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新區大竹林街道龍竹苑社區,老師龐健(左二)在社區學院悠生活社團教居民用鮮花制作胸針。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兩江新區摸索出共享辦公用房或社區服務設施、利用公園等戶外場地、盤活及新建社區活動空間等方法解決“場地難”
●以“活動挖掘+群眾自薦”方式,發掘有專業能力的群眾師資1000余名,形成“專業+基層”師資隊伍
●把治理改革的重點落腳在“人”、落腳在社區,推動文化直達基層,不增加財政支出,還讓居民之間更熟悉、更順心
火紅的冬青、清香的蠟梅,這些時下暢銷的花材出現在兩江新區大竹林街道紫竹苑社區學院悠生活社團的課堂上,並且全部免費。
難道是天上掉餡餅?其實這得益於社團老師龐健“自帶干糧”——她是一名花藝師,也是紫竹苑居民,一年多前主動請纓,開辦了悠生活興趣社團,主動免費提供花材,讓大家練手。
“以前,街道社區搞活動,要多方動員,甚至有居民要求社區給誤工費﹔現在,居民爭著加入社區學院,還像龐健一樣‘自帶干糧’。”大竹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燕感慨。
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樣,社區學院在兩江新區從開設到發展壯大,也經歷了諸多的挑戰。場地、師資和經費,就是學院要闖的“三道關”。
這三道關是怎麼闖過的?連日來,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場地關
公共空間共享
社區成為“教室”
樓下咖啡香,樓上學習忙。1月3日,兩江新區金山街道通過盤活閑置社區用房打造的“金山·益空間”公益陣地正式開業。
“今后,社區學院又多了一個‘陣地’。”金山街道黨工委書記王三環介紹,“金山·益空間”總面積約175平方米,一樓為咖啡館,二樓是社區活動空間,也可用於社區學院搞活動。
這樣的條件,比起社區學院推廣初期好了太多。以邢家橋社區為例,舞蹈、合唱等興趣社團彼時“蝸居”在臨街二樓改造的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上課。由於人氣火爆,場地又小,學員一直坐到了門口,每次上課教室門都關不上。
不過,隻要想解決問題,辦法總比困難多。社區學院作為共享式陣地和機制,顧名思義,社區全域的可用資源都可在數字化引領下統籌與“三融五跨”,成為開放式共享式的學習和興趣活動空間。兩江新區已經摸索出共享辦公用房或社區服務設施、利用公園等戶外場地、盤活及新建社區活動空間等方法解決“場地難”。
走進禮嘉街道富安社區居委會二樓,走廊一側是忙碌辦公的工作人員,另一側是利用會議室練習合唱、舞蹈的社區學院興趣小組。“社區給我們提供場地,我們十分珍惜,准時上下課,不打擾社區工作。”舞蹈社團三班的班長張曉衛說。
一天中的不同時段,翠雲街道翠渝路的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分別“變身”為手工剪紙課堂、舞蹈課堂、象棋課堂。上完手工課的孩子們剛收拾好剪刀,舞蹈社團的阿姨們就“閃亮登場”。
波光粼粼的金山湖畔,金山街道奧園社區學院的太極隊在廣場上拉開上百人的陣勢,齊練二十四式楊氏太極拳。“社區場地越來越好,我們要帶動更多社區居民學習太極拳。”太極隊隊長盧桂安說,過去,社區文化廣場僅能容納20多人練習,現在奧園社區文化廣場、金山公園廣場、金山湖廣場都已投用,可供數百人同時練習太極拳。
“社區學院已在兩江新區全域推廣。”兩江新區黨工委宣傳部部長杜術林介紹,各個街道、社區的養老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文化服務中心、社區廣場、園區企業空閑場所,以及新區150多個公園,都是社區學院的活動場地,目前已統籌公共文化場地資源600余處,比原來增加了10倍以上的活動場地。后續,兩江新區還將結合現代社區建設等契機,為社區學院“升級”更多公共空間。
考慮到各個社區的場地資源並不均等,兩江新區還借助“文化·居民興趣小組”應用,用智慧化、數字化手段,一屏匯集各個社區的場地資源,進行智能“排課”,讓空間利用率更高。記者在大竹林街道看到,點開該應用后台,一個個場地直接呈現在地圖上。配合課表,能清晰看到場地的預訂情況,避免了不同興趣課程之間“撞車”。
師資關
鄰居是同學
也是老師
兩江新區的社區學院覆蓋全域59個社區近1000個興趣小組。可老師從哪來?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聘請專業老師。但以成人舞蹈課為例,重慶中心城區的單節課價格接近百元甚至幾百元,以一學期15節課計算,學費輕鬆突破四位數。向學員收費?參加社區學院的居民主要以興趣愛好為驅動力,收費高了,大家就會望而卻步。向財政求助?在財政緊平衡的情況下,無論是兩江新區還是各個社區,財政預算方面沒有“余糧”可供聘請專業老師。
沒有資源找“外援”,能不能從“自己人”身上想辦法?社區學院發放給居民的一份份“調查問卷”提供了答案。
原來,在社區學院成立之初,街道社區向居民發放調查問卷,包含你希望開設哪些課程、你有哪些特長等問題。一份份小問卷,不僅收集了居民的需求,更讓“藏”在社區的文化“能人”、社區賢達浮出水面——在康美街道,有畫過3000多幅唐代仕女圖的“民間藝術家”范平﹔在大竹林街道,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江號子代表性傳承人藺承新……把這些“能人”發動起來,師資難題豈不是迎刃而解?
如今,說話柔聲細氣、性格溫和的范平,是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區學院巧思手工社團的剪紙、繪畫老師。她說,剪紙和繪畫都是有悠久歷史的傳統藝術,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藺承新是大竹林街道紫竹苑社區學院川江號子社團團長。幾年前,他正擔心川江號子日漸“曲高和寡”時,社區學院遞來了橄欖枝。
如今,藺承新在社區學院開設了研學工作室,社區居民經過學習,在街道乃至新區的各類表演活動上劃槳、拉纖、喊號子,充分彰顯了重慶“忠勇、堅韌、開放、爭先”的城市精神。
在天宮殿街道,有個“康卓大叔”模特團,成員平均年齡超過了60歲,平均身高1.8米,大多為退役軍人、退休干部。模特團組建於2021年,在2024年,他們正式加入洪湖東路社區學院。
模特團團長胡德榮說,自從加入社區學院,不僅有固定的練習場地,還有社區學院匯報演出等表演陣地。如今,“康卓大叔”在兩江新區頗有名氣。
思路一換天地寬。目前,兩江新區社區學院以“活動挖掘+群眾自薦”方式,發掘有專業能力的群眾師資1000余名,形成“專業+基層”師資隊伍,推動社區學院建設運營良性循環。
這些來自本社區的“居民類師資”,開展活動方便,本地黏性強,既是師資,更是活動骨干與引領者,他們與參加興趣活動的居民在黨的領導下,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積極投入本地的興趣活動,不僅極大地降低了財政投入,還實現了活動的可持續開展。
“以前一個社區的活動每年約20-50場,如今一個社區動輒幾百場上千場的活動,極大地增強了基層文化供給,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大竹林街道黨工委書記陳鋒說。
在人和街道,行遠小學與街道社區建立共建機制,讓學校30多個興趣社團與街道的100多個興趣小組深度鏈接,共享師資、場地等各類資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創新教育智慧教育的起點,讓孩子們不僅在學校得到興趣活動的滋養,進入社區后也可以在社區學院的興趣活動中得到滋育。”行遠小學校長鄒賢蓮說。
此外,在不增加財政投入的情況下,兩江新區還聯動高校、專業協會等組建專業師資隊伍100名以上,讓專家學者分社區“報到”,按需為群眾提供文化服務。
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區太極社團的老師馬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了解到居民想學太極拳的熱情特別高,他免費到康美街道教授太極拳。讓他特別欣慰的是,在2023年兩江新區第四屆全民健身運動會上,太極拳社團代表康美街道勇奪第四名,取得歷史最好成績。
鴛鴦街道金州社區與重慶市家庭教育促進會“牽手”創辦金小州社區學院,打造全民參與、全面覆蓋、專業支撐、終身學習型社區學院。目前,社區學院共有50多位老師,其中20多位資深講師來自重慶市家庭教育促進會,主講語言藝術、心理健康、父母成長等課程。
天宮殿街道天龍路社區則“牽手”重慶嵐弦琴箏文化藝術中心,后者提供全新的古箏教具、教材,派專業老師上課。學員陳璐說,在社區就能上專業的古箏課,有興趣的話還可以到藝術中心“深造”。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對於師資篩選、管理,兩江新區也有一套機制。
首先,各個社區要摸底“能人”和社區可鏈接的外部資源,建立師資庫。在“文化·居民興趣小組”應用后台,社區可以根據居民報名的情況,先智能匹配師資人選。
其次,每一個社團中,至少有一名黨員擔任主要的管理者,將黨建落到實處。在為社團和興趣小組選擇老師時,社區要和社團負責人一起把關,確保選出來的老師政治過硬,專業能力強。
最后,對於學員反饋不佳的老師,社區要進行核實、引導,如果持續反饋不佳,就要考慮調換人選。
經費關
堅持公益屬性
節省財政支出
在兩江新區的各個社區學院,居民學員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價廉物美”——僅需購買教具甚至免費,就能學習一項興趣課程。
以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區學院為例,市場價單節百元以上的瑜伽課,在社區學院不需交費,穿著自己的瑜伽服就能上課。
為什麼社區學院能夠做到價廉物美?大竹林街道龍竹苑社區黨委書記徐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首先是場地費。一間容納10人左右的舞蹈教室,一小時租金約50元,一年下來租金上萬元。在社區學院,這筆場地費用由社區解決了。
其次,上課不可避免地會用電、用水,使用洗手間等設施,還需要清潔場地等。這些“隱形成本”也由社區、街道乃至兩江新區統籌社會資源承擔。
最后是學費。由於居民老師大多是志願者,通過重慶市家庭教育促進會等平台引入的講師,屬於公益服務,也不收費﹔即便是部分社區學院課程要收取成本費用,也由街道社區的文化服務經費支付,居民不用承擔課程費用。
這樣算下來,參與社區學院,居民需要自掏腰包的主要是教具費。如走秀社團,需要購買統一服裝,每學期支出在數百元左右,但這個費用遠低於市場價。
兩江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張黎表示,社區學院著力探索家門口的宣傳文化和基層治理改革,把治理改革的重點落腳在“人”、落腳在社區,推動文化直達基層,不僅不增加財政支出,也讓居民之間更熟悉,更順心,將基層矛盾糾紛調處從被動“后置”到主動“前置”,大大降低了調處成本,減少了處置支出。
兩江新區也精打細算,利用“文化·居民興趣小組”應用,每年對社區學院的興趣小組、師資等進行動態調整和管理。對於人氣不旺、人心不聚的興趣小組先引導,如果“救不活”也不強求,就讓它自然解散,學員進行分流。
下一步,兩江新區將繼續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有機整合、統籌利用社區學院的資金、場地、人才等資源,讓這一平台切實發揮最大效應,引導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成為社區建設的參與者、推動者、貢獻者,真正把社區建設成為群眾共同的美好家園。(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申曉佳 陳鈞 佘振芳)
(責編:陳易、劉政寧)
相关知识
中國留學生如何申請牛津大學
關於對貴陽市花果園區域實施靜默管理的通告
重慶渝東南片區園藝技能大賽暨涪陵區盆景藝術邀請展開幕
人文交流合作正成為中國—東盟關系新支柱
青海玉樹重建:幹部群眾齊上陣 雙手粧扮新家園
2024濟南朱家峪民俗旅遊攻略之朱家峪民俗博物館
關注種業創新:夯實種質資源根基 打造農業“芯片”
雲南馬關:古老植物的伊甸園,生態保護的示範區
“花粉症”與感冒有區別 提前應對有妙招
人民健康推出“山茶花”計劃 一體化服務關愛女性宮頸健康
网址: 社區學院“闖三關”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657868.html
上一篇: 关于竹子代表什么职业 |
下一篇: 翡翠竹子喜鹊饰品的吉祥寓意与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