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砚外之艺】 画竹、咏竹、用竹,为何竹在中国文化里如此重要?

【砚外之艺】 画竹、咏竹、用竹,为何竹在中国文化里如此重要?

  在古代受到众多文学家喜爱的植物意向中,竹子可以说是最为奇特的一种,不同于杨、柳、梅、菊等纯观赏性植物,竹子的实用性更强,而且涉及类似竹篮、竹席、竹屋,甚至餐桌上的竹笋等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通常来说,这种家常使用的植物因为沾染了"俗气"很少受到诗人青睐,那么为什么竹能成为特例,不仅入诗入画,还在千百年来被人们赋予了格外高洁的品质,甚至被抬上了极高的地位呢?


  一、竹的意象,千年历史赋予的故事

  1、 从远古到先秦

  我国从数千年之前就已经有了种植竹子的历史,当时主要是作为竹简、竹制桌椅等实用性的需要而种植,但同时也让人们发现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说文解字》中对竹的解释是:"竹,冬生草也。"这样的解释也同样证明古人对其生命力的叹服。

  因此古人最初喜爱竹是由于对其生命力和繁殖能力的崇敬,有此衍生的相关神话故事例如《后汉书》中记载的:"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长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就可看出当时一些对竹的意象赋予,大多与求子、求后代平安等心思有关。

  2、 春秋与魏晋

  到了春秋时期,竹的意象发生了巨大转变。在原本更贴近天性的意象上变为向精神层面靠拢,开始初现君子之风和对爱情的追求。

  《诗经·淇奥》中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样的诗句,描述的正是君子如竹般的正直作风。而《楚辞》中则有"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这样描述幽竹阻挡了爱情之路的句子。这是竹意象走向成熟的萌芽。

  魏晋时期是崇尚自然和隐逸之风最盛的时候,而竹林的清雅幽静也正合其意,风流旷达的竹林七贤正是当时的代表人物,崇尚自然美的士大夫很多都喜欢在家附近种植竹子,渐渐地又给竹赋予了思念的情愫,而对竹的欣赏也开始从自然走向内涵。


  3、 盛唐至两宋

  唐宋时期是竹意象完全形成的时期,当时的文人继承了魏晋对竹的喜爱,创作了大量有关竹的书画诗词作品,将竹的内涵美研究的细微而透彻,又兼在写竹时加入了自身的心绪,给竹添上了浓重的时代色彩,也就自然而然的和个人经历、品格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此以后,以竹自比、借竹诉情也就变成了诗人们作诗作文的常用手法,而且在之后的千年时间里长久了流传下来,成了具有自己独特寓意的意象之一,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二、 竹的审美,文人与竹的难解之缘

  1、 竹的审美形成

  审美出现是在意象形成之后的,最初的趋向天性的竹意象的审美价值是较低的,而到了魏晋时期,我们对竹从自然美开始窥视其内涵美,才真正对审美有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士大夫们追求回归自然,这种回归是身心的双重回归,因此隐逸山林成了一种流行。

  而这林正是竹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是当时士大夫阶级表现自己洒脱之情和无为而治风格的常用方法,在这种本心下,竹也就在世人心中和孤高、隐逸划上了等号,这是时代特点赋予竹子的独特审美意趣。


  2、 走向成熟的竹审美

  唐宋时期是竹意象的成熟期,也是竹审美的成熟期,这是由于当时咏竹诗词更加细致且深刻才让二者能够重合。

  作为诗歌蓬勃发展、诗人天纵奇才的时代,以白居易、杜甫和李贺等大诗人为首的一大批诗人都曾以竹的自然之美、种竹养竹之乐、竹的高洁品行等方方面面入诗入画,更以品竹谈竹为好友相聚之乐,当时对竹的审美已经超越了隐逸之风,更多的是以竹作为自律的标杆,学竹的正直、淡泊气质,以正己身。

  相比于魏晋时期将自己情感寄托于竹,这个时候的竹文化已经反其道而行之,将竹本身的内涵美挖掘出来,并且通过其特点对自身进行鞭策,这是竹审美成熟的表现之一。

  除此之外,在当时的文政不分家的观念和儒学、宗教的干预下,文人们的诗文中也有自己对当时风气、政治方向的推崇于批判,刚好竹的孤傲高洁很容易就成为了文人士大夫推崇的品质代言人。

  故此在当时,竹是人们借以明志、展现审美情趣的不二之选,而竹不仅成就了文人的风骨,也成就了自己至高的审美地位。


  3、 竹审美的深化之路

  审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过程,先秦两汉时期的对竹的意象更多的来自其自身实用价值的延伸,是单一的。

  从春秋时期开始,人为竹赋予了以自然性为延伸的更多意义之后竹的寓意开始变得多元化,对比百家争鸣的时代文化我们可知,当时的文人思想得到了较大的解放和发展,故而在意象上才有了更多联想和赋予。

  到了唐宋时期,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始重视物对人的帮助,比起自然美也更加在乎其内涵,强调节义之风,"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更教仙骥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在爱国的饱学之士眼中,坚韧不拔、不畏环境艰苦甚至不屈服的竹是义节的化身,而在推崇竹的时候也就提升了对其审美的深度。

  从自然美走到赋予美再升华为内涵美,从竹的审美深化之路也能看出我国古代人们的思想进化过程,对研究古人思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竹以寄情,借竹诉说的难言之话

  1、 展现君子之风

  借物喻人是古人常用的作诗方式,古代文人所崇尚的君子之风并不能从空想中得来,需要有外物来描述。

  在《礼记·礼器》中恰好有关于以竹比人的说法:"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筠指的是竹子的竹节,将它与人相结合,来指代做人的气节。恰好竹子挺拔、常青、耐苦寒的特性也能和古人所追求的正直、操行、坚韧的特点相吻合。

  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可以借由咏竹表达出来,"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竹的君子形貌在古人笔下多种多样,不胜枚举,这些描述将竹从单纯的物象上升到了人性与修养,赋予了竹一种人格意蕴。


  2、 表达隐逸之情

  竹作为表达隐逸之情的物象来说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那么为何它能够表达古人的归隐思想呢?

  从王维的《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我们可以看出,竹林的生长位置通常长在人迹稀少的地方,远离世俗的地点成了世人向往之地,而这地点的生长物也就成了表达隐逸风的指代。

  同时,从苏轼的《定风波》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我们读出了不受世事拘束的自由和淡然,而其中所借用的也有竹,可见竹对远离尘嚣的表达的确是独一无二的。

  3、 诉说心中悲痛

  "野竹独修修",在杜甫笔下的竹除了有对自己的个性的坚定之外,也有更多对山河凋零的悲痛,在他的诗中,竹替他抒发了看到朝政腐朽、百姓流离的痛心,抒发了对王朝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动乱四起的现状的惋惜。

  通过竹的生存条件艰苦和一个"孤"的特性,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受人孤立,但仍然保持自身品行的意思。将自身的遭遇和世事与竹的自身特点和生长环境相联系,让读者自己感悟其内心的悲痛,是古代诗人将共情能力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4、 表现宗教理念

  古人曾将僧侣讲法的道场称为"竹林精舍",普陀山上也有关于紫竹林的描写,可见竹的超凡脱俗也被宗教文化所化用。

  白居易晚年的《池上竹下作》中有一句"竹解心虚即我诗",晚年信佛的大诗人在诗中也颇有禅意,这里的诗除了字面意思也通过谐音表现出师的意思,将竹作为老师,可见其学的也自然是竹超凡脱俗、远离世俗尘嚣的品质,是为竹子赋予了禅宗的韵味。

  结语:

  在古人心中,一样东西的实用性固然重要,但能够在笔下流传的必然对其内心的帮助更大,竹幸运地被文人墨客发掘了它的内在价值,从简单的制作物品的原材料成了众人表情达意,甚至借以明志的一种标志,而借由竹子的品行高洁,古人也幸运地给自己的心绪找到了排解和逃避的途径。

  古代竹文化丰富的内涵让它成了整个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古人的一大精神享受,也是留给我们的瑰宝。

  你有什么想法

  欢迎留言评论~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所载图文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公益目的。本平台使用的非本院原创,图、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如若内容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来源:纪一二传

相关知识

【砚外之艺】 画竹、咏竹、用竹,为何竹在中国文化里如此重要?
竹的文化史:画竹、爱竹、歌竹、咏竹,中国文化里竹有多重要?
“人生贵有胸中竹”,“竹”有何魅力,古代文人为何都钟情画竹?
《 品竹文化、藏竹艺》
为何“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中都有竹
竹之韵
竹画,竹诗,与竹共舞!
为何“三友”“四君子”中都有竹?
竹文化
竹、石、梅是中国文化...

网址: 【砚外之艺】 画竹、咏竹、用竹,为何竹在中国文化里如此重要?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65797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岁寒三友指的是啥 什么被称为岁寒
下一篇: [树木传奇]竹子,民族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