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西方修辞学视角下的《彼岸花》解读

西方修辞学视角下的《彼岸花》解读

一、西方修辞学家伯克的 “同一” 学说理论

伯克是二十世纪最主要的修辞理论家,如今,伯克仍然在修辞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他的理论被广泛使用在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影视研究等领域。

修辞学家伯克认为修辞就是用符号或者语言去影响诱发合作行为,目的是达到“同一”。“同一”是伯克的修辞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如果想要赢得别人的支持或者是同一,就必须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思考问题,想别人所想、思别人所思。“同一”在交际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实验证明。研究者们发现,随着交际双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增加,交际就越来越困难,也就说,交际双方的相似性越少,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就会相应的减少。

在伯克的修辞理论中, “同一”理论源于 “同质”,二者同义,如果二者具有相似的质,他们就具备了同一的特征。例如,男人与女人同一或同质,因为他们都拥有“人” 的属性,尽管他们性别不同。因此,要使A与B同一,就必须使其同质。(参见邓志勇,2011)

伯克认为修辞者的成败,事实上系于受众对修辞者的同一。他提出了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同一”模式策略:同情同一、对立同一与无意识同一。同情同一具体是指修辞者与受众在价值取向、生活理念及情感观念等方面的相似或相同,突出二者之间的共同的生活情感和生活体验,进而因共同的情感经历、生活感悟达到同一。同情同一是修辞者使用的最普遍的同一方式,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交际方式中。对立同一是指修辞者与受众之间,即使他们在某方面是对手,因具有共同的对手而同一。(参见邓志勇,2011)比如在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总统呼吁伊朗及海湾地区的其他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美国。众所周知,在此之前,伊朗核伊拉克之间曾爆发过多年的战争。但对于伊朗而言,美国也是敌人。所以,在美伊战争中,由于两国面临共同的对手而联合、同一。无意识同一是指修辞者使用一些非常规的方法或者手段,使受众无意识或潜意识的认同修辞者。修辞学家伯克提出修辞是研究各种取得同一的方式。修辞的任何一种方式都是一种同一模式。从认知心理学来看,伯克所说的三类修辞同一方式,都可视为心理领域的同一。同一不仅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形式上的同一或者促进有利于内容上的同一。伯克的同一理论具有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伯克提出的同一学说目的就是通过分析修辞的各种模式,试图通过模式的选择(或话语)的选择来影响受众,促使受众对修辞者做出某种态度,进而采取某种行动,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根据伯克的观点,文学或艺术的材料是心理的普遍现象,他们是诉诸的条件,因此也成为小说创作者、影视创作者和受众共有的心理特征。小说家或艺术家往往通过操纵受众的这种心理而获得影响受众的效果。以小说创作者为例,创作者先决定经验模式,然后创造一种事物符号并把这种经验模式重新个体化。因为修辞形式都是普遍的心理现象,因此体现了受众在形式上的潜在功能。

二、西方修辞学视角下解读《彼岸花》共鸣的情感主题

网络小说的流行性得益于广大读者与小说的原创者在思想、价值观及情感方面达到了同一。在作者所描述的《彼岸花》中,让读者为之共鸣的是小说中主角的生活经历、个人情感、心里活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新一代的青年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缺乏亲情、缺乏安全感。在这个充满物质诱惑的时代,多元意识和文化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物质的极度膨胀曾带来人们内心欲望的扩张。70 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他们懂得父辈们生活的艰辛,他们努力上进、不追求物质的满足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他们生活在相对富裕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虽然不太追求物质的奢华,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人们不得不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越来越高。这些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小说的内容与文字感染了与其具有相同感受的新一代年轻人。他们常年累月地在繁华的都市中辛勤奔波,却无自己的立足之地。在五彩缤纷的都市生活和物质享受面前,以感情为基础的都市爱情显得如此的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

小说《彼岸花》的前一部分,乔为故事的主角。与其说是叙述乔的生活经历,倒不如是作者安妮本身,无论是故事发生的时间还是地点,都有同感。安妮宝贝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创作,为杂志撰稿写专栏,在酒吧放纵自己,欣赏午后上海的风景,散乱的头发,这种另类的意象及色彩浓烈的郁抑风格,生动而逼真地映射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人不得不面临的生活压力与他们的心理的状态。这种类似于个人自传的小说,其创作的关注点是生活在大都市的白领及自由职业者的生活与情感。 这很容易在那些迷失在都市繁华中的年轻人中产生共鸣,使得他们重新思量自己的生活,在心中会问:小说的主角是不是更像我,或者是不是更像我身边的某某人。

安妮宝贝的小说大多选择经济繁华的大上海为背景,众多年轻人把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作为自己的人生终极梦想,这正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选择在“北上广” 发展的真实写照。作者在小说《彼岸花》中的种种物质想象激起了这些年轻人的不同程度的物质欲望,这与另一种精神意象,如孤独、空虚、放纵自我、漂泊感等,两者结合在一起,在大都市的五彩缤纷的环绕下,与个人命运的无法主宰的小众感结合在一起,使得他们有一种被社会疏离的感觉,游离于城市主流的情绪便产生了。这种思想状态在那些刚毕业留在大城市打拼的大学生心中,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产生共鸣。

根据伯克的认同说理论,尽管小至与乔有着不一样的人生价值观,可是他们在生活中又有许多的共同点和相似点,两者都是来自异乡、无依无靠独自漂泊的年轻女子。为了能在异乡继续待下去,他们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在现实生活中,何尝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为了生存,很多年轻人在都市中迷失自我,受到焦灼和空虚感的驱使,有沉沦的放纵,也有挣扎的痛苦。这样的认同共鸣正是小说《彼岸花》受到很多年轻人喜欢的情感基础。

三、《彼岸花》的流行性与网络读者的“同一”

伯克认为修辞者的成败事实上系于受众对修辞者的“同一”。对于创作者来说,小说的成败与否系于读者与他的同一程度,同一程度越高,小说的修辞效果就越明显。只有创作者与读者在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有共同或相似之处,小说就越容易被读者接受认可。反映在在内容上,创作者与读者之间拥有共同情感和共同体验,达到彼此同一。

网络小说的创作者之所以能和读者达成“同一”,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价值取向方面有着共同的认同感。据有关资料调查,安妮宝贝小说的读者定位在生活在都市中的大学生、自由职业者以及所谓的“白领”等,这些人往往是有精神追求,有梦想的都市边缘人。从某种角度来说,安妮宝贝的小说就是为这类群体创作的。安妮宝贝的成功源于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大众消费文化的市场走向,小说内容抓住了这些人群的心灵与精神需求。安妮宝贝创作的亮点就是“小资情调”, 这就是区别于其他都市情感小说的独特之处。这种创作风格是潮流化的, 更是时尚化的。网络小说的创作者和其读者因拥有共同或相似的经历而可以交流,网络小说的创作者通过自己的价值取向、生活理念、情感分享等方面与读者交流来实现读者的认同与共鸣。网络小说更能够实现作者和读者的之间互动的价值,这就是《彼岸花》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

网络小说的方便、快捷,得以让创作者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小说内容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在线读者通过阅读对小说发表自己的评论,抑或赞扬抑或质疑批评。同时,作者和读者进行在线互动,推动作者创作更好的作品,减少写作中的不必要的错误或者漏洞;与此同时,也可以让读者的创意和想法参与到作者的创作中,得以使作品更加丰富和完整,这就是网络小说的魅力所在。《彼岸花》正是由于这些独特性,使得读者百看不厌,身临其境。其实,安妮成为网络小说创作者,纯属是自然、无意识的。她将自己的生活感悟及体验无意识地发表在网络上,只是想引起在线网络读者的共鸣。

《彼岸花》是一部典型的都市情感小说,创作的关注点是来自现代都市中的白领阶层的生活与情感。生活中痛苦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痛苦会使人深深地感觉到自我的存在,而有些痛苦只会使人更加感觉到生活的凄惨与迷茫。《彼岸花》形象又深刻地描述了一种更属于现代都市人的痛苦。小书中的所描述的人物如南生、乔等,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看不到生活的美好,过着一种普通而没有质量的生活,他们在生活的虚无中寻找着自己追求的生活,却一次次地失望,看不到命运的扭转,他们注定要进入宿命的轮回。

在小说《彼岸花》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同情与关怀。安妮宝贝坦诚自己创作的《彼岸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及对生活的感悟。在《彼岸花》中,作者安妮宝贝讲述的是自己所了解的、所熟知的一群人:这些人生活在繁华都市中,孤独,焦灼,痛苦地挣扎在着却又不甘放弃。书中的乔、小至、森、南生等人物都生活在自己独特的圈子里,他们很难融入现实社会,但仍然顽强地为了生活与追求奋斗。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这样的人群的确大量存在但却生活在城市阴暗的角落里,安妮宝贝用细腻敏感的描述,将他们的生活与追求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四、结语

网络小说现在的流行,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小说的创作者与读者文化的接近性、审美情趣的相似性以及对普通人性关注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达到了“同一”。修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通过不断地融合或者缩小差距来来达到“同一”的方式。网络小说在内容和写作方式的创作过程也是和读者交流、融合、同一的过程。

相关知识

西方修辞学视角下的《彼岸花》解读
隐喻视角下中西方花语的对比
符号学视角下花卉意义的解读要点.doc
王广禄:双重视角下的《植物学》译介研究
蓝色彼岸花花语解读(探寻彼岸花的美丽与寓意)
解读彼岸花的花语(彼岸花的含义及文化内涵)
彼岸花花语解读——生命与希望的象征(彼岸花的花语及其传承的文化内涵)
室内花卉盆栽的耐旱性,从知乎的视角解读,知乎视角下的室内花卉盆栽耐旱性解读
解读彼岸花的含义与象征(探寻彼岸花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渊源)
符号学视角下花卉意义的概要.doc

网址: 西方修辞学视角下的《彼岸花》解读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65297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教育社会学
下一篇: 温情之花的背后——以后现代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