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醴陵这样交出乡村振兴“高分卷”

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醴陵这样交出乡村振兴“高分卷”

  红网时刻新闻2月8日讯(通讯员 刘林真 刘新文)这一年,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2.75万亩。

  这一年,全市农林牧渔业预计总产值124.6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91元,增速5%;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49.45亿元,同比增长12.25%。

  这一年,完成农村户厕改(新)建450户,累计建成幸福屋场53个、省市县和美乡村示范村111个。

  这一年,成功申报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社12家,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示范家庭农场17家;10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

  ……

  这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令人振奋。

  村民同致富,乡村换新颜。2024年,醴陵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强化农民增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多彩醴陵画卷。

  打造样板,绘粮食丰图

  走进石亭镇樟树村,一块面积近1000亩的农田平整方正,机耕道笔直延伸,大小沟渠纵横交错。这片由醴陵投资623.59万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千亩示范片,在2024年秋季收割了交付以来的首茬水稻,显示亩产由原来的450公斤提高至570公斤。“现在地连成一片,植保无人机等大显身手,种地可省事了。”谈到水稻丰收,樟树村种粮大户汤申杨对高标准农田赞不绝口。


  过去,樟树村耕地高低起伏不平、零零散散,农业机械设备难以进入,播种插秧全靠人工,费时费力,引水灌溉也成为粮食生产面临的最大问题。“现在村里耕地连片,水渠畅通,种粮人底气更足。”樟树村党支部负责人介绍,这是醴陵建设高标准农田绘就好“丰”景的缩影。

  在东富镇西林村,只见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良田美景”尽收眼底。当地村民以“稻菜”种植方式,实现一田双收,昔日的“巴掌田”“望天田”,如今变成了效益倍增的“高产田”,“虽然前期雨水天气带来一定影响,但沟渠畅通、排水及时,仅早稻的平均亩产就达到了500公斤,是个丰收季!”西林村新农人张学文谈到去年的水稻收割情况,开心地说道。

  醴陵是全国产粮大县,是长江中下游第一个双季稻成建制亩产过吨粮的县。近年来,醴陵通过小田改大、互换并地、拉方平直等方式,形成了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不仅能够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还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农业生产从“天说了算”向“地争口气”转变。

  2024年,醴陵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2.75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7.1万亩,蔬菜播种面积33.2万亩;收割2023年油菜面积21.81万亩,产量达2.55万吨;完成2023年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项目1.1万亩、2024年中央预算内0.75万亩及投融资创新0.2万亩,共计2.0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因地制宜,让产业“升值”

  “玻璃椒卖到欧洲了!”2024年盛夏时节,明月镇云岩社区的辣椒交易市场车水马龙。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字招牌,醴陵玻璃椒品牌价值达1.75亿元,近5000名从业人员因此受益,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在2024年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展会上,金桥源有机山茶油惊艳全场,订单排到2025年春季。这些“土特产”的华丽转身,正是醴陵打造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的生动注脚。

  “我们的葡萄以施农家肥为主,口感脆甜,产品主要销往株洲市内和长沙、湘潭等地,得到很多消费者的认可。”位于李畋镇花麦村的葡萄园种植有浪漫红颜、阳光玫瑰两个品种的葡萄100余亩,亩产量达2000斤,预计产值可超4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余万元。


  春季采枇杷、夏季摘葡萄、秋季尝黄桃。李畋镇洪源片区地处罗霄山脉,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日照及雨量充沛,种植水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因地制宜将洪源、花麦、石溪三个村联合打造,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产业,现种植有特色水果4000余亩,总投资4800万元,年收入达到5000万元,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果盘子,也为乡村振兴铺就一条“甜蜜”的增收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基石。2024年,醴陵按照“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围绕“一村一品”因地制宜,持续打响“明月玻璃椒”“板杉茶油”“茶山蔬菜”“孙家湾迷迭香”“均楚毛尖”“官庄黑山羊”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建设,打造更多具有醴陵辨识度的农业品牌。全市全年新增返乡创业主体2128家,带动就业7257人;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49.45亿元,12.25%的增速背后,是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澎湃动能。

  环境提质,为村庄增色

  靓丽的墙画、整齐的菜园、酒瓶式的文明标语、酒瓶花盆……走进孙家湾镇孙家湾村,迎面而来的是田园、精致、宜居的冬季图画。孙家湾村有两个以“瓷酒文化”为主题的幸福屋场,每天晚上路灯明亮,三三两两的村民在这里遛娃、打篮球。“现在幸福屋场设施齐全,我们在这里运动、看书、遛娃、聊天都很方便。”村民张桂生说。

  这样的和美画卷,源于醴陵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孙家湾镇因地制宜展特色,筑牢乡村文化主阵地,在幸福屋场建设中紧抓“瓷酒小镇”的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农耕文化资源,集中打造文化阵地。目前,孙家湾村幸福屋场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酒瓷雕像、幸福乐园、农家书屋等配套设施。

  据了解,2024年,醴陵完成农村户厕改(新)建450户,累计建成幸福屋场53个、省市县和美乡村示范村111个。更令人瞩目的是,全市全年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3.18亿元,同比增长10.2%,为社会创造了约1万人次的就业机会,接待游客248万人次。

  环境治理的“醴陵智慧”同样亮眼。作为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醴陵聘请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组建专家团队,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把脉问诊。在专家团队指导下,在全市主推“微生物菌剂发酵技术”处理模式和“堆肥+配方肥”“沼肥+配方肥”“商品有机肥+配方肥”还田模式,替代化肥用量20%~30%。粪肥还田前按照有关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腐熟堆沤,还田施用时严格按照《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进行科学还田。2024年,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3%,实际完成粪肥还田面积10.47万亩,粪肥还田数量16.1万吨。

  党建引领,聚民智民心

  “去年村集体收入增加不少,村里打算把大家在农业基地干活的日工资标准提高一部分,大家有什么意见?”在青山村村委会,村干部与村民代表集体讨论给在村里务工人员涨工资的事。在青山湾幸福屋场,村民兰森林正忙着和组建不久的村歌舞队一起练习吹唢呐、打锣鼓,享受悠闲时光。


  眼前这个“有闲钱有闲情”的青山村,曾因组织功能弱、地理位置偏、基础条件差、农业产业发展难,导致村集体经济停滞不前。

  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根本。农忙之余,均楚镇、青山村两级干部与村民开展屋场夜话,畅聊民生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大家围绕集体事务表达符合全体村民利益的意见观点,共同探讨村里的大事小情和建设发展。在此基础上,村里广泛开展基层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等活动。

  干群联手,激活了村级治理“一池春水”。“去年瓜蒌基地每亩产值达6000元,其中村集体占股24%,仅此一项就为村里带来8万多元分红。”村合作社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如今的青山村,不仅村集体经济、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硬指标”大幅提升,还建起了乡贤文化馆,开通了“智慧养老”监测系统,服务独居老人和儿童,人文关怀“软实力”也明显改善。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近年来,醴陵坚持县镇村“三级联动”,大力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产业高质高效、生态宜居宜业、乡村治理有效、农民富裕富足”的创建标准,通过先进村带动一般村、龙头企业带动重点产业,打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百村示范”,绘制全市产业发展“一张图”。据统计,2024年,醴陵254个涉农村(社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共计7981.98万元,增长122.25%;村平均收入31.43万元,50万元以上的村达32个。


  振兴乡村,富民为本。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回望,醴陵交出的不仅是一份经济数据亮眼的成绩单,更是一曲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丽凯歌。当玻璃椒的辛香飘向世界,当高产水稻的种子孕育希望,当幸福屋场的笑声回荡山谷,这座千年瓷都正以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面向未来,醴陵人将继续以赶考的姿态、奋斗的激情,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相关知识

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醴陵这样交出乡村振兴“高分卷”
禄丰:产业兴 乡村美 农民富
乡村振兴在行动丨柳江:“花样”乡村里的“民富村美产业兴”新画卷
精准投入让乡村美农民富
小菊花大产业托起乡村振兴梦
绥芬河:精准投入让乡村美农民富
商城:农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电白区小良镇产业兴乡村旺
安宁花卉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
乡村振兴 | 樱桃花开产业兴,小樱桃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

网址: 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醴陵这样交出乡村振兴“高分卷”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65934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剥开两边打花蒂小哭包作文
下一篇: 桂林灵渠 千年古运河的美丽蝶变