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罗定市罗镜镇石淇湾村、水摆村稻田里,姹紫嫣红,紫云英花开正旺,引得蜜蜂纷纷前来采蜜。
这正是广东夯实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利用冬闲土地栽培紫云英,力求降低全年农业生产的化肥用量,提升农产品价值,助力“冬闲田”变成春耕的“肥力田”“动力源”,静待来年好“丰”景。
近年来,广东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落实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产业振兴相关任务,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全面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一系列有力抓手下,广东正加快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蝶变,一幅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壮美岭南画卷正徐徐展开。
大力实施“粤强种芯”
科技支撑农业强省建设
建设农业强省,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聚焦种业这一现代农业的“芯片”,广东大力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健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大种业创新攻关力度、扶优做强种业企业、完善种业基地建设,推动种业振兴行动取得阶段性进展。
目前,广东超级稻品种占全国超1/4,常规籼稻育种一直领跑全国;累计育成畜禽新品种(配套系)40个,约占全国总数的15%,其中“广明2号”白羽肉鸡配套系实现了我国白羽肉鸡品种零的突破;年供黄羽肉鸡种鸡、鱼苗占全国总量一半以上;在全球率先运用“基因组设计”实现马铃薯杂交种子替代薯块繁殖;率先突破黄唇鱼、巴浪鱼、章红鱼等多个品种人工繁育技术……
得益于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和底气,广东通过实施“粤强农装”工程,完善智能农机产业链创新体系,以现代装备武装农业产业,推动全产业链技术装备升级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全省已建设8个智慧农场示范点,并推广到全国各地32个建设示范点,引领全国智慧农业发展。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2023年以来,广东启动“广东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行动”,目前,成效已显现:经过培育后,众多学员积极投身广东乡村一线,为推进“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此外,在产业技术召集人机制下,广东启动万名“百千万工程”农业科技特派员、万名乡土专家对接服务典型村行动(“双万”行动),他们活跃于广东乡村一线,对接一个个产业、企业和农户,提供专业的农技服务,推动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棕会表示,广东将推动拓展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建设广东农业智慧大脑,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全链条精准化、数智化和信息化水平,为加力提速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深入践行大食物观
全力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粮食生产在整个农业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东始终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2024年,全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克服春季低温寡照、汛期强降雨和秋季强台风等多重不利自然因素影响,打赢多轮农业生产救灾复产战,实现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三增”,其中单产创历史新高,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丰产丰收,为全省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奠定坚实基础,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2023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深入践行大食物观,以创新为核心要素,构建“两大体系、三大平台”,全力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促进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深水网箱养殖水体总量居全国第一。
2025年,广东将继续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推动近海传统网箱养殖“木改塑”转型升级,高标准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种业创新中心,广东将加快深远海抗风浪新型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布局,2025年实现大型养殖平台数量较上年翻一番。
此外,广东还将继续建立健全“大渔带小渔”联农带农机制,打造功能齐备、“拎包入驻”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共富集聚发展区。推动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海洋生物等融合发展,完善集苗种繁育、饲料动保、病害防控、装备制造、渔港建设、产品加工、冷链物流、贸易营销、品牌培育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促进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加快打造万亿级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
积极践行大农业观
有力促进延链补链强链
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同时,广东积极践行大农业观,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突出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构建体现广东特色、展现广东优势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2023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5540.7亿元,增长4.8%,居全国第三。
产业兴旺,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广东在全省组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三年行动,以培育标杆家庭农场和标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并突出把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构建经营主体集聚平台的重要力量,着力抓好企业培优与服务,打造农业龙头企业梯队。
2024年,广东新增认定14家国家级、213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选育标杆农民合作社1090家、标杆家庭农场1048家。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507家,年营收规模近万亿元,成为各地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聚力延链补链强链,广东着力发展特色种养、林下经济、设施农业,大力推动南菜北运。切实抓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坚持把品质挺在前面,打造“百县千碗、广东鲜品”好食材好菜品推广平台,充分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加强溯源品控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预制菜等食品加工业。积极培育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发展。
目前,全省共有11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84个农业产业强镇,为全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为顺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广东将通过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推动乡村产业迈上更高水平。目前,省农业农村厅正在制定行动方案,旨在用全产业链思维,抓住“种养、加工、科技、融合、服务”关键环节协同发力,通过主体培育、园区建设、科技支撑、品牌培育、要素赋能以及组织模式创新等一套“组合拳”聚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粮食、蔬菜、岭南水果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甘薯、茶叶、南药等2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省、市、县三级派出7174个组团单位参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共有8000多名干部和9000多名“三支一扶”人员、大学生志愿者、金融助理下沉帮扶。
他们发挥组团帮扶优势,将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导入镇村,把乡村优质农产品销售到城市,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协助镇村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为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省农业农村厅以超常规力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创新“城乡统筹、供排一体”建管养融资机制,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张图,在全国率先出台资源化利用技术细则,因地制宜采取资源化利用、单独建设设施、纳厂统一处理等方式,“建管养”一体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省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75%以上。
村庄绿化跑出“加速度”,2024年,广东在粤东、粤西、粤北和珠三角地区各建立1个村庄绿化果树种苗繁育供应保障性生产基地,具备年繁育供应果树种苗能力200万株以上,创新建设村庄新增绿化“一张图”信息平台,对村庄拟种植1421万余株苗木进行定位打点,推动首批1062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新增植树285万株。
系列措施之下,广东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全省农村现有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7%以上,标准化公厕7万余座,90%以上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聚焦“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广东还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就地能够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实施“耕耘者”振兴计划,推动农村移风易俗,积极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方式,全省行政村积分制运用率57.6%,清单制运用率87.3%。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也在为广东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广东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试点,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原则,推动广州、珠海、湛江、云浮、惠州、梅州等六个地市先后开展整村、整镇或整县(市、区)延包试点,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推动下,珠海斗门区、惠州龙门县等6个地区完成国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在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农户资格权保障、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等方面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推动农村用地更为集约、闲置房地资源盘活更加高效。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村环境越来越靓,改革动力越来越足,村民腰包越来越鼓。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9元,同比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1∶1。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3年底,全省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1.31万亿元(含深圳),总量全国第一,2023年全省村组两级集体总收入1850亿元,全国第一。
推动城乡共荣各美其美,最大动力在城市,最大潜力在乡村。广东正以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纽带,串联城乡,美美与共,走出一条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
相关知识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加快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蝶变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云南从花卉产业大省向花卉产业强省迈进
集链成群建设世界一流花卉产业!云南从花卉产业大省向花卉产业强省迈进
云南从花卉产业大省向花卉产业强省迈进——集链成群建设世界一流花卉产业
关于广东省数字农业农村咨询专家名单的公示
集链成群建设世界一流花卉产业 云南从花卉产业大省向花卉产业强省迈进
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到北安市调研鹅产业发展情况
省林草局、省农业农村厅开展《云南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草案)》立法协商座谈
省农业农村厅:育好“希望苗”,开出“致富花”
网址: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加快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蝶变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659257.html
上一篇: 秦州:加快农业全产业链融合 “多 |
下一篇: 【新春走基层】菏泽:一朵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