、提升精神境界、充实科学内涵、丰富崭新内容,聚合民族大众的科学价值判断,贡献并主导符合民族审美特色的文化创造。“依鲁”是罗平县多依河和鲁布革的合意,是罗平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的标志,是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菜籽油的商标。

罗平是国内外游客神往的热土,境内有世界最大的油菜花种植园、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奇观金鸡峰林、世界最大的水车博览园、国家地质公园罗平古生物化石群、中国最壮美的九龙瀑布群、险峻幽深的鲁布革峡谷、清秀美丽的多依河、闻名遐迩的鲁布革水电站、流金溢彩的油菜花海、蜿蜒曲折的多依河、碧绿如玉的万峰湖……罗平美景承载了无数人的童话梦想。很多人知道罗平油菜花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园、而不知道世界上最好的菜籽油是 “鲁依”菜籽油。如果有一天您到美丽罗平时,一定要看看 “鲁依”的传统与文化,在充满历史韵味的菜籽油古法压榨现场,木槌一槌一槌,出油一滴一滴,一声撞击一声呐喊,悠扬古朴,是对古法木榨瑰宝的执着和尊崇……

“依鲁”中的“依”指多依河。多依河有许多传说,流传最广泛的是,罗平多依河一带的群众称布依姑娘为“小丫”, 称布依小伙子为“小豹”。从前有个“小丫”特别爱干净,每天清晨都沐浴梳洗,“小豹”为解深山挑水之苦,披荆斩棘,踏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凿深山引出清泉水,从此“小丫”与“小豹”就沉静在这爱河中。另一种传说是,多依是一个美丽的布依族姑娘,她心上人率众驱赶侵袭布依村寨的豹群,一去不归,多依姑娘每天就坐在村口的榕树下等啊等,等了七七四十九天,仍不见心上人踪影,多依姑娘伤心地哭啊哭,哭得感天动地,泪水流淌过的地方形成了柔美多情的河流,多依姑娘痛哭心上人的故事在滇黔桂三省区传诵,当地布依族群众也称多依河为“恋情河”。

“依鲁”中的“鲁”指鲁布革。鲁布革就上苍造物美的典型,鲁布革喀斯特地貌,充溢着造化之奇,天籁之妙,流动之韵。鲁布革乡辖区内有鲁布革国家级森林公园、多依河省级风景名胜区、万峰湖库区等自然景观,与闻名中外的鲁布革电厂地下厂房和小三峡等景区景点毗邻,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使鲁布革乡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兴旅游特色乡。1981年6月,国家批准建设装机60万千瓦的鲁布革水电站,该电站是中国第一个面向国际公开招投标工程、中国第一个引进世界银行贷款的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第一次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当时,水力勘测人员惊喜发现此地问及地名时,当地布依族人答,鲁布革!意为“山清水秀的布依村寨”。鲁布革电站1982年11月开工建设,1985年11月截流,1988年12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92年通过国家总体验收,1987年6月,李鹏总理提出了“全面推广鲁布革经验”,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鲁布革冲击波》长篇通讯,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鲁布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不仅全国闻名,而且为世界所知。

“依鲁”是罗平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的标志。 古法榨油,又叫土法榨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制油技艺,堪称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凝聚着一千五百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古法榨油大约始于汉,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压榨取油的记载。在依鲁古法榨油现场,榨油师傅将油菜籽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杂质,放入灶台大锅中翻炒,判断菜籽是否炒好的方法靠经验,主要用指甲或木板抡菜籽看颜色。气温高时,竹叶青;气温一般时,茶黄色;气温低时,老茶黄色。炒干的菜籽放到石碾槽,用水车带动石碾将油菜籽碾细,油菜籽磨得越细出油率就越高。磨细的油菜籽放入木甑中蒸。甑中有木制甑桥、竹制甑箦,内垫干净稻草。包饼入榨取专用于包饼的铁环,用包饼的稻草捆好,放入铁环中均匀散开,倒入熟料,以桶为准,每个饼5公斤左右。稻草中间留一个圆洞,十分美观。木榨用老梨树干挖槽而成,榨下有一孔,油从孔中流出。榨槽中有油槽,油槽有坡度,便于油从榨中流出。菜籽饼装入榨槽,槽内装上两层木枋和木楔就开榨打油了。用悬挂的撞杆撞击下层的木楔,菜籽饼受到挤压,一缕缕金黄的清油从油槽中间的小口流出。榨油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将沉重的撞杆稳、准、狠地撞击到木楔上,几人同心协力,步调一致。掌锤师傅喊着“嗨咿着呢、嗨咿着呵”语句,似歌唱、似舞蹈,铿锵有力的喊声和着撞杆的撞击声,宁静的榨油车间显得生机勃勃,激情飞扬。清香明亮的菜籽油从饼中慢慢渗出。榨油时,空气中弥漫暖暖浓浓的油香。油饼在榨尽不出油后,即可出榨,撤木进、木桩和油饼。将榨出的菜籽油倒入大缸中密封保存。整个榨油和工艺流程就算完成了。味蕾的刺激,是我们追求的享受;吃得安全健康,是所有食物的根基。依鲁古法木榨油步骤繁琐效率低,但通过物理压榨直接从原料中挤压出油,精选天然、无污染的菜籽,不掺任何化学原料,只是和原木自然融合,保证天成的原汁原味,所以榨出来的油色泽金黄透明,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安全卫生,更耐储存,特别是倒进锅中,总有一种菜油芳香,是现代追求生活品质的阶层人士所喜欢的,人们吃着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特别放心。

“依鲁”是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菜籽油的商标。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古法木榨压榨菜籽油技艺世代相传,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菜籽油产量提高了,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逐渐被冰冷的流水线所替代,正宗古法木榨菜籽油在现代人生活中渐行渐远,被人们所忽视、遗忘,落寞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幸的是,在云南省罗平县罗丽江祖辈矢志不渝的坚守和传承下,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延续发展至今,把正宗、地道的菜籽油推向千家万户,这种传承与发扬,是对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有利尝试,也是非遗技艺与合理商业模式的良好结合。罗丽江通过祖辈口传,传承古法压榨菜籽油技艺“细挑选,慢研磨;秘法炒,留纯香;木榨技,见精细;取初榨,得上品;正宗味,真地道;依古法,妙储藏”精髓,沿用古法榨油“清洗、晾晒、炒籽、研磨、蒸粉、包饼、压榨、沉淀、水花”工序开发依鲁牌菜籽油,每道工序都靠手工完成,对传统古法精髓的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讲究经验的积累,对每道工序严格考究,如火候、力度、时间等都有口传要诀,充分体现了民间手工的高超技艺。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大型水车一台,大型石碾子一组四个,木蒸笼四个,木头榨筒六套,石制油盒子六个,木制油缸、沉淀罐十四个,成品油储存罐两个,高精灌装流水线一条,有全套油脂分析化验设备设施一套,5条古法木榨菜籽油生产线,年生产依鲁牌菜籽油1400吨。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诠释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精神,延续了中国老味道,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开创了中国非遗保护经验,掀起了地道、正宗香的依鲁菜籽油消费热潮,依鲁成为全国菜籽油行业首个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菜籽油品牌。

“依鲁”菜籽油主要原料罗平油菜籽。罗平县是全国31个油菜籽生产基地县之一,享有“滇东油库”之称,每年种植100万亩油菜,有世界最美自然天成花园美誉,被誉为地球上春天最美的地方! 每年二三月间,油菜花竟相怒放、金浪翻滚,片片块块、高低起伏、蝶舞蜂飞,清香泌人,有迂回曲折、有螺旋泻落,与远山近水,村落人家相辉映。油菜花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秀峰、村舍、道路、河流,皆融汇入油菜花海,近处村落点点,远处孤山耸立,蔚为壮观。油菜品种以花油系列(H090、H045、H030、A35)和云油杂系列为主,栽培技术以“双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甙)甘蓝型系列优质油菜良种、合理密植、适时间苗、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注重硼锌微量元素的施用等为主;栽培方式以点播为主,育苗移栽为辅,施肥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单产随之增加。罗平人种油菜种出好风景,罗平油菜花海这一自然奇观得到了海内外的认可。2002年,罗平县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批准,创下基尼斯世界纪录:罗平油菜种植园成为世界最大自然天成花园。罗平国际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成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大型节日活动。罗平县自1999年以来成功举办了20届“中国.云南.罗平国际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罗平国际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已成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农业观光旅游大型节日活动,成为云南旅游的一大亮点。文化是灵魂,游客需要解读人文历史,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恰恰以这样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积淀,将人们游览中观赏到罗平自然景观与传统的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相融合,用文化去触动观众柔软的内心深处,满足游客的渴望。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挖掘整理依鲁古法木榨技艺非遗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罗平菜籽油博物馆进行展示,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更直观地了解非遗、感知非遗,在观看学习、参与互动中,既是学习者,又成为传承者;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打响非遗品牌,延伸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市场,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促进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罗英)

相关知识

罗平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昨日开节
全国上千名自行车选手汇云南罗平油菜花海夺冠军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贵州日报“旅游”专刊本期关注:业态升级 文化注入 多元融合 黔地春好 花海斑斓;多彩贵州 百花争艳;强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 持续开展旅游市场整治 贵州精心守护文旅市场“蓝天净土”
文化传承看云南丨民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追寻花的姿态 国内春季赏花地推荐
曲靖罗平:玫瑰绽放出乡村振兴“幸福花”
吃花核心流水喝:探寻云南美食的独特魅力
关于加快建设云南健康特色小镇的若干思考
赏花去哪里旅游?最全赏花攻略

网址: 云南罗平:布依文化魅力多彩 依鲁菜籽油健康营养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651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民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黔东南
下一篇: 江苏苏州:以花为媒 虎丘三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