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走进科学家

走进科学家

2013年6月20日,中科院院士,有中国植物“活词典”之誉的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因病去世,享年97岁。

吴征镒从事植物研究和教学70余载,首先提出了我国植物区系的三大历史来源与15种地理成分。

由他主导的科研相关工作,发现了中国南部西南部、古南大陆、古北大陆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发生发展关键地区,真乃我国植物学领域的泰斗。

可是,吴征镒起初投身植物学,也遭遇了许多阻挠。尤其是吴征镒的父亲,想不通自己的儿子为何会报考清华大学生物系?

那么,吴征镒是因何与植物结缘?他的一生到底为中国植物学做出了哪些贡献?

1916年6月,吴征镒出生于江西九江,祖籍安徽歙县,其祖父曾在九江当过清朝官员。家里虽称不上富甲一方,但也是条件殷实。

1917年,吴征镒的祖父因病辞世。随后,吴家迁往扬州。幼年时的吴征镒不善交际,常常独自待在自家后花园(芜园)玩耍。

就如同鲁迅先生与百草园结下不解之缘,吴征镒同样在自家后花园中,观察各种花草树木,一看就是一整天。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幼年的吴征镒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对植物学萌发了极其浓厚兴趣。

13岁那年,正在上中学的吴征镒,从家中书房得到了吴其濬所著《植物名实图考》,还有日本近现代著名植物学家牧野富太郎所著的《日本植物图鉴》,这两本书成为吴征镒日常最爱的读物。

1931年,15岁的吴征镒考入江苏省立扬州中学。两年之后,吴征镒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生物系,正式开始了植物学研究生涯。吴征镒早早下定决心,他将以植物学为终身事业。

可当吴征镒准备报考清华大学生物学时,却遭到家中长辈的反对。尤其是吴征镒的父亲,十分不解的询问他:“学这个有什么用,花花草草能当饭吃吗?”

吴征镒的父亲思想颇为守旧,无法接受新鲜事物,对儿子的这个选择感到非常不满。再加上当时正值战乱,有志青年往往将留学视为第一目标,出国深造后,回来光宗耀祖。

其次便是报考国内顶尖大学理科学习,将来毕业,也能混得一官半职,再不济能当个技术型人才,一辈子吃穿无忧,实在很少有人去关注植物与生物学。

18岁不到的吴征镒,也回答不了父亲为何要报考生物学?思来想去,吴征镒只能单纯回答道:“我爱花草,做标本,只想学好它。”

由于吴征镒一再坚持,父亲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勉强鼓励两句。好在,吴征镒终于如愿以偿,成功考取了清华大学生物系。

1937年,吴征镒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同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南迁,前往云南组成“西南联大”。

来到云南期间,吴征镒实地考察,翻阅各种国内外植物图谱,编纂出《滇南本草图谱》,还举办过多次植物标本展览。

一时之间,大家都知道,西南联大有位小有名气的植物学教授。这也让吴征镒感到很高兴,激发了他继续研究植物学的兴趣。

值得一提,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被迫迁往昆明。这三所高校的全体师生,全部徒步前往昆明,旅程十分艰苦。

云南乃我国植物种类最丰富的省份,全省植物各类占全国一半以上。清华大学迁往昆明,对吴征镒而言,也算是因祸得福。

1937年至1947年,吴征镒历时十载,整理出3万多张植物卡片,每张卡片都详细记录了各种植物的学名、分布地点和相关文献。这些卡片,正是吴征镒后来编纂《中国植物志》的基料。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吴征镒被调往中科院任职,参与筹建了北京、南京等地植物研究所。

被调往中科院后,吴征镒的生活得到了保障,最起码不用每天在野外奔波,也能时常与家人团聚。可吴征镒总觉得身上不得劲,还是想着再去“彩云之南”看看。

1958年,42岁的吴征镒力排众议,携全家搬到云南。1959年,吴征镒参加主持《中国植物志》的编写工作。闲暇之余,吴征镒与同事们带上干粮,前往深山老林里,去寻找稀有植物标本。

吴征镒经常带队从云南昆明出发,一路步行前往西双版纳考察。1961年某日清晨,吴征镒照常前往驻地附近观察。没想到,他刚刚走出不远,因为道路湿滑,吴征镒摔了个“大马趴”。

正是这么一摔,吴征镒意外发现一株“锡杖兰”,这种植物从未被发现。吴征镒喜出望外,不顾满身泥土,小心翼翼地将这株“锡杖兰”采集制作成标本。

每当谈及此事,吴征镒笑着和同事说:“我不怕摔跤,却怕摔得没有价值。如果每一次摔跤,都能找到从未被发现的新品种,那我愿意天天摔跤。”

万万没想到,吴征镒这句戏言,竟然一言成谶。1984年,吴征镒又摔了一跤。

到医院拍片检查,发现吴征镒股骨头骨折,医生建议需卧床静养三个月,伤好之后也不能长时间剧烈运动。从此,吴征镒需要拄拐行动。

1959年,吴征镒(前排右二)

1985年,年近古稀的吴征镒,冒着风雪拄着拐杖,居然翻越了祁连山。有同事问他:“已经快60岁,为何这么拼?”

吴征镒总是笑呵呵的说:“我想趁着自己身子骨还硬朗,多发现一些新的植物种类。”

直到吴征镒90岁时,他仍然没有放下植物学研究工作。

2007年,91岁高龄的吴征镒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主编。这时的吴征镒眼疾颇为严重,家人强烈反对吴征镒继续从事繁重的编纂工作。

但吴征镒回答道:“我不做,谁来做?

据统计,在吴征镒院士70多载学术生涯中,由他参与定名,和直接定名的植物分类群,共有1766个,是我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

2008年,92岁的吴征镒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面对这样的殊荣,吴征镒公开说道:“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

通过吴征镒这些质朴的话语不难看出,他不在乎任何虚名,更不在乎所谓的金钱利益,只为填补我国在植物学方面的空白,更为在世界植物学研究中争取话语权。

吴征镒不辞辛劳,毕生都冲在植物学研究的第一线。

吴征镒(拍摄于2008年1月)

无论是战火连天,还是十年浩劫,这些困难都阻挡不了吴征镒潜心研究的步伐。吴征镒深知,只有自己做出了成绩,才能发挥这门学科对国家的最大价值。

据吴征镒的学生们回忆,吴征镒记忆力惊人,劳动改造期间,同样没有落下对植物学的研究。

当时条件困苦,吴征镒很难进入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他只能凭借记忆,与同事们私下稍作探讨,硬生生写出了50多万字的《新华本草》(后将其编撰成《新华本草纲要》。)

等到平反后,吴征镒忙不迭地去图书馆借来相关资料。仔细一对比发现,他凭记忆力写下了这本书(其中收录了6000多种药用植物),其正确率高达95%以上。

或许说到这里,有不少同学还不清楚,吴征镒毕生研究植物学,为我国做出了哪些直接贡献?

吴征镒(拍摄于1977年)

1958年9月,吴征镒向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立24个自然保护区规划和方案。1958年12月,云南省委立即组织实施,云南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先行省区。

之所以吴征镒会提议当地政府要建立保护区,就是因为多年实地考察中,吴征镒认识到人为活动区与自然保护区没有缓冲地带。

不少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些核心保护区不允许有人活动,这就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麻烦。

建立自然保护区,则会让人与植物和动物相处融洽,互不打扰,还能解决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来源。

1982年,吴征镒主持对云南生态站建设前期考察。吴征镒首先提出,各地政府要在自然保护缓冲区做文章,发展新的种植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尝试多种经营、人工经营。这样既能让老百姓增加收入,还能提升保护区内环境。

除此之外,吴征镒多次向各地政府建议“营造花果山,让荒山变经济林”等相关提案,均得到采纳。

1978年,吴征镒(左二)在昆明植物园

在吴征镒的研究和促成下,诸如云南这样的动植物大省,既能保存原有物种,还可以协调好当地百姓的生活问题(不破坏原有生态圈和关系链,老百姓还能创收),这简直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生产的避孕药,有一种主要成分是从薯芋中提取出。可医学专家们并不清楚,哪种薯芋最适合当作原材料?

吴征镒接到任务,亲自对比了大量品种,找到了最适合的薯芋,为避孕药生产提供了大量原料。这些都是吴征镒身体力行,通过自己毕生所学,为国家各行各业排忧解难的缩影。

2004年,无数植物学家共同努力,历时四十五载,《中国植物志》全套完成出版。这本书详细收录了我国31,000多种植物,其中2/3以上的编写任务,是由吴征镒完成的。

2013年6月20日凌晨1点31分,吴征镒院士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7岁。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3万多种植物,大多生长于茫茫群山中。每一花,每一草都是吴征镒实地考察,与大自然,与环境作斗争,才详细收录的这些珍贵植物资料。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门口一块石碑上,刻着“原本山川,极命草木”8个大字。这句话出自西汉枚乘的《七发》,意思是将山川草木名称归纳起来,使之成为文章,流传于世。

写下这几个字的人,正是吴征镒院士。而“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也是吴征镒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国士不朽,精神长存!

他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他扎根边疆,淡泊名利,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远见卓识,为中国植物科学事业鞠躬尽瘁。(新华网云南评)

来源:一更历史

参考资料:《扬州吴氏家史资料选编》

原标题:《走进科学家 | 吴征镒——中国植物“活词典”,改变了由外国人命名的历史》

相关知识

走进田间地头,体验“稻”法自然,2024科学之夜“打卡”节水抗旱稻
走进植物世界的“自然课堂”
他们何以能成为伟大科学家
他们何以能成为伟大科学家(2)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科协动态 北大学者走进灯市口小学,分享植物的“家”与演变历史
我院组织2022级本科新生走进实验室
南古所科学家发现1.7亿年的花
[科研动态]中美科学家揭开百合绽放之谜
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①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养出超级水稻②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③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④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牛
两名科学家因“基因剪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网址: 走进科学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6533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植物学前史
下一篇: 科学网—一本学兼东西的中国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